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莊子》自然觀的批判考察與當代反思

并列篇名

Critical Review and Contemporary Reflection on Zhuangzi's Nature View

作者

賴錫三(Hsi-San Lai)

关键词

莊子 ; 自然 ; 山水 ; 身體 ; 氣化 ; Zhuangzi ; Nature ; Landscape ; Body ; Gasification

期刊名称

東華漢學

卷期/出版年月

19期(2014 / 06 / 01)

页次

1 - 76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莊子》「自然」觀的講明,或許可以透過兩方面來進行:一是消極的別異澄清,二是正面的積極詮釋。前者是為了說明《莊子》的自然觀「不是」或「不只是」那種意義的自然;後者則盡可能積極詮釋《莊子》自然觀的豐富意義。因此筆者嘗試對底下幾種理解道家自然觀的方式或內容,進行總覽式的批判考察與詮釋反思,尤其希望對把握《莊子》自然觀的深刻意蘊,提供多層面的觀看角度:一是有關科學「唯物實在論」的自然觀,二是牟宗三「主觀心靈境界」的自然觀,三是郭象「獨化自生」的自然觀,四是楊儒賓詮釋的「玄化山水」自然觀,五是徐復觀理解的《莊子》自然觀,六是何乏筆闡述的平淡美學的當代性與《莊子》的自然觀。

英文摘要

Zhuangzi's nature view can be explained from two aspects: one is negative clarification, and the other is positive clarification. The former is to display the nature at the meaning of "no" or "not just"; and the latter is to actively explain the rich significance of Zhuangzi's nature view extensively. Therefore, the author attempts to conduct the critical review and explanatory reflection on the following approaches or content to comprehend the nature view, especially hopes to provide the multi-level viewing perspectives to grasp the profound implication of Zhuangzi's nature view: (1) the nature view related with science "materialist realism"; (2) the nature view of Zongsan Mou's "subjective spiritual realm"; (3) the nature view of Xiang Guo's "individualization authigenic"; (4) the nature view of metaphysics landscape explained by Rur-bin Yang; (5) Zhuangzi's nature view understood by Fu-Guan Xu; (6) the contemporaneity of plain aesthetics and Zhuangzi's nature view explained by Fabian Heubel.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何乏筆(2010)。平淡的勇氣:嵇康與文人美學的批判性。哲學與文化,37,141-154。
    連結:
  2. 何乏筆(2012)。氣化主體與民主政治:關於《莊子》跨文化潛力的思想實驗。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2(4),41-73。
    連結:
  3. 何乏筆(2009)。跨文化批判與中國現代性之哲學反思。文化研究,8,125-147。
    連結:
  4. 宋灝(2012)。逆轉與收回:《莊子》作為一種運動試驗場域。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2(3),169-187。
    連結:
  5. 宋灝(2013)。由身體現象學談書法工夫論。東吳哲學學報,28,39-69。
    連結:
  6. 楊儒賓(2011)。莊子與人文之源。清華學報,新41(4),587-620。
    連結:
  7. 賴錫三(2006)。牟宗三對道家形上學詮釋的反省與轉向─通向「存有論」與「美學」的整合道路。臺大中文學報,25,283-332。
    連結:
  8. 賴錫三(2008)。〈桃花源記并詩〉的神話、心理學詮釋─陶淵明的道家式樂園新探。中國文哲研究集刊,32,1-40。
    連結:
  9. 賴錫三(2008)。當代學者對《老子》形上學詮釋的評論與重塑─朝向存有論、美學、神話學、冥契主義的四重道路。清華學報,新38(1),35-84。
    連結:
  10. 賴錫三(2012)。《莊子》的雅俗顛覆與文化更新─以流動身體和流動話語為中心。臺大文史哲學報,77,73-113。
    連結:
  11. 賴錫三(2013)。差異、離心、多元性─《莊子》的物化差異、身體隱喻與政治批判。臺大中文學報,40,55-100。
    連結:
  12. 賴錫三(2010)。從《老子》的道體隱喻到《莊子》的體道敘事─由本雅明的說書人詮釋莊周的寓言藝術。清華學報,新40(1),67-111。
    連結:
  13. 賴錫三(2010)。神話•變形•冥契•隱喻─老莊的肉身之道與隱喻之道。臺大中文學報,33,1-44。
    連結:
  14. (1984)。魏晉思想。臺北:里仁書局。
  15. 楊儒賓,〈山水詩也是工夫論〉,成功大學中文系演講稿,2013年5月,手稿本。
  16. 南朝梁劉勰、詹鍈義證(1999)。文心雕龍義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7. 清郭慶藩輯(1959)。莊子集釋。臺北:世界書局。
  18. Terence, Stace Walter(1986)。希臘哲學史。臺北:雙葉書廊有限公司。
  19. 卡西勒、甘陽譯(1994)。人論。臺北:桂冠圖書公司。
  20. 伊利亞德、楊素娥譯(2001)。聖與俗。臺北:桂冠圖書公司。
  21. 牟宗三(1985)。才性與玄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22. 何乏筆(2011)。身體與山水─探索「自然」的當代性。藝術觀點,45,57-63。
  23. 何乏筆(2012)。(不)可能的平淡:試探山水畫與修養論。藝術觀點,52,24-33。
  24. 佐竹保子(2012)。謝靈運詩文中的「賞」和「情」。迴向自然的詩學,臺北:
  25. 余英時(2000)。軸心突破和禮樂傳統。二十一世紀,58,17-28。
  26. 李約瑟、陳維綸譯(1989)。中國之科學與文明。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7. 林順夫(2009)。透過夢之窗口─中國古典文學與文藝理論論叢。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
  28. 林鎮國(1999)。空性與現代性。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9. 胡賽爾、張慶熊譯(1992)。歐洲科學危機與超越現象學。臺北:桂冠圖書出版。
  30. 徐復觀(1994)。中國藝術精神。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31. 海德格爾、孫周興譯(1996)。海德格爾選集。上海:三聯書店。
  32. 海德格爾、孫周興譯(1996)。海德格爾選集。上海:三聯書店。
  33. 班雅明、許綺玲譯(1998)。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臺北:臺灣攝影工作室。
  34. 袁保新(1997)。老子哲學之詮釋與重建。臺北:文津出版社。
  35. 張亨(1997)。思文之際論集─儒道思想的現代詮釋。臺北:允晨出版社。
  36. 張灝(2004)。時代的探索。臺北:聯經文化事業出版有限公司。
  37. 梅依、張志強譯(2003)。海德格爾與東亞思想。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38. 梅洛龐蒂、龔卓軍譯(2007)。眼與心。臺北: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
  39. 畢來德、宋剛譯(2009)。莊子四講。北京:中華書局。
  40. 陳榮灼(1992)。王弼與郭象玄學思想之異同。東海學報,33,123-137。
  41. 陳榮灼(2004)。道家之「自然」與海德格之「Er-eignis」。清華學報,新34,245-269。
  42. 傅偉勳(1986)。從西方哲學到禪佛教。臺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
  43. 楊儒賓(1996)。論道家的原始樂園思想。中國神話與傳說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44. 楊儒賓(1989)。昇天、變形與不懼水火─論莊子思想中與原始宗教相關的三個主題。漢學研究,7(1),223-253。
  45. 楊儒賓(2009)。「山水」是怎麼發現的─「玄化山水」析論。臺大中文學報,30,209-254。
  46. 葉舒憲(1997)。莊子的文化解析。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
  47. 葉舒憲、蕭兵(1996)。老子的文化解讀。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
  48. 葉維廉(1988)。比較詩學。臺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
  49. 董光璧(1999)。當代新道家。北京:華夏出版社。
  50. 鈴木大拙、劉大悲譯(1971)。禪與生活。臺北:志文出版社。
  51. 趙昌平(2012)。王維與山水詩由主玄趣向重禪趣的轉化。迴向自然的詩學,臺北:
  52. 劉笑敢(1997)。老子。臺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
  53. 蔡瑜(2012)。陶淵明的新自然觀─人境的自然。迴向自然的詩學,臺北:
  54. 蔡瑜(2004)。試從身體空間論陶詩的田園世界。清華學報,新34(1),151-180。
  55. 蕭馳(2011)。玄智與詩興:中國思想與 抒情傳統。臺北:聯經文化事業出版有限公司。
  56. 賴錫三(2013)。他者暴力與自然無名─論道家的原始倫理學如何治療罪惡與卑污。沉淪、懺悔與救度:中國文化的懺悔書寫論集,臺北:
  57. 賴錫三(2010)。論先秦道家的自然觀:重建一門具體、活力、差異的物化美學。文與哲,16,1-44。
  58. 賴錫三(2008)。莊子靈光的當代詮釋。新竹:清華出版社。
  59. 賴錫三(2011)。道家的自然體驗與冥契主義─神秘•悖論•自然•倫理。臺大文史哲學報,74,1-49。
  60. 賴錫三(2013)。氣化流行與人文化成─《莊子》的道體、主體、身體、語言文化之體的解構式閱讀。文與哲,22,39-96。
  61. 賴錫三(2011)。當代新道家:多音複調與視域融合。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62. 賴錫三(2013)。道家型的知識分子論:《莊子》的權力批判與文化更新。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63. 顏崑陽(2012)。從應感、喻志、緣情、玄思、遊觀到興會─論中國古典詩歌所開顯「人與自然關係」的歷程及其模態。迴向自然的詩學,臺北:
  64. 顧彬(2012)。萬物─關於中西自然之漫想。迴向自然的詩學,臺北:
被引用次数
  1. 陳伯軒(2015)。原住民文學與道家思維:一種研究方法的嘗試。臺北大學中文學報,18,121-139。
  2. 賴錫三(2016)。《莊子》「天人不相勝」的自然觀─神話與啟蒙之間的跨文化對話─。清華學報,46(3),405-456。
  3. (2015)。《莊子》的自然美學、氣化體驗、原初倫理:與本雅明、伯梅的跨文化對話。文與哲,26,85-146。
  4. (2016)。《莊子》的美學工夫、哲學修養與倫理政治的轉化─與孟柯(Christoph Menke)的跨文化對話。文與哲,28,347-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