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金文研究與經典訓讀―以《尚書•君奭》與《逸周書•祭公篇》兩則為例

并列篇名

Bronzeware Script Studies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Etymology Two Case Studies from Shang shu and Yi Zhoushu

DOI

10.6999/DHJCS.201012.0001

作者

蔡哲茂(Che-Mao Tsai)

关键词

金文 ; 訓詁 ; 尚書 ; 逸周書 ; Bronzeware script ; Chinese etymology ; Shang shu ; Yi Zhoushu

期刊名称

東華漢學

卷期/出版年月

12期(2010 / 12 / 01)

页次

1 - 20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王國維提出二重證據法,強調地下出土文物文字資料可與經傳相互證明闡發,本文即根據金文中文句與文獻對比,補充修訂經典中舊釋的幾個問題,以《尚書•君奭》:「嗣前人,恭明德。」及《逸周書•祭公篇》:「俾百僚乃心,率輔弼予一人。」為例。

英文摘要

Wang Guowei pointed out the importance of the 'dual evidence method,' combining the evidence from archaeological artifacts with the evidence from written documents, each one proving and elucidating the other. This paper compares written data from bronzeware and the Classics, and shows how one can thus revise traditional debatable explanations of the latter with examples taken from Shang shu and Yi Zhoushu.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吳闓生著,《定本尚書大義》(雍睦堂叢書清苑郭氏印,1942年刊),頁6。
  2. (1997)。叢書集成。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3. 裘錫圭著,《金文選讀筆記》
  4. (2009)。國家圖書館藏古籀文獻匯編。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
  5. (1988)。筆記小說大觀。臺北:新興書局。
  6. (1995)。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7. (1972)。皇清經解續編。台北:復興書局。
  8. (1980)。重編本皇清經解。臺北:漢京文化。
  9. 劉桓著,〈金文五則〉,《文博》第三期(1922)。
  10. 清吳大澂(1976)。愙齋集古錄。臺北:台聯國風出版社。
  11. 清阮元校勘(1955)。重刊宋本尚書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
  12. 清孫星衍(1986)。尚書今古文注疏。北京:中華書局。
  13. 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組校點(1978)。國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4. 于省吾(1981)。牆盤銘文十二解「隹辟考孝(友口)」。古文字研究,北京:
  15. 中國文物精華編輯委員會編(1997)。中國文物精華。北京:文物出版社。
  16.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1984)。殷周金文集成。北京:中華書局。
  17. 王德培(1983)。《書》傳求是札記(下)。天津師大學報,1983(5)
  18. 白川靜(1969)。金文通釋。神戶:白鶴美術館。
  19. 朱廷獻(1987)。尚書研究。臺北:商務印書館。
  20. 李學勤(1989)。祭公謀父及其德論。李學勤集,黑龍江:
  21. 周秉鈞(1984)。尚書易解。長沙:岳麓書社。
  22. 屈萬里(1983)。尚書異文彙錄。臺北:聯經文化事業出版有限公司。
  23. 洪家義(1988)。金文選注釋。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
  24. 胡自逢(1974)。金文釋例。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25. 唐蘭(1976)。何尊銘文解釋。文物,1976(1),60。
  26. 馬承源(1976)。何尊銘文初釋。文物,1976(1),93。
  27. 高鴻縉(1967)。中國字例。高鴻縉。
  28. 陳舜政譯(1970)。高本漢書經注釋。臺北:中華叢書編審委員。
  29. 楊筠如(2005)。尚書覈詁。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
  30. 劉桓(1989)。殷契新釋。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