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汝墳〉詩旨試探

并列篇名

A Study on the Theme of "Ru Fen"

DOI

10.6999/DHJCS.201212.0053

作者

林宏佳(Hung-Jia Lin)

关键词

詩經 ; 汝墳 ; 魴魚 ; 結構 ; 紅色 ; Book of Songs ; Ru Fen ; bream ; structure ; red

期刊名称

東華漢學

卷期/出版年月

16期(2012 / 12 / 01)

页次

53 - 88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汝墳〉的創作意旨,因為卒章「魴魚赬尾,王室如燬」二句的理解而有許多不同的詮釋架構。漢代詩說根據卒章認為全詩為婦人勉勵其夫,後世學者則或有認為是勸慰其夫,在這類架構下,前兩章的思念之情在卒章就顯得缺乏著落。宋以後學者有見於此,將「君子」及卒章「父母」視為同一對象,情感的連接雖得以連貫,卻存在著「父母」的用法與全《詩》不合的問題。站在全詩情感變化應合理的立場,本文贊成馬瑞辰將卒章理解為婦人設辭挽留其夫之說,不過在此架構下,「赬尾」、「如燬」有別於魚勞、酷烈的舊說,於理都應具有正面的意涵,亦即其夫有繼續外出之意,婦人也才有設辭挽留的必要。

英文摘要

There are different interpretative frameworks regarding the poem ”Ru Fen” because of different understandings about the two sentences in its final stanza, that is, ”the bream shows its red tail, and the royalty looks like blazing fire.” The Poetry Theory of the Han Dynasty suggested that a woman wrote the poem in order to encourage her husband. Some scholars in later times believed that the woman sought to console her husband by writing this poem. However, the yearning expression in the former two stanzas would be lost in the final one within these frameworks. In view of this problem, scholars since the Song Dynasty equaled ”Jun Zi” in the first stanza to ”parents” in the final stanza. Although the emotional linkage is coherent between the two stanzas, the usage of the term ”parents” is not consistent with those in the rest parts of the Classic of Poetry. From the perspective that the emotional linkage should be coherent in the whole poem, this essay agrees with Ma Rui-chen’s interpretation that the final stanza is about a woman who tried to persuade her husband to stay. Nevertheless, within this framework, the terms ”red tail” and ”like blazing fire” should not imply ”the fish is exhausted” and ”the royalty’s ruling is as cruel as blazing fire” respectively. The two terms in the final stanza should have positive implications. In other words, the husband’s intention of continuously serving the royalty gave his wife an excuse to persuade him to stay.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呂珍玉(2007)。《詩經》詞句訓解困難舉隅。東海中文學報,19,21-22。
    連結:
  2. 車行建(2010)。君子不以私害公,不以家事辭王事?—論漢人對《詩經》行役詩的詮釋之蘊含之公私意識與家國矛盾。興大中文學報,27,105-106。
    連結:
  3. (1966)。四部叢刊三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4. 儀禮注疏
  5. (1965)。四部叢刊初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6. (2001)。毛詩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7. 台大資工係批踢踢BBS站(bbs://140.112.30.142)Moray提供
  8. (2003)。詩經要籍解題。北京:學苑出版社。
  9. 尚書注疏
  10. 春秋左傳注疏
  11. 孟子注疏
  12. (1995)。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3. 宋朱熹(1976)。詩集傳。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14. 唐陸德明、黃坤堯校、鄧仕樑校(1988)。(新校索引)經典釋文。臺北:學海出版社。
  15. 清王鴻緒編(1967)。詩經傳說彙纂。臺北:鐘鼎文化出版公司。
  16. 清胡承珙(2003)。毛詩後箋。北京:學苑出版社。
  17. 清馬瑞辰(2004)。毛詩傳箋通釋。北京:中華書局。
  18. 清崔述(1992)。讀風偶識。臺北:學海出版社。
  19. 漢許慎(2009)。說文解字。北京:中國書店。
  20. 漢董仲書、清蘇輿義證、鍾哲點校(2002)。春秋繁露義證。北京:中華書局。
  21. 漢韓嬰、許維遹校釋(2005)。韓詩外傳集釋。北京:中華書局。
  22. 王先謙(1988)。詩三家義集疏。臺北:明文書局。
  23. 王培真(2004)。古史文存(先秦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4. 王靜芝(2001)。詩經通釋。臺北:輔仁大學文學院。
  25. 白川靜。詩經的世界
  26. 白川靜、杜正勝譯(2009)。詩經研究。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27. 朱東潤(1984)。師三百篇探故。臺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
  28. 竹添光鴻(1970)。毛詩會箋。臺北:大通書局。
  29. 吳則虞(1982)。晏子春秋集釋。北京:中華書局。
  30. 吳曉峰(2004)。關於《詩‧二南》作年及其相關問題的探討。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4(4),27。
  31. 吳璵(2005)。新譯尚書讀本。臺北:三民書局。
  32. 李峰(2010)。西周的政體:中國早期的官僚制度和國家。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33. 李隆獻(2011)。晉史蠡探—以兵制與人事為重心。臺北:花木蘭出版社。
  34. 汪濤(2009)。顏色與社會關係—西周金文中之證據與闡釋。古文字與古代史,臺北:
  35. 車行建(2002)。詩本義析論。臺北:里仁書局。
  36. 車行建(2003)。紅尾魴魚游向哪?論《詩經‧汝墳》的歷代詮釋所蘊含的家/國矛盾。生命的書寫—第二屆主題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37. 周振甫(2005)。詩經譯注。北京:中華書局。
  38. 邵廣昭、陳靜怡(2003)。魚類圖鑑‧名詞解釋。臺北:遠流出版公司。
  39. 唐莫堯注、袁愈嫈譯(1983)。詩經新譯注。臺北:木鐸出版社。
  40. 孫作雲(1966)。詩經與周代社會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41. 孫詒讓(2010)。尚書駢枝。北京:中華書局。
  42. 孫關龍(2003)。詩經研究叢刊。北京:學苑出版社。
  43. 馬瑜(2006)。從劉向著作引詩看劉向的《詩》學觀。雁北師範學院學報,2006(1),60-63。
  44. 馬銀琴(2006)。兩周詩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45. 高本漢、陳舜政譯(1981)。高本漢書經注釋。臺北:國立編譯館。
  46. 高亨(1981)。詩經今注。臺北:里仁書局。
  47. 高秋鳳(1989)。詩經周南「汝墳」篇研探。中國學術年刊,10,69-106。
  48. 區萬里(1984)。區萬里先生全集‧書傭論學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49. 區萬里(1993)。先秦文史資料考辨。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50. 張玉玲(1999)。鯿魚不是魴魚。中國釣魚,11,41-42。
  51. 張克立(2010)。劉向《條災異封事》用《詩》考論—劉向《詩》學觀念再探。渤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5),80-85。
  52. 張炳麟。新方言
  53. 張啟成、傅星星(2011)。詩經風雅頌研究論稿新編。北京:學苑出版社。
  54. 張敬(1994)。烈女傳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55. 陳子展(1983)。詩經直解。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56. 陳炳良(1979)。說「汝墳」—兼論《詩經》中有關戀愛和婚姻的詩。中外文學,7(12),138-155。
  57. 程俊英、蔣見元(1991)。詩經注析。北京:中華書局。
  58. 黃少廷(2004)。臺灣諺語(三)。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59. 楊丙安(2009)。十一家注孫子校理。北京:中華書局。
  60. 楊伯峻(1991)。春秋左傳注。臺北:復文圖書出版社。
  61. 楊寬(1999)。西周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62. 葉修成、梁葆莉(2007)。《詩經》中「魴」「鱮」索解。漢字文化,2007(5),72。
  63. 葉國良(1980)。詩三家義之輯佚與鑒別。國立編譯館館刊,9(1),97-108。
  64. 翟相君(1986)。《詩經‧汝墳》新解。華中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1986(1),81。
  65. 翟相君(1985)。二南系東周王室詩。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5(3),112-117。
  66. 翟相君(1984)。周南樛木的時代何地域。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4(2),104-106。
  67. 聞一多(2002)。詩經研究。成都:巴蜀書社。
  68. 臧振(1998)。《詩》古訓在文化史研究中的價值。貴州社會科學,1998(2),75。
  69. 裴普賢(1981)。歐陽修詩本研究。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70. 趙明媛(1990)。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研究所。
  71. 劉宋、范曄、清王先謙集解(2006)。後漢書集解。北京:中華書局。
  72. 劉運興(2003)。《周南》、《召南》南國史迹考。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1(1),32。
  73. 劉運興(1998)。詩義知新。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74. 滕志賢譯注(2002)。新譯詩經讀本。臺北:三民書局。
  75. 鄭毓瑜編(2011)。文學典範的建立與轉化。臺北:學生書局。
  76. 黎祥鳳、梁運華整理(2004)。管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
  77. 錢宗武、江灝。尚書。臺北:臺灣古籍出版公司。
  78. 錢穆(1994)。國史大綱。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79. 謝耀基(2002)。《詩經》顏色字的運用。詩經研究叢刊,北京:
  80. 蘇轍(2008)。詩集傳。合肥:黃山書社。
  81. 顧農(2002)。風詩新解六題。阜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1),22。
  82. 顧頡剛、劉起釪(2005)。尚書校釋譯論。北京:中華書局。
  83. 禇斌杰(2007)。詩經全注。北京: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