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聖與凡之間-孔門弟子軼事傳說

并列篇名

The Image Which Is One-class Lower than the Supreme Master-The Anecdotes and Legends of Confucius' Disciples

DOI

10.6999/DHJCS.200906.0091

作者

陳逢源(Feng-Yuan Chen)

关键词

孔子 ; 孔門弟子 ; 儒學 ; 軼事 ; Confucius ; Confucius' disciples ; Confucianism ; anecdotes

期刊名称

東華漢學

卷期/出版年月

9期(2009 / 06 / 01)

页次

91 - 125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孔子門人各具特色,孔子至聖,弟子與於求道之列,聖人與聖徒,並非僅有歷代官方的崇聖活動,溯其淵源,於先秦以來軼事當中,世俗衍繹出活潑的想像,在「聖」與「俗」之間,低於「聖」人一等,又高於世「俗」之上,從屬又具主體,後人揣摩其中特殊形態,於是在追述與描繪當中,捕捉「聖賢」的想望。孔門弟子在趣味、神異的書寫情節中,再現師生求道場景、不僅彰顯孔門弟子的才能,也呈現共期於道的整體印象,事蹟重複,詳略不同,但類型化發展,集中於孔門弟子德行、政事成就,以及薪傳孔門之道的印象,此乃前人鮮少討論之處,卻又饒富故事趣味,為求明晰,輯錄撮舉,以供同好參考。

英文摘要

Every Confucius' disciple has his own character. Confucius is regarded as the supreme master while his disciples stand in the position of pursuing his doctrines. There have been not only official activities of worshipping the master and his disciples since the Han Dynasty, but also wild and vivid imagination from the commoners. Those disciples, who are lower than the master, but higher than the commoners, can be seen as subordinates as well as subjects. Later generations in their own imagination try to recapture the virtuous images of the disciples. Consequently, many interaction scenes between Confucius and his disciples reappear in a number of interesting and unusual writing plots, which not only manifest the talents of Confucius' disciples but also present an integral impression of their aspirations in acquiring the doctrines. Their various deeds are recorded again and again and the most popular events are their moral conducts, political accomplishments, and the continuing spread of the Confucian Way. The anecdotes and legends, which are seldom discussed before, actually are full of wits and humor. In order to illustrate them clearly, I enumerate and compile these events in this paper to make it a useful reference resource.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尸佼撰、汪繼培輯。尸子,卷下
  2. 尸佼撰、汪繼培輯(1978)。中國子學名著集成‧宋元明清善本叢刊,第71冊。臺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
  3. 干寶撰(1982)。搜神記,卷十九。臺北:洪氏出版社。
  4. 干寶撰。搜神記,卷11
  5. 尹虎彬撰(2002)。古代經典與口頭傳統。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6. 孔鮒撰。孔叢子,卷上
  7. 孔鮒撰(1986)。四庫全書,第695冊,卷中。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8. 王充。論衡‧明雩篇
  9. 王充撰。論衡‧感虛篇
  10. 王充撰(1983)。論衡,新編諸子集成,第七冊。臺北:世界書局。
  11. 王先慎撰。韓非子集解,卷13
  12. 王先慎撰。韓非子集解,卷12
  13. 王先慎撰。韓非子集解,卷七
  14. 王先慎撰(1983)。韓非子集解,新編諸子集成,第五冊,卷11。臺北:世界書局。
  15. 王先謙集解(1983)。荀子集解,新編諸子集成,第二冊,卷20。臺北:世界書局。
  16. 王先謙撰(1983)。莊子集解,新編諸子集成,第四冊,卷二。臺北:世界書局。
  17. 王先謙撰。莊子集注,卷八
  18. 王昶輯(2002)。續修四庫全書,第1168冊,卷13。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 王肅注(1983)。孔子家語,新編諸子集成,第二冊,卷九。臺北:世界書局。
  20. 王肅注。孔子家語,卷二
  21. 王肅注。孔子家語,卷四
  22. 王肅注。孔子家語,卷八
  23. 王肅注。在厄
  24. 王肅注。孔子家語,卷五
  25. 王肅注。孔子家語,卷九
  26. 司馬遷撰、瀧川龜太郎考證(1982)。史記會注考證,卷67。臺北:洪氏出版社。
  27. 司馬遷撰、瀧川龜太郎考證。史記會注考證,卷129
  28. 司馬遷撰、瀧川龜太郎考證。史記會注考證,卷47
  29. 司馬遷撰、瀧川龜太郎考證。史記會注考證,卷62
  30. 司馬遷撰、瀧川龜太郎考證。史記會注考證,卷67
  31. 伏勝撰、鄭玄注(1998)。尚書大傳,古經解彙函,第二冊,卷一。京都:中文出版社。
  32. 任如棠校、王謨輯。增訂漢魏叢書,第二冊
  33. 安居香山輯、中村璋八輯(1994)。孝經援神契。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
  34. 安居香山輯、中村璋八輯。論語摘輔象
  35. 朱熹注。四書章句集注,論語集注,卷九
  36. 朱熹注(1991)。四書章句集注,孟子集注,卷九。臺北:長安出版社。
  37. 朱熹注。四書章句集注,論語集注,卷三
  38. 朱熹注。四書章句集注,論語集注,卷九
  39. 朱熹注。四書章句集注,論語集注,卷三
  40. 朱熹注。四書章句集注,論語集注,卷五
  41. 朱熹注。四書章句集注,論語集注,卷十
  42. 朱熹注。四書章句集注,論語集注,卷八
  43. 朱熹注。四書章句集注,孟子集注,卷八
  44. 朱熹注。四書章句集注,論語集注,卷六
  45. 朱熹撰。中庸章句
  46. 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論語集注,卷十
  47. 朱熹撰(1991)。四書章句集注,論語集注,卷四。臺北:長安出版社。
  48. 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
  49. 江林昌撰(1998)。民族藝術
  50. 牟融撰(1991)。牟子。北京:中華書局。
  51. 何休解詁、徐彥疏(1985)。春秋公羊傳注疏,卷28。臺北縣:藝文印書館。
  52. 余嘉錫撰(1984)。世說新語箋疏,卷四。臺北:王記書坊。
  53. 吳闓生著(1995)。左傳微,卷四。合肥:黃山書社。
  54. 李冬梅輯錄校點、郭齊、李文澤主編(2005)。孔子弟子資料類編。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
  55. 李紀祥撰(2001)。時間‧歷史‧敘事。臺北:麥田出版。
  56. 李啟謙編、王式倫編(1991)。孔子弟子資料匯編。山東:山東友誼書社。
  57. 李零著(2004)。簡帛古書與學術源流。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58. 李學勤撰(1997)。走出疑古時代。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
  59. 杜預注、孔穎達疏(1985)。左傳正義,卷21。臺北縣:藝文印書館。
  60. 林惟仁撰(200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61. 林啟屏撰(2007)。從古典到正典:中國古代儒學意識之形成,第一章。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62. 林啟屏撰。從古典到正典:中國古代儒學意義之形成
  63. 洪邁撰(1979)。容齋隨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64. 皇甫謐撰(1986)。高士傳,四庫全書,第448冊,卷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65. 皇侃疏(1968)。論語集解義疏,卷三。臺北:廣文書局。
  66. 紀昀撰、奉敕撰(1985)。四庫全書總目。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67. 紀昀撰、奉敕撰(1985)。四庫全書總目。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68. 孫詒讓撰(1983)。墨子閒詁,新編諸子集成,第六冊。臺北:世界書局。
  69. 桓譚云著(1966)。新論。臺北:中華書局。
  70. 馬育良撰(2005)。簡帛文獻能向我們啟示什麼。安慶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4(5),54-56。
  71. 高大威撰(2006)。孔子德性視域探索-以論語為中心,第五章。臺北:樂學書局。
  72. 高誘注(1983)。淮南子,新編諸子集成,第七冊,卷18。臺北:世界書局。
  73. 高誘注。淮南子,卷七
  74. 高誘注、畢沅校。呂氏春秋新校正,卷21
  75. 高誘注、畢沅校。呂氏春秋新校正,卷17
  76. 高誘注、畢沅校。呂氏春秋新校正,卷16
  77. 高誘注、畢沅校(1983)。呂氏春秋新校正,新編諸子集成,第七冊,卷十四。臺北:世界書局。
  78. 崔述撰(1979)。洙泗考信錄,卷一。臺北:世界書局。
  79. 崔述撰。洙泗考信錄,卷三
  80. 張華撰。博物志校正,卷七
  81. 張華撰(1984)。博物志校正,卷八。臺北:明文書局。
  82. 張華撰。博物志校正,卷八
  83. 張澍輯(1976)。世本。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84. 梁元帝撰(1986)。金樓子,四庫全書,第848冊,卷六。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85. 郭沂撰(2001)。郭店竹簡與先秦學術思想。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86. 陳大齊著(1997)。孔子學說。臺北:政治大學出版委員會。
  87. 陳大齊撰。孔子學說
  88. 陳少明撰(2004)。「孔子厄于陳蔡」之後。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44(6),147-154。
  89. 陳逢源撰。朱熹與四書章句集注
  90. 陳逢源撰(2006)。朱熹論孔門弟子-以四書章句集注徵引為範圍。文與哲,8,279-310。
  91. 陳逢源撰(2006)。朱熹與四書章句集注。臺北:里仁出版社。
  92. 黃釗撰(2001)。中國哲學史
  93. 黃進興撰(2001)。聖賢與聖徒-歷史與宗教論文集,第四篇。臺北:允晨文化實業公司。
  94. 楊朝明主編(2005)。孔子家語通解:附出土資料與相關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
  95. 葛兆光撰(2005)。思想史研究課堂講錄-視野角度與方法。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96. 赫伯特·芬格萊特撰、彭國翔譯(2002)。孔子:即凡而聖。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97. 趙瞱撰、游桂校、王謨輯(1983)。增訂漢魏叢書:吳越春秋,第二冊,卷三。臺北:大化書局。
  98. 劉向撰。新序,卷七
  99. 劉向撰(1986)。新序,四庫全書,第696冊,卷五。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00. 劉向撰、趙善貽疏證。說苑疏證
  101. 劉向撰、趙善詒疏證(1986)。說苑疏證,卷15。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102. 劉向撰、趙善詒疏證。說苑疏證,卷七
  103. 劉向撰、趙善詒疏證。說苑疏證,卷15
  104. 劉向撰、趙善詒疏證。說苑疏證,卷三
  105. 劉向撰、趙善詒疏證。說苑疏證,卷十九
  106. 劉向撰、趙善詒疏證。說苑疏證,卷18
  107. 劉釗撰(2003)。厦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08. 蔡邕撰(1981)。琴操,卷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09. 鄭玄注、孔穎達疏(1985)。禮記注疏,卷七。臺北縣:藝文印書館。
  110. 鄭玄注、孔穎達疏(1985)。禮記注疏,卷三十七。臺北縣:藝文印書館。
  111. 鄭燦山撰(2007)。聖傳與詩禪-中國文學與宗教論集。臺北:中研院文哲所。
  112. 應劭撰、嚴可均輯(1999)。全後漢文:風俗通義,卷36。北京:商務印書館。
  113. 戴德撰(1986)。大戴禮記,四庫全書,第128冊,卷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14. 韓嬰撰。韓詩外傳,卷七,第26章
  115. 韓嬰撰。韓詩外傳,卷九,第29章
  116. 韓嬰撰。韓詩外傳,卷九,第15章
  117. 韓嬰撰。韓詩外傳,卷二,第12章
  118. 韓嬰撰。韓詩外傳,卷一,第九章
  119. 韓嬰撰。韓詩外傳,卷二,第26章
  120. 韓嬰撰(1986)。四庫全書,第89冊,卷七,第25章。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21. 韓嬰撰。韓詩外傳,卷二,第五章
  122. 龐樸云著(2000)。竹帛五行篇校注及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
被引用次数
  1. 許從聖(2015)。「顏淵形象」新詮-以〈君子為禮〉、《論語》和《孔子家語》為討論中心。中國文學研究,39,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