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論裴松之《三國志注》中的「三吳之書」

并列篇名

The Discussion on "Three Books of Wu" in Pei Songzhi's Annotation for The History of the Three Kingdoms

作者

王文進(Wen-Jin Wang)

关键词

《三國志注》 ; 陳壽 ; 裴松之 ; 孫吳 ; 南北對立 ; 韋昭《吳書》 ; 胡沖《吳曆》 ; 張勃《吳錄》 ; Annotation for The History of the Three Kingdoms ; Chen Shou ; Pei Songzhi ; Sun Wu ; North-South confrontation ; Wei Zhao’s Wushu (or Book of Wu) ; Hu Chong’s Wuli (or History of Wu) ; Zhang Bo’s Wulu (or Records of Wu)

期刊名称

東華漢學

卷期/出版年月

22期(2015 / 12 / 01)

页次

1 - 44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以裴松之《三國志注》中引用的三部史籍:韋昭《吳書》、胡沖《吳曆》、張勃《吳錄》作為考察對象。由於三本書名皆有一「吳」字,其作者也都是仕於東吳或來自江東門閥士族的人物,故本文統稱為「三吳之書」。其在三國史的研究領域中,屬於《裴注》的一環,而本文認為《裴注》的研究分為兩大區塊,大致而言:其一,《裴注》引用諸書,但凡在陳壽撰《三國志》前已存的,其內容為何遭陳壽刪棄?其二,《裴注》中所列出《三國志》問世後的史書,它們又如何補充和挑戰陳壽建構的三國史?總之,本文以《三國志》和《裴注》皆作為史料的觀點,將彼此放入三國史的脈絡中考察,重新發現三國史的新圖像,從而建構較為真實的三國歷史。

英文摘要

This thesis discusses of three historical books in Pei Songzhi's Annotation for The History of the Three Kingdoms: Wei Zhao’s Wushu (or Book of Wu), Hu Chong's Wuli (or History of Wu), and Zhang Bo’s Wulu (or Records of Wu) as the object of investigation. Since the three books titles there is a "Wu" word, its authors are also Eastern Wu’s official or born in a noble family, so those historical books referred to herein as "Three Books of Wu" in this thesis. Those books in the study fields of Three Kingdoms histories belonges to Pei Songzhi's Annotations. And this thesis take research perspective as there are two research category of Pei Songzhi's Annotation for The History of the Three Kingdoms. In general, First research category pay attention to texts used in Pei Songzhi’s annotations which written before Chen Shou’s Records of Three Kingdoms, but not used by Chen Shou. Second research category pay attention to how does Pei Songzhi add or challenge some point of Chen Shou’s through choose those texts in his annotations which written after Chen Shou’s Records of Three Kingdoms. In short, This thesis take the view point as Records of Three Kingdoms and Pei Songzhi's Annotation for The History of the Three Kingdoms are both historical books. And try to put two books to each other’s historical narrative, to rediscover the images of Three Kingdoms history, and then construct the history of Three Kingdoms more real.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王文進(2012)。習鑿齒與諸葛亮神話之締造。臺大中文學報,38,71-120。
    連結:
  2. 王文進(2014)。論《江表傳》中的南方立場與東吳意象。成大中文學報,46,99-136。
    連結:
  3. 王文進(2011)。論魚豢《魏略》的三國史圖像。中國學術年刊,33,1-34。
    連結:
  4. 北宋司馬光編、元胡三省音注(1997)。資治通鑑。北京=Beijing:中華書局=Zhonghua Book Co.。
  5. 北魏酈道元注、清楊守敬疏、清熊會貞疏、段熙仲點校、陳橋驛校(1989)。水經注疏。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6. 西晉陳壽、南朝宋裴松之注(1997)。三國志。北京=Beijing:中華書局=Zhonghua Book Co.。
  7. 西漢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
  8. 明張鏡心(1985)。易經增注。北京:中華書局。
  9. 明羅貫中、清毛宗崗批評、孟昭連校點(2006)。三國演義。長沙=Cheung Sha:岳麓書社=YueLu Book Co.。
  10. 東晉常璩、任乃強校(2009)。華陽國志補圖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1. 東漢班固(1997)。漢書。北京:中華書局。
  12. 東漢應劭、王利器校注(1988)。風俗通義校注。臺北:明文書局。
  13. 南朝宋范曄、唐李賢注(1997)。後漢書。北京=Beijing:中華書局=Zhonghua Book Co.。
  14. 南朝宋劉義慶、南朝梁劉孝標注、余嘉錫箋疏(2007)。世說新語箋疏。北京:中華書局。
  15. 南朝梁沈約(1997)。宋書。北京:中華書局。
  16. 南朝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清胡克家考異、李培南點校(2007)。文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7. 唐杜佑、王文錦點校(2003)。通典。北京:中華書局。
  18. 唐房玄齡(1997)。晉書。北京:中華書局。
  19. 唐劉知幾、清浦起龍通釋、王煦華整理(2009)。史通通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 唐歐陽詢歐陽詢、汪紹楹校(2010)。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1. 唐魏徵(1997)。隋書。北京:中華書局。
  22. 清王夫之、舒士彥點校(2013)。讀通鑑論。北京:中華書局。
  23. 清王先謙、沈嘯寰點校、王星賢點校(2007)。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
  24. 清王鳴盛、陳文和校點(2008)。十七史商榷。南京:鳳凰出版社。
  25. 清李慈銘、由雲龍輯(2006)。越縵堂讀書記。北京:中華書局。
  26. 清沈家本(1978)。三國志注所引書目。臺北:成文出本社。
  27. 清杭世駿(1985)。諸史然疑。北京:中華書局。
  28. 清梁章鉅、楊耀坤校訂(2000)。三國志旁證。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29. 清錢大昕、方詩銘校點、周殿傑校點(2004)。廿二史考異。上海古籍出版社。
  30. 清嚴可均輯、苑育新審定(2006)。全宋文。北京:商務印書館。
  31. 二十五史刊行委員會編(1998)。二十五史補編。北京:中華書局。
  32. 方圓(2009)。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湖南師範大學。
  33. 方詩銘(2006)。方詩銘論三國人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4. 王文進(2013)。三國史的解構與重建─裴松之《三國志注》的兩種讀法。林文月先生學術成就與薪傳國際學術研討會,Taipei:
  35. 王文進(2012)。論王沈《魏書》對三國史的詮釋立場。第14屆『社會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Taipei:
  36. 王永平(2005)。孫吳政治與文化史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7. 王建國(2006)。孫盛若干生平事迹及著述考辨。洛陽師範學院學報,2006(3),71-73。
  38. 田中靖彥(2005)。《漢晉春秋》に見る三國正統觀の展開。東方學,110,49-64。
  39. 田餘慶(2011)。秦漢魏晉史探微。北京:中華書局。
  40. 白壽彝(1999)。中國史學史論集。北京:中華書局。
  41. 朱子彥(2006)。走下聖壇的諸葛亮─三國史新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
  42. 朱曉海(2000)。西晉佐命功臣銘饗表微。臺大中文學報,12,147-192。
  43. 余志挺(2003)。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44. 吳孝貴編(1991)。古戰場蒲圻赤壁論文集,武漢:
  45. 吳直雄(2009)。習鑿齒及其相關問題考辨。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40(4),74-80。
  46. 李純蛟(2002)。《三國志》研究。成都:巴蜀書社。
  47. 松本幸男(1995)。張勃《吳錄》考。學林,14、15
  48. 金性堯(2006)。三國談心錄。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49. 唐燮軍(2014)。史家行跡與史書構造─以魏晉南北朝佚史為中心的考察。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50. 唐燮軍(2009)。韋曜《吳書》考辨─兼論《建康實錄》對《吳書》的徵引。中國典籍與文化,71,66-73。
  51. 海登‧懷特、陳永國譯、張萬娟譯(2003)。後現代歷史敘事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52. 馬植杰(2006)。三國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53. 張大可(1988)。三國史研究。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
  54. 張子俠(2008)。《吳書》作者考辨。史學史研究,130,110-113。
  55. 張越編(2009)。《後漢書》、《三國志》研究。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56. 張靖龍(2004)。赤壁之戰研究。開封:中州古籍出版社。
  57. 陳翔華(2006)。三國志演義縱論。臺北:文津出版社。
  58. 陳楠(2008)。淺論《三國志注》的歷史文獻學價值。山東圖書館季刊,2008(3),91-95。
  59. 逯耀東(1993)。魏晉史學的思想及社會基礎。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60. 雷家驥(1990)。中古史學觀念史。臺北:台灣學生書局。
  61. 滿田剛(1999)。王沈《魏書》研究。創価大学大学院紀要,20,263-278。
  62. 劉節(1986)。中國史學史稿。臺北:弘文館出版社。
  63. 劉運好校注(2007)。陸士衡文集校注。南京:鳳凰出版社。
  64. 鄭欽仁編(2007)。魏晉南北朝史。臺北:里仁書局。
  65. 鄭鶴聲、鄭一鈞整理(2009)。正史匯目。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66. 鄧廣銘箋注(1998)。稼軒詞編年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67. 盧弼集解、錢劍夫整理(2009)。三國志集解。上海=Shanghai:上海古籍出版社=Shanghai Ancient Works Publishing House。
  68. 繆越(1978)。讀史存稿。香港:三聯書店。
  69. 羅秉英(2005)。治史心裁:羅秉英文集。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
被引用次数
  1. 陳俊偉(2017)。韋昭《吳書》之國族本位與人物書寫。東華漢學,25,3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