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掛搭與相袞:朱子的理氣型態及其對「惡」的處理

并列篇名

Attaching and Permeating: Zhuzi's Disposal with Evil in the Patterns of Li and Qi

作者

許朝陽(Chao-Yang Hsu)

关键词

理 ; 氣 ; 掛搭 ; 相袞 ; 無善無惡 ; 善惡同體 ; Li ; Qi ; attaching ; permeating ; neither good nor evil ; both virtue and vice in the substance

期刊名称

東華漢學

卷期/出版年月

19期(2014 / 06 / 01)

页次

157 - 193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牟宗三先生曾依本體的活動與否,將理學歸為「即存有即活動」、「存有而不活動」二種型態,朱子被判屬後者。拙文以為,朱子理氣論的設計,當源於對「惡」經驗事實之正視。只要是一元本體論,基本上都會面對「善惡同體」的理論困難。為了維護理的純粹至善,又要對惡的由來有合理解釋,朱子乃有「理掛搭在氣上」不活動的情形。理為至善,惡為傍出,所以朱子斥「性無善惡」論點為非。不過,這套理論除了解釋心性善惡之外,同時也是用以說明一切現象存在的本體論,這就使得問題有些複雜。依朱子理論,現象的發生,來自理氣的結合。不同於印度數論派哲學「絕對的不活動」型態,朱子的理仍參與、內寓於現象之中。依「天地萬物莫不有理」的說法,合理推論,惡之事物也應有惡之共相,這就有導致「事物善惡皆有理」的可能。同時,朱子論理氣另有「相袞」之說,理氣的關係就不是掛搭,而是「天地之性在氣質之中穿過」的型態。依此型態,理就未必全然不活動,只不過是透過氣質來作用。依朱子「性體情用」的說法,情有善惡,逆推回去,也就不無性具善惡、性無善惡的可能。藉《大乘起信論》為比對,同一本體做為善惡現象共同根源,則本體的不變之性,當不能以現象善惡名之,這就有超越善惡、非善非惡的可能性,但這結果恰為朱子所極力反對者。

英文摘要

Mou Zong-San has ever divided the Neo-confucianism into two styles: existing and active, as well as existing but not active. Classified to be the latter, Zhuzi's theory is designed under the motive for the empirical facts of evil. Generally speaking, Monism inevitably encounters the problem of virtue and vice caused by the same substance. To keep the Li (principle) purely good in explanation of source of evil, Zhuzi has the statement that the Li (principle) doesn't act, only attaching to the Qi(material force). With Li as purely good, so Zhuzi disagrees about the nature to be neither good nor evil. According to Zhuzi's theory, phenomena are organized by both Li and Qi. Consequently, the vice is constituted in the form of evil. Furthermore, Zhuzi also defined phenomena as Li permeating qi, which means Li may act through Qi. Therefore, the possibility of both virtue and vice in the substance may be inferred from Li, which represents perfection of Li would be transcendental rather than ethical.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2009)。王廷相集。北京:中華書局。
  2. [唐]宗密,《註華嚴法界觀門》,《大正藏》冊45。(CBETA電子佛典2001年)。
  3. [印度]提婆造,[後魏]菩提流支譯,《提婆菩薩釋楞伽經中外道小乘涅槃論》,《大正藏》冊32。(CBETA電子佛典2001年)。
  4. [唐]宗密,《圓覺經大疏釋義鈔卷》,《卍新纂續藏經》冊9。(CBETA電子佛典2009年)。
  5. [陳]真諦譯,《金七十論》,《大正藏》冊54。(CBETA電子佛典2001年)。
  6. [印度]馬鳴菩薩造,[梁]真諦譯,《大乘起信論》。《大正藏》冊32。(CBETA電子佛典2001年)。
  7. 宋朱熹(2005)。四書章句集注。臺北:大安出版社。
  8. 宋朱熹(2002)。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9. 宋張載、章錫琛點校(2006)。張載集。北京:中華書局。
  10. 宋程顥、宋程頤、王孝魚點校(2006)。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
  11. 明吳廷翰、容肇祖點校(1984)。吳廷翰集。北京:中華書局。
  12. 明曹端、王秉倫點校(2003)。曹端集。北京:中華書局。
  13. Radhakrishnan, S.(1996).Indian Philosophy.Oxford:University Press.
  14. 向世陵(2006)。理氣性心之間-宋明理學的分系與四系。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
  15. 牟宗三(1991)。心體與性體。臺北:正中書局。
  16. 牟宗三(1989)。心體與性體。臺北:正中書局。
  17. 吳學國(2006)。存在•自我•神性:印度哲學與宗教思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8. 汪子嵩、范明生、陳村富、姚介厚(1997)。希臘哲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19. 汪榮寶、陳仲夫點校(1987)。法言義疏。北京:中華書局。
  20. 姚衛群(2003)。古印度六派哲學經典。北京:商務印書館。
  21. 柏拉圖、王曉朝譯(2002)。柏拉圖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
  22. 張立文(1995)。朱子與退溪思想比較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
  23. 陳來(2000)。朱子哲學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4. 傅武光(1990)。中國思想史論集。臺北:文津出版社。
  25. 勞思光(1990)。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
  26. 曾春海(2001)。朱子哲學論叢。臺北:文津出版社。
  27. 萊布尼茲、朱雁冰譯(2007)。神義學。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8. 馮友蘭(2000)。中國哲學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9. 楊惠南(1995)。印度哲學史。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30. 劉述先(1991)。朱子的思想究竟是一元論或二元論?。中國文哲研究集刊,創刊號,181-198。
  31. 蔡仁厚(1983)。宋明理學南宋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被引用次数
  1. 陳志強(2022)。「心臥則夢,偷則自行」-朱子論「惡」的道德心理學。中國文哲研究集刊,60,87-135。
  2. (2024)。《超性學要》論「邪魔」之罪與惡研究—與中文版《神學大全》比對為主。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9,2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