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音變與速率-山西運城方信的陽聲韻

并列篇名

Phonetic Change and Rate: The Evolution of Yangshengyun (陽聲韻) in Shanxi Yuncheng (運城) Dialect

作者

廖湘美(Hiang-Mei Liao)

关键词

鼻尾韻 ; 鼻化運動 ; 速率 ; 陽聲韻 ; 文白異讀 ; Nasal Final ; Nasalization ; Yangshengyun ; Literary-vs.-colloquial readings

期刊名称

東華漢學

卷期/出版年月

20期(2014 / 12 / 01)

页次

245 - 287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中古陽聲韻在現今官話方言中雖保存著鼻音韻尾,但面貌不盡相同。位在中原官話區較外緣的山西運城方言更是呈現了多樣性:一、鼻音韻尾;二、鼻化韻;三、純元音韻。多樣形式的表現,其實是由內部不同的語音發展階段及文白層次疊置所交織出的複雜結果。來自中古陽聲韻的咸、山、深、臻等四攝兼有鼻化韻及純元音韻的表現,而曾、梗、通、宕、江等五攝在保有鼻音韻尾外,白讀同時擁有純元音韻。研究中古陽聲韻在運城方言裡的動態演變過程、發展的速率以及文白異讀的語音層次,幫助我們了解漢語方言鼻尾消變的模式、因素及演變的機制。在共時的角度之外,也探究了音變歷時的發展脈胳,在比對同區域的古代西北方音譯音文獻時發現,古今鼻韻尾的消變、速率與各攝合流的細節情況不盡相同,未必具有直接繼承的關係。

英文摘要

Yangshengyun (陽聲韻) in Mandarin dialect still holds a nasal final, the Shanxi Yuncheng (運城) dialect in the outer edge of Mandarin dialect presents a variety of appearances: A, nasal final; Second, nasalized rhyme; Third, pure vowel rhyme. The expression of various forms, in fact, is the result of the internal complex voice development stage and superposing colloquial-literary strata. The Xian-shan-shen-zhen she (咸山深臻攝) has both of the representation of nasalized rhyme and pure vowel rhyme. The Zeng-geng-tong-dang-Jiang she (曾梗通宕江攝) retains nasal final, but also have the colloquial- reading sound of the pure vowel rhyme. By exploring the dynamic evolution and the different selection of literary-vs.-colloquial readings of Yangshengyun (陽聲韻) in Yuncheng (運城) dialect, it will help us to understand the evolution mechanisms of nasal final.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廖湘美(2004)。祁陽方言梗攝文白異讀初探。華梵人文學報,2,127-152。
    連結:
  2. (1981)。漢魏晉南北朝韻部演變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3. 羅常培,《唐五代西北方音》,上海: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單刊甲種之12,1933
  4. (2002)。音韻比較研究。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5. (1986)。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
  6. 北齊魏收、楊家駱編(1980)。新校本魏書。臺北:鼎文書局。
  7. 丁邦新(1998)。論官話方言研究中的幾個問題。丁邦新語言學論文集,北京:
  8. 丁邦新編(2007)。歷史層次與方言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9. 王建設(2002)。從《世說新語》的語言現象看閩語與吳語的關係。閩語研究及其與周邊方言的關係,香港:
  10. 王洪君(1991)。陽聲韻在山西方言中的演變(上)。語文研究,1991(4),40-47。
  11. 王洪君(1992)。陽聲韻在山西方言中的演變(下)。語文研究,1992(1),39-50。
  12. 王臨惠、張維佳(2005)。論中原官話汾河片的歸屬。方言,2005(4),372-378。
  13. 北京大學中文系語言學教研室編、王福堂修訂(2008)。漢語方音字匯。北京:語文出版社。
  14. 朱耀龍(1990)。新絳方言志。太原:山西高校聯合出版社。
  15. 何大安(2008)。速率與續斷─音韻史研究的新視角。語言學論叢,北京:
  16. 余嘉錫(2007)。世說新語箋疏。北京:中華書局。
  17. 吳建生(1984)。萬榮方言志。太原:山西省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室。
  18. 吳建生、李改樣(1990)。永濟方言志。太原:山西高校聯合出版社。
  19. 呂忱甲(1991)。運城方言志。太原:山西高校聯合出版社。
  20. 李范文(1994)。宋代西北方音。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1. 李榮(1996)。我國東南各省方言梗攝字的元音。方言,1996(1),1-11。
  22. 辛嶋靜志(1994)。『長阿含經』原語研究:音寫語分析中心。日本東京都:平河出版社。
  23. 辛嶋靜志、徐文堪譯(2007)。早期漢譯佛教經典所依據的語言。漢語史研究集刊,2007(10),293-305。
  24. 辛嶋靜志、賀可慶譯(2006)。《長阿含經》原語研究。正觀雜誌,38,115-136。
  25. 邢向東(2002)。神木方言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26. 邢向東、郭沈青(2005)。晉陝寧三省中原官話的內外差異與分區。方言,2005(4),364-371。
  27. 周祖謨(2004)。論裴務齊正字本《刊謬補缺切韻》。周祖謨語言文史論集,北京:
  28. 林家妃(2014)。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研究所。
  29. 孫伯君(2012)。12世紀河西方音的通攝陽聲韻。中國語文,2012(2),170-176+192。
  30. 高田時雄(2013)。古代西北方言的下位變體。敦煌研究,2013(2),100-102。
  31. 張光宇(2012)。漢語方言的鼻化運動。語言研究,2012(2),17-28。
  32. 張光宇(2006)。漢語方言合口介音消失的階段性。中國語文,2006(4),347-349。
  33. 張益梅(1991)。介休方言志。太原:山西高校聯合出版社。
  34. 張琨(1983)。漢語方言中鼻音韻尾的消失。中央研究院史語所集刊,54(1),3-74。
  35. 喬全生(2008)。晉方言語音史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36. 溫端政(1993)。山西方言調查研究報告。太原:山西高校聯合出版社。
  37. 廖湘美(2012)。古宕攝元音的再商榷。第13屆國際暨第30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花蓮:
  38. 廖湘美(2013)。鏈動與前化:運城方言的知莊章組聲母。東華中文學報,6,187-208。
  39. 潘家懿(1990)。臨汾方言志。北京:語文出版社。
  40. 儲泰松(2005)。唐五代關中方音研究。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
  41. 聶鴻音(1985)。慧琳譯音研究。中央民族學院學報,1985(1),64-71。
  42. 聶鴻音(1998)。回鶻文《玄奘傳》中的漢字古音。民族語文,1998(6),62-70。
  43. 羅常培、周祖謨(2007)。漢魏晉南北朝韻部演變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44. 龔煌城(2005)。西夏語概況。西夏語言文字研究論集,北京:
  45. 龔煌城(2005)。《類林》西夏文譯本漢夏對音字研究。西夏語言文字研究論集,北京:
  46. 龔煌城(2005)。十二世紀末漢語的西北方音(聲母部分)。西夏語言文字研究論集,北京:
  47. 龔煌城(2005)。西夏語的緊元音及其起源。西夏語言文字研究論集,北京:
  48. 龔煌城(2005)。十二世紀末漢語的西北方音韻母系統的構擬。西夏語言文字研究論集,北京:
  49. 龔煌城(2005)。十二世紀末漢語的西北方音(韻尾問題)。西夏語言文字研究論集,北京:
被引用次数
  1. 廖湘美(2015)。敦煌P.2172〈大般涅槃經音〉反映的語音現象。中正漢學研究,26,24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