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文心雕龍》的「物感」生成圖式及其心物辯證觀

并列篇名

The Original Pattern of Wu-gan and Its Dialectics of Mind and Matter in Wen Xin Diao Long

DOI

10.6999/DHJCS.201012.0051

作者

黃偉倫(Wei-Lun Huang)

关键词

物感 ; 感應 ; 心物交感 ; 劉勰 ; 文心雕龍 ; Wu-gan ; induction ; mind-matter interaction ; Liu-xie ; Wen Xin Diao Long

期刊名称

東華漢學

卷期/出版年月

12期(2010 / 12 / 01)

页次

51 - 86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所謂「物感」,其問題意識主要是立足於發生論的視角,對文學創作及審美體驗的產生所做的一個追問,而在古代的文論中,則將對此問題的思索,作了一種心理性根源的追溯,認為創作的發生乃導源於審美主/客(心/物)體間的感應關係。因此,本文之作即以「物感」論域為關注焦點,用以考察《文心雕龍》在此議題上的詮說及其所展示的理論觀點,在敘述程序上,先對「物感」做為一個探討文藝發生的理論範疇所具有的內在蘊涵、結構及其理論定位做一梳理與界定;其次,則以此來檢視《文心雕龍》對「物感」論題的回應,認為劉勰不僅具體描繪了一幅「稟情/應物/興感/吟志」的生成圖式,用以說解創作發生的內在脈絡,並由此涉及了「物感」的構成元素問題,更在主/客的互動關係上,提出了「隨物宛轉、與心徘徊」的辯證觀點,闡釋了文學創作過程中的心/物作用方式,同時亦對「物」的表現性與「情」的對應性問題,表達了「物以貌求,心以理應」的獨特見解。凡此,有關「物感」活動的組成元素、結構關係、創生過程及心/物的作用方式和對應性等問題,皆以理論言說的形式投予了高度的關注,從一歷史意義來說,可謂在「物感」論史上標誌著承先啓後的重要地位,而就理論意義來說,也揭示了一個具有開創性意義的理論範式,為後世的「物感」言說奠定了一定的規模和基礎。

英文摘要

The awareness of Wu-gan is basically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genetic theory. It is primarily an exploration and description in ancient literary theories to discover the psychological origins of the being of literature and the aesthetic experience. It is believed in Wu-gan that the occurrence of creation is originally the result of the relationship of induction between subject and object. Therefore, to prove this belief, the study will firstly define 'Wu-gan' in terms of its theoretical content of aesthetics, inner structure and the positioning of its theory. Secondly, the study focuses on Wen Xin Diao Long, a masterpiece integrating all experience of literature creation before the Qi and Liang Dynasties. As for the issues of creation,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philosopher, Liu Xie, has not only illustrated the original pattern of 'Bing-Qing, Ying-Wu, Xing-Gan, Yin-Zhi' and proposed his viewpoints of dialectics, namely 'Sui Wu Wan Zhuan, Yu Xin Pai Huai' to interpret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ubject and object, but discovered the expression of 'matter' and the issue corresponding to 'emotion' in the relationship of induction. Consequently, regarding the element, structure and process of 'emotion, matter, feeling' in the activity of 'Wu-gan' along with the interactive model between mind and matter, it is likely to devote attention to a certain degree in the way of theory. Wen Xin Diao Long has not only provided interpretations marking the history of 'Wu-gan,' but established an innovative theoretical pattern concerning the types of content.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2. (1987)。中國美學史‧第二卷下。臺北:谷風出版社。
  3. 明張溥(1979)。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臺北:文津出版社。
  4. 梁蕭統、唐李善注(1991)。文選。臺北:藝文印書館。
  5. 梁蕭統、唐李善注(1991)。文選。臺北:藝文印書館。
  6. 清王先謙(1988)。荀子集解。臺北:藝文印書館。
  7. 清王聘珍、王文錦點校(1998)。大戴禮記解詁。北京:中華書局。
  8. 清劉熙載(1988)。藝概卷三‧賦概。臺北:華正書局。
  9. 漢許慎、清段玉裁注(1990)。說文解字注。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10. 毛正天(2005)。隨物宛轉與徘徊─中國古代心理詩學「感」論研究。東方論壇,6,38-42。
  11. 王元化(2007)。讀文心雕龍。北京:新星出版社。
  12. 王國維、周錫山編校(2009)。人間詞話─匯編‧匯校‧匯評。瀋陽:萬卷出版社。
  13. 朱光潛(1987)。悲劇心理學。臺北:駱駝出版社。
  14. 朱光潛(2001)。西方美學史。臺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5. 艾布拉姆斯、酈稚牛譯、張照進譯、童慶生譯(1989)。鏡與燈:浪漫主義文論及批評傳統。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6. 吳功正(2001)。中國文學美學‧上卷。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
  17. 李曰剛(1982)。文心雕龍斠詮。臺北:國立編譯館。
  18. 李曰剛(1982)。文心雕龍斠詮。臺北:國立編譯館。
  19. 李澤厚(1996)。審美與形式感。美學論集,臺北:
  20. 郁沅、倪進(2001)。感應美學。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21. 張晶(1995)。論《文心雕龍‧物色》的美學價值。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社科版,六,50-54。
  22. 張晶(2006)。中國古典美學中的「感物」說。美學的延展,北京:
  23. 陳良運(2004)。「物色」與「審美心理」試說─《文心雕龍》偶探之六。文藝理論研究,二,38-43。
  24. 童慶炳(2001)。文學理論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5. 葉朗(1996)。現代美學體系。臺北:書林出版社公司。
  26. 劉永濟(1974)。文心雕龍校釋。臺北:華正書局。
  27. 劉若愚、杜國清譯(1993)。中國文學理論。臺北:聯經文化事業出版有限公司。
  28. 鄭毓瑜(2004)。身體時氣感與漢魏「抒情」詩─漢魏文學與楚辭、月令的關係。漢學研究,22(2),1-34。
  29. 錢鍾書(1990)。錢鍾書論學文選。廣州:花城出版社。
  30. 鍾肇鵬(2005)。春秋繁露校釋。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
被引用次数
  1. 黃偉倫(2010)。物感與情景交融之辨─一個歷史與邏輯並觀的考察。彰化師大國文學誌,21,153-190。
  2. 黃偉倫(2012)。〈樂記〉「物感」美學的理論建構及其價值意義。清華中文學報,7,107-144。
  3. (2024)。以文心雕龍〈神思〉探討金蝶獎得獎作品之裝幀設計。商業設計學報,27,5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