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漢武故事》成書時代新探

并列篇名

New Explorations of the Publication Era for the "Tales of the Emperor Wu of Han"

作者

賴信宏(Xin-Hung Lai)

关键词

漢武故事 ; 成書時代 ; 曹魏 ; 博物志 ; 知識傳播 ; Tales the Emperor Wu of Han ; publication era ; Caowei ; Bowuzhi ; dissemination of knowledge

期刊名称

東華漢學

卷期/出版年月

17期(2013 / 06 / 01)

页次

49 - 80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漢武故事》的作者與成書時代,歷來眾說紛紜。作者雖無法論定,但成書時代根據內證已有眉目,自李劍國、劉文忠論證後,大抵為人接受者有二:漢成帝說、曹魏說。本文試圖透過資料來源的檢視,指出《鉤沉》本《漢武故事》誤輯、失輯的問題,並在此基礎上,針對才器異同、防年殺繼母、為異父昆弟服、高祖配天、方士道術等訊息,考索其相應的時代,並參照《博物志》所記鉤勒該書編纂的知識條件,據此論定唐宋以來《漢武故事》的面貌,應經過曹魏士人的編纂。

英文摘要

There have been divergent views on the author and the publication era of the ”Tales of the Emperor Wu of Han” (abbreviated as the Tales). Although scholars reach no conclusion about the real identity of the Tales' author for the time being, its internal evidence offers the clues about its publication era. In general, two views on the publication era are currently accepted according to the evidence and arguments provided by Li Jianguo and Liu Wenzhong: the publication era is during the reign of the Emperor Cheng of Han or the era of Caowei. This paper examines relevant literature and points out the problems of false and misses editing in the Gouchen version of the Tales. Furthermore,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corresponding era of the information about comparisons between capacities and between usages of utensils, Fangnian killed his stepmother, mourning for the half-brother after his death, worship the gods with Gaozu, and Taoist priests and magic arts. Finally, this paper concludes that the presentation of the Tales since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has been revised by the scholars in the era of Caowei by referring to the knowledge conditions of the Tales described in the Bowuzhi written by Zhang Hua in the Jing Dynasty.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1981)。漢書。臺北:鼎文書局。
  2. (1966)。太平御覽。北京:中華書局。
  3. (1981)。後漢書。臺北:鼎文書局。
  4. (1986)。文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5. (1999)。魯迅輯錄古籍叢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6. (1980)。三國志。臺北:鼎文書局。
  7. (1994)。緯書集成。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8. (1999)。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9. (1991)。孔子家語。臺北:世界書局。
  10. (1981)。漢書。臺北:鼎文書局。
  11. (1980)。三國志。臺北:鼎文書局。
  12. (1981)。史記。臺北:鼎文書局。
  13. (1983)。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北京:中華書局。
  14. (1966)。太平御覽。北京:中華書局。
  15. (1981)。漢書。臺北:鼎文書局。
  16. 博物志校注
  17. (1981)。後漢書。臺北:鼎文書局。
  18. (1965)。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19. (1966)。太平御覽。北京:中華書局。
  20. (1987)。阮籍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
  21. (1981)。漢書。臺北:鼎文書局。
  22. (1999)。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3. (1981)。漢書。臺北:鼎文書局。
  24. (1981)。後漢書。臺北:鼎文書局。
  25. (1981)。漢書。臺北:鼎文書局。
  26. (1965)。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27. (1980)。隋書。臺北:鼎文書局。
  28. 宋王益之、王根林點校(1993)。西漢年紀。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29. 宋王益之、王根林點校(1993)。西漢年紀。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30. 宋王應麟(2003)。玉海。揚州:廣陵書社。
  31. 唐杜佑、王文錦點校(1988)。通典。北京:中華書局。
  32. 唐杜佑、王文錦點校(1988)。通典。北京:中華書局。
  33. 唐杜佑、王文錦點校(1988)。通典。北京:中華書局。
  34. 唐房玄齡(1980)。晉書。臺北:鼎文書局。
  35. 唐房玄齡(1980)。晉書。臺北:鼎文書局。
  36. 唐長孫無忌(1986)。唐律疏議。臺北:弘文館出版社。
  37. 晉張華、范寧校證(1999)。博物志。臺北:金楓出版社。
  38. 清蘇輿(2007)。春秋繁露義證。北京:中華書局。
  39. 魏曹植、趙幼文校注(1985)。曹植集校注。臺北:明文書局。
  40. 小南一郎、孫昌武譯(2006)。中國的神話傳說與古小說。臺北:中華書局。
  41. 王明校(1985)。太平經合校。北京:中華書局。
  42. 王青(1998)。漢朝的本土宗教與神話。臺北:洪葉文化。
  43. 王秋桂編(1985)。中國文學論著譯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44. 王國良(1989)。漢武洞冥記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45. 王嘉校注、齊治平校注(1981)。拾遺記校注。北京:中華書局。
  46. 王瑤(1998)。中古文學史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47. 吉川忠夫、王啟發譯(2010)。六朝精神史研究。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48. 余英時、侯旭東譯(2005)。東漢生死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9. 余嘉錫(1980)。四庫提要辯證。北京:中華書局。
  50. 余嘉錫箋疏(1993)。世說新語箋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51. 李均明(2011)。張家山漢簡所見刑罰等序及相關問題。簡牘法制論稿,桂林:
  52. 李崇智校箋(2001)。人物志校箋。成都:巴蜀書社。
  53. 李零(2000)。中國方術續考。北京:東方出版社。
  54. 李劍國(2011)。唐前志怪小說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55. 李豐楙(2010)。王母、王公與崑崙、東華:六朝上清經派的方位神話。仙境與游歷:神仙世界的想像,北京:
  56. 金晟煥(2008)。黃老道探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57. 唐久寵(1980)。博物志校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58. 孫少華(2011)。〈孔叢子〉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59. 袁珂(1980)。山海經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60. 馬端臨(1987)。文獻通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61. 張家山247號漢墓竹簡整理小組編(2006)。張家山漢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
  62. 陳槃解題(1991)。古讖緯研討及其書錄解題。臺北:國立編譯館。
  63. 傅亞庶校釋(2011)。孔叢子校釋。北京:中華書局。
  64. 湯用彤(1996)。中國現代學術經典•湯用彤卷。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65. 黃暉校釋(1990)。論衡校釋。北京:中華書局。
  66. 楊伯峻集釋(1979)。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
  67. 蒲慕州(2007)。追尋一己之福─中國古代的信仰世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68. 劉文忠(2000)。中古文學與文論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
  69. 魯迅(1998)。中國小說史略。魯迅小說史論文集,臺北:
  70. 嚴可均編(1991)。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
  71. 嚴可均編(1991)。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
被引用次数
  1. 洪敬清(2020)。《神明公案》殘本研究。中國學術年刊,42(2),173-200。
  2. 胡頎(2021)。裨史之闕─《西京雜記》中的記憶斷片與歷史書寫。清華中文學報,26,125-168。
  3. 胡頎(2022)。植物與帝國:《南方草木狀》與魏晉時期的嶺南記憶。臺大中文學報,76,4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