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從屬辭比事論《公羊傳》弒君之書法-《春秋》書法之修辭觀

并列篇名

Discuss the Expression Style of the Regicide in "Gongyang Zhuan" through the Method of Choosing Words According to the Incident: the Rhetoric View of "Chunqiu" Expression Style

作者

張高評(Kao-Ping Chang)

关键词

屬辭比事 ; 《春秋》書法 ; 修辭觀 ; 弒君 ; 《公羊傳》 ; choose words according to the incident ; Chunqiu Expression Style ; the rhetoric view ; regicide ; "Gongyang Zhuan"

期刊名称

東華漢學

卷期/出版年月

18期(2013 / 12 / 01)

页次

135 - 188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孔子據魯史纂修《春秋》,藉事以定辭,因辭而見事,文辭之修飾最居關鍵,此《公羊傳》引「子女子曰」所謂「以《春秋》為《春秋》」。後人解讀《春秋》,若運以屬辭比事之法,案其所屬之辭,核以所比之事,則《春秋》推見至隱之「義」,可以即器以求道,順指而得月。諸家說《春秋》書法,其歸趣總會多在屬辭比事之教,而以屬辭為《春秋》書法之中介環節。錢鍾書《管錐編》曾申言:「《春秋》之書法,實即文章之修辭」,深得我心之所同然。今探究《春秋》書法,從屬辭比事之視角切入,凸顯「約其辭文」之修辭觀,討論「如何書」之表達藝術,以《公羊春秋》有關「弒君」之經傳為主要研究文本。選擇魯君見弒而內辭書薨、外辭非手弒而書弒、書弒君及其大夫三大類型申說之,其中多異文見義、同文見義,以及諱文、微文、重文、託文以見義。由此探看,遣詞造句之修辭學,此中有之。

英文摘要

When Confucius edited ”Chunqiu”, he chose words according to the incident, so you can see the incident according to the words. Above this, the polish of the words was the key, thus ”Gongyang Zhuan” quoted that ”Zih Nyu Zih said, 'edit Confucius ”Chunqiu” base on Lu Chunqiu.'” When successors explain ”Chunqiu”, if they see the incident according to the words, they can realize the logic through the story. People's view on ”Chunqiu” Expression Style usually focus on the words chosen according to the incident, thus they place them as a bridge to ”Chunqiu”. Cian Jhong Shu once said in Guan Zhui Bian that, ””Chunqiu” Expression Style is truly the rhetoric of the article,” which I agree very much. Now I study ”Chunqiu” Expression Style with a focus on the words chosen according to the incident to highlight the rhetoric view of ”reducing the words” and discuss the art of expression of ”how to write,” take the ones related to ”regicide” in ”Gongyang Zhuan” as the major reference material to study. I mention three types of choosing words according to the incidents below which are jia beng to the killed king of Lu, shih to the killing which wasn't done personally and shih to a king and his courtiers, above these were usually yi wun, tong wun, huei wun, wei wun, jhong wun, and tuo wun to represent the meanings. Therefore, you can see the rhetoric of choosing words in them.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王基倫(2006)。「《春秋》筆法」的詮釋與接受。國文學報,39,1-34。
    連結:
  2.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3. (1972)。通志堂經解。臺北:大通書局。
  4. (1986)。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
  5. (2005)。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
  6. (2005)。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
  7. (1981)。四部備要。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8.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9. (1979)。四部叢刊初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0. (1992)。文淵閣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1. 劉異,〈孟子《春秋》說微〉,國立武漢大學《文哲季刊》第4卷第3號(1935年6月),頁509-547。
  12.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3. (1993)。文淵閣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4. (1983)。四部叢刊初編。臺北:商務印書館。
  15. (1968)。皇清經解。臺北:漢京文化公司。
  16. (2005)。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
  17. (2002)。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8. (1955)。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19.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0. 元趙汸(1970)。春秋屬辭。臺北:大通書局。
  21. 宋黎靖德編(1986)。朱子語類。臺北:文津出版社。
  22. 晉范甯集解、清鍾文烝補(1996)。春秋穀梁經傳補注。北京:中華書局。
  23. 晉陳壽、宋裴松之注、盧弼集解(1958)。三國志集解。臺北:藝文印書館。
  24. 梁劉勰、王更生注釋(1985)。文心雕龍讀本。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25. 清王夫之(1982)。永曆實錄。長沙:岳麓書社。
  26. 清王闓運、黃巽齋校點(2009)。春秋公羊傳箋。長沙:岳麓書社。
  27. 清皮錫瑞(1995)。經學通論。北京:中華書局。
  28. 清紀昀纂(1974)。四庫全書總目。臺北:藝文印書?。
  29. 清章學誠(1980)。文史通義。臺北:華世出版社。
  30. 清顧炎武、清黃汝成集釋、欒保群校點、呂宗力校點(2006)。日知錄集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1. 漢公羊壽傳、漢何休解詁、唐徐彥疏(1955)。春秋公羊傳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32. 漢司馬遷、瀧川資言考證(2000)。史記會注考證。臺北:大安出版社。
  33. 漢班固、唐顏師古注(1972)。漢書。臺北:明倫出版社。
  34. 漢董仲舒、清蘇輿注(1975)。春秋繁露義證。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
  35. 王海棻編、趙長才編(1996)。古漢語虛詞詞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36. 平飛(2009)。經典解釋與文化創新─《公羊傳》「以義解經」探微。北京:人民出版社。
  37. 申小龍(1994)。語文的闡釋。臺北:洪葉文化公司。
  38. 任繼愈編、傅璇琮編(2005)。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商務印書館。
  39. 朱維錚編(1996)。周予同經學史論著選集,上海:
  40. 池昌海(2012)。先秦儒家修辭要論。北京:中華書局。
  41. 李洲良(2006)。春秋筆法的內涵外延與本質特徵。文學評論,2006(1),91-98。
  42. 汪德邁(2013)。中國傳統中的至高社會標準:文學的「文」和倫理的「仁」。香港: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
  43. 阮芝生(1969)。從公羊學論春秋的性質。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
  44. 林義正(2003)。春秋公羊傳倫理思維與特質。臺北:臺灣大學出版社。
  45. 姜義泰(2013)。博士論文(博士論文)。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
  46. 段熙仲(2002)。春秋公羊學講疏。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47. 孫良明(2002)。中國古代語法學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48. 康有為、樓宇烈整理(1990)。春秋董氏學。北京:中華書局。
  49. 張其淦(1988)。左傳禮說。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50. 張素卿(1998)。敘事與解釋─《左傳》經解研究。臺北:書林出版公司。
  51. 張高評(2011)。《春秋》書法之修辭觀。錢鍾書詩文叢說,中壢:
  52. 張高評(1995)。宋詩之新變與代雄。臺北:洪葉文化出版公司。
  53. 張高評(2010)。《詩人玉屑》「意在言外」說述評─以含蓄、寄託、諷興為核心。新國學,2010(8),199-232。
  54. 許倬雲(2009)。我者與他者,中國歷史上的內外分際。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55. 陳立(1968)。公羊義疏。臺北:商務印書館。
  56. 陳其泰(1997)。清代公羊學。北京:東方出版社。
  57. 陳柱(1980)。公羊家哲學。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58. 陳遵媯(1987)。中國古代天文學簡史。臺北:明文書局。
  59. 陳霞村(1992)。古代漢語虛詞類解。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60. 楊儒賓編、黃俊傑編(1996)。中國古代思維方法探索。臺北:正中書局。
  61. 楊樹達(2007)。春秋大義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62. 蕭鋒(2006)。百年「春秋筆法」研究述評。文學評論,2006(2),178-186。
  63. 錢穆(2001)。中國史學名著。臺北:三民書局。
  64. 錢鍾書(1990)。管錐編。臺北:書林出版公司。
  65. 閻步克(1997)。史官主書主法之責與官僚政治之演生。國學研究,1997(4),24。
被引用次数
  1. 陳溫菊(2015)。《春秋》書外諸侯「卒」、「葬」、稱名與同盟關係考辨。興大中文學報,38,85-136。
  2. 黃聖松(2018)。成大中文系《左傳》課程之回顧與展望。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8(4),43-70。
  3. 姜龍翔(2022)。論戴君仁《春秋辨例》對三傳義例之批評。臺北大學中文學報,32,197-248。
  4. 康凱淋(2015)。胡安國《春秋傳》詮解《春秋》書弒析論。國文學報,58,1-44。
  5. 林盈翔(2016)。曲筆書弒,以史傳真─《三國志》曹髦被弒之《春秋》書法。成大中文學報,53,1-32。
  6. 劉德明(2017)。吳澄《春秋纂言》中的「屬辭比事」探析。國文學報,61,95-126。
  7. 張高評(2017)。程發軔《春秋要領》發微-以屬辭比事之《春秋》教為例。高雄師大國文學報,25,1-44。
  8. (2014)。《春秋》書法與「義」在言外─比事見義與《春秋》學史研究。文與哲,25,77-130。
  9. (2015)。比事屬辭與方苞論古文義法:以《文集》之讀史、序跋為核心。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60,225-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