题名

孝構成要素優先次序的探討―以“養親”、“後嗣”、“服從”爲中心

并列篇名

The Order of Filial Pietistic Elements among <||>Supporting,<||> <||>Offspring,<||> and <||>Obedience<||>

DOI

10.6999/DHJCS.200812.0175

作者

佐野大介(Daisuke Sano)

关键词

孝 ; 諫諍 ; 養親 ; 後嗣 ; 服從 ; filial obedience ; rebelliousness ; offspring ; obedience

期刊名称

東華漢學

卷期/出版年月

8期(2008 / 12 / 01)

页次

175 - 192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孝」是儒家最重視的德目之一,就其內容方面而言,至今也有各式各樣的解釋方法。根據各種解釋,孝是由這些複數要素所構成。在一般正常情況下,儒家都獎勵這構成要素。可是,實際上有時卻發生這些要素互相矛盾的情形,且非選擇某一個要素不可。因此,本稿提出孝構成要素的矛盾狀況,揭露出儒家在一般正常情況下,所主張的「等同推崇」思惟,是看不出孝構成要素之間的優先次序。因此,本稿考察關於其矛盾狀況,深究儒家相關文獻如何提供合理的解說,以及探討在實際的孝行例子中,孝構成要素之間的優先次序。 雖然「對於父母的服從」是孝的重要部分之一,但其服從也決非是毫無限制的。當子女無法服從父母之命令時,儒家相關文獻中的例子,有時允許子女「不服從」,進而提出「諫諍」。允許此種行為的理由,是因為「服從」將引起「陷父不義」。可是,此「義」並不能僅單純認定為獨立的道德規範。換言之,「諫諍的理由」也並非是「義」本身,而是在於「行為者乃是自己近親」的緣故。雖然諫諍是違背父母命令的,但畢竟是為了「養親」才進行的。 此外,儒家文獻中還有另外一種允許「不服從」的情況;即是,為了避免「無後」的情形發生。據此,明確地可知在儒家孝的理論中,與「服從」相比,「後嗣」是較受重視的。 此外,參考史書中所記述的孝行例子,若考察「養親」與「後嗣」之間關係的話,「為親賣子」、「為親棄子」的事實是在歷史上屢見不鮮。可是此種情形非但沒受到處罰,反倒被認定為孝子,並且甚至有「為親殺子」之例子。鑒於上述情況可知,與其重視「後嗣」顯然不如「養親」。總而言之,對父母責任的優先順序可歸納為「養親」、「後嗣」、「服從」。

英文摘要

<||>孝(xiao)<||> or <||>filial piety<||> that is the most important virtue in Confucianism consisting of many elements. Although Confucians recommend all elements, sometimes people must choose between conylicting elements the other. In this paper, I will discuss the order of elements in filial piety. Filial obedience is the most important element of filial piety, but disobedience or remonstrance is accepted in the case that his parent is wrong. In this case, disobedience or rebelliousness is considered a kind of support for to protecting the parent from injustice. In addition, getting married without permission from parents is acceptable, if for the sake of having offspring, which is considered to be more important than disobedience. There are some historical examples in which people sell or abandon their children in order to better support their parents. These examples indicate that supporting parents is more important than ransing children. Therefore, the first priority of filial piety is taking care of parents, the second having off spring, and the third obedience to parent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1989)。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第8冊。日本:中文出版社。
  2. (1935)。太平御覽,第三冊,卷413。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3. (1989)。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第5冊。日本:中文出版社。
  4. (2002)。「孝」思想の宗教學的研究。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
  5. 元史,第8冊
  6. 孟子
  7. (1989)。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第8冊。日本:中文出版社。
  8. (1989)。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第8冊。日本:中文出版社。
  9. 中島、歌子(2001)。語學文學
  10. 日本中井履軒。孟子逢原,卷四,27。
  11. 王先謙撰。荀子集解
  12. 王先謙撰(1981)。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
  13. 玉置重俊(1995)。中國古代における「孝」について。北海道情報大學紀要,6(2)
  14. 朱熹撰(1983)。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
  15. 池澤優(1994)。《孝經》の思想-孝の宗教學‧その六-。筑波大學地域研究,12,8。
  16. 宋濂(1976)。元史,第8冊。北京:中華書局。
  17. 李齊賢、權溥、黑田彰(2001)。孝子傳の研究。日本:思文閣出版社。
  18. 於黑田彰(2001)。孝子傳の研究。日本京都市:佛教大學通信教育部。
  19. 津田左右吉(1938)。儒家の實踐道德。日本:岩波書店。
  20. 范祖禹(1969)。通志堂經解。日本:中文出版社。
  21. 范曄(1965)。後漢書,第1冊。北京:中華書局。
  22. 唐武后、王雲五主編(1965)。叢書集成簡編,288。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3. 徐元誥撰(2002)。國語集解。北京:中華書局。
  24. 班固(1962)。漢書,第9冊。北京:中華書局。
  25. 康學偉(1991)。先秦孝道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
  26. 張廷玉(1974)。明史,第25冊。北京:中華書局。
  27. 曹方林(2000)。孝道研究。成都:巴蜀書社。
  28. 森熊男(1974)。儒家の諫諍論-その變化の背景-。(岡山大學教育學部)研究集錄,40,153。
  29. 陽明本、幼學の會編(2003)。孝子傳注解。日本:汲古書院。
  30. 魏收(1974)。魏書,第8冊。北京:中華書局。
  31. 羅少卿注(1996)。說苑讀本。臺北:三民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