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詩人論曲-鄭因百先生的散曲學

并列篇名

Professor Zheng Qian's Research on Non-Dramatic Song

DOI

10.6999/DHJCS.200812.0193

作者

游宗蓉(Tsung-Jung Yu)

关键词

鄭騫 ; 鄭因百 ; 散曲 ; 曲體 ; 曲律 ; 詩人意識 ; Zheng Qian ; sanqu ; qu style ; qu form ; poet's consciousness

期刊名称

東華漢學

卷期/出版年月

8期(2008 / 12 / 01)

页次

193 - 230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鄭因百先生為近世曲學名家,本文以其散曲學為討論範疇,旨在說明鄭先生之研究成果,從而論析其散曲研究的特點及在散曲學史上的意義。鄭先生的散曲學可分為「考據」與「文學」兩方面,前者包括曲家考述、曲籍輯補校勘、曲律考訂等等;後者則透過曲評與曲選展現其批評觀點。又以其精研詳考的學養,為文撰述散曲概說性質的專文,提示初學者認識散曲的門徑。總觀鄭先生的散曲學,最為突顯的特點當是其以詩人意識為核心的批評觀點。鄭先生論曲體,不僅從「辨體」的角度,分析曲在形製規律和表現風格上與詩相異之處;亦能超越辨體之思維,探求曲與詩相通的本質,強調散曲內容以作者主體情志之正為本,語言則以典雅為尚。其論曲律,詳細分析曲律的構成要素與變化律則,固然亦屬「辨體」之論,但對曲律音樂性的掌握乃自語言旋律著眼,同樣也具有詩歌審美本質的意義。鄭先生以詩人意識論曲評曲,其所編《曲選》一書可視為此一觀點的具體實踐,所收曲家曲作均有獨到之考量。鄭先生散曲學所展現的詩人意識為散曲學史上所罕見,亦與學界格外強調「辨體」的研究趨向相異。此一相異而罕見的觀點,適可為散曲文學的探求激盪不同的思索,開啟更寬廣的視角。

英文摘要

This article is focused on Professor Zheng Qian's research on Sanqu (non-dramatic Song) with the emphasison analyzing its features and values. Zheng's Sanqu studies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aspects: textual research and literary criticism. The former includes life history of the authors, surveys of literary works, collections and revisions of Sanqu and also collations of Qu form. As for the latter its point of view is expressed by commenting on the author, the works and the edition of the works. The most remarkable part is how the poet’s consciousness is used as the central viewpoint. In Zheng' opinion on Qu style, he not only emphasiz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meters and style in comparison with poetry, but also looks into the essence of the similarities within them. He strongly emphasizes that the content of Sanqu is focused on the writer's inner thoughts. The language of Sanqu needs to meet the standard of elegance. As for the qu form, Zheng's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it's based on the rhythm of language, just lik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oem. Hence, we can see from the <||>Selection of Sanqu<||> edited by Zheng is an embodiment of these viewpoints. All the authors and their works included in this volume have been considered thoroughly.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景午叢編,上冊
  2. 景午叢編,上冊
  3. (1927)。散曲之研究。東方雜誌
  4. 景午叢編,上冊
  5. 景午叢編,上冊
  6. 景午叢編,下冊
  7. (1992)。龍淵述學。臺北:大安出版社。
  8. 景午叢編,上冊
  9. (1991)。中國古代散曲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10. 元夏庭芝。中國古典戲劇論著集成,第二集
  11. 元楊維楨、吳毓華編著(1990)。中國古代戲曲序跋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12. 元鄧子晉、蔡毅編著(1989)。中國古典戲曲序跋彙編,第四冊。濟南:齊魯書社。
  13. 明王驥德(1982)。曲律‧雜論第三十九下。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4,162。
  14. 明徐復祚。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四集
  15. 明張琦。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第四集
  16. 清張廷玉(1975)。明史,卷二八二。儒林一‧何瑭傳,7526-7527。
  17. 王九思。景午叢編,下冊
  18. 王季烈(1927)。論作曲,論詞藻四聲及襯字。螾廬曲談,第五章,2
  19. 任中敏先生(1984)。內容。散曲概論,卷二,散曲叢刊,第四冊,2,14。
  20. 任中敏先生。散曲叢刊,第四冊
  21. 任中敏先生。內容。散曲概論,卷二,散曲叢刊,第四冊,17。
  22. 任先生編著(1931)。散曲叢刊。中華書局出版。
  23. 何澤恆先生。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系史稿。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
  24. 吳梅、王衛民編(1983)。吳梅戲曲論文集。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25. 李昌集(1997)。中國古代曲學史,第二章。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6. 李昌集。明代的曲體文學論,第一節,曲體文學本性論‧二‧曲體文學尊卑觀與「游戲」說和「真情論」
  27. 李昌集先生(1991)。中國古代散曲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
  28. 林文月先生(1993)。作品。臺北:九歌出版社。
  29. 林文月先生。作品
  30. 林文月先生(2000)。交談。臺北:九歌出版社。
  31. 林文月先生(2006)。寫我的書。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
  32. 林文月先生。寫我的書
  33. 林玫儀先生(1991)。我所認識的鄭因百老師。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2),79。
  34. 康海。景午叢編,上冊
  35. 清徽師(1993)。曲詞中俳優體例之探索。清徽學術論文集,臺北:
  36. 曾永義先生。鄭師因百(騫)的曲學及其對我的啟迪。
  37. 曾師永義(1996)。清風‧明月‧春陽。臺北:書泉出版社。
  38. 曾師永義(1988)。詩歌與戲曲。臺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39. 趙南星。景午叢編,上冊
  40. 趙義山(2002)。20世紀元散曲研究綜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1. 趙義山(2002)。曲體風格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2. 鄭先生。景午叢編,上冊
  43. 鄭先生著專書目錄、曾師永義(2005)。鄭師因百(騫)的曲學及其對我的啟迪。鄭因百先生百歲冥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44. 鄭因百先生。景午叢編
  45. 鄭因百先生。景午叢編
  46. 鄭因百先生。景午叢編
  47. 鄭因百先生。景午叢編,上冊
  48. 鄭因百先生。景午叢編,上冊
  49. 鄭因百先生。景午叢編
  50. 鄭因百先生。景午叢編,上冊
  51. 鄭因百先生。景午叢編
  52. 鄭因百先生。論北曲之襯字與增字。龍淵述學,123。
  53. 鄭因百先生。景午叢編,上冊
  54. 鄭因百先生。景午叢編
  55. 鄭因百先生。景午叢編,下冊
  56. 鄭因百先生。景午叢編自序
  57. 鄭因百先生。景午叢編,上冊
  58. 鄭因百先生。景午叢編,上冊
  59. 鄭因百先生。景午叢編
  60. 鄭因百先生。景午叢編
  61. 鄭因百先生(1988)。詞選‧例言第二條。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62. 鄭因百先生。論北曲之襯字與增字。龍淵述學,123, 135-136。
  63. 鄭因百先生。景午叢編,上冊
  64. 鄭因百先生。景午叢編,上冊
  65. 鄭因百先生。永嘉室雜文
  66. 鄭因百先生(1972)。景午叢編,上冊。臺北:中華書局。
  67. 鄭因百先生。景午叢編,上冊
  68. 鄭因百先生。景午叢編,上冊
  69. 鄭因百先生。景午叢編
  70. 鄭因百先生。景午叢編
  71. 鄭因百先生。景午叢編,上冊
  72. 鄭因百先生(1992)。永嘉室雜文。臺北:洪範書店。
  73. 鄭因百先生。景午叢編,上冊
  74. 鄭因百先生。景午叢編
  75. 鄭因百先生。景午叢編,下冊
  76. 鄭因百先生。曲選‧例言第二條
  77. 鄭因百先生。景午叢編
  78. 鄭因百先生。景午叢編,上冊
  79. 鄭因百先生(1973)。北曲新譜。臺北:藝文印書館。
  80. 鄭因百先生(1973)。北曲套式彙錄詳解。臺北:藝文印書館。
  81. 鄭因百先生。景午叢編,上冊
  82. 鄭因百先生。景午叢編,上冊
  83. 鄭因百先生。景午叢編
  84. 鄭因百先生。景午叢編
  85. 鄭因百先生(1988)。壬子自美回臺。清晝堂詩集,4,86。
  86. 鄭因百先生。景午叢編
  87. 鄭因百先生。永嘉室雜文
  88. 鄭因百先生。清晝堂詩集‧自序
  89. 鄭因百先生。景午叢編,上冊
  90. 鄭因百先生。景午叢編
  91. 鄭因百先生。景午叢編
  92. 鄭因百先生。景午叢編,上冊
  93. 鄭因百先生。景午叢編,上冊
  94. 鄭因百先生。景午叢編
  95. 鄭因百先生。景午叢編
  96. 鄭因百先生。景午叢編,上冊
  97. 鄭因百先生。景午叢編
  98. 鄭因百先生。論北曲之襯字與增字。龍淵述學,127。
  99. 鄭因百先生。景午叢編,下冊
  100. 鄭因百先生。景午叢編,上冊
  101. 鄭因百先生。景午叢編,上冊
  102. 顏崑陽(2000)。論宋代「以詩為詞」現象及其在中國文學史論上的意義。東華人文學報,2,54-55。
  103. 顏崑陽。論宋代「以詩為詞」現象及其在中國文學史論上的意義論宋代「以詩為詞」現象及其在中國文學史論上的意義,未出版
  104. 顏崑陽(1993)。六朝文學觀念論叢。臺北:正中書局。
  105. 顏崑陽先生。論宋代「以詩為詞」現象及其在中國文學史論上的意義論宋代「以詩為詞」現象及其在中國文學史論上的意義,未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