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香菱新論-兼探《紅樓夢》的另類愛情觀

并列篇名

An New Analysis of Xiang-ling in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作者

歐麗娟(Li-Chuan Ou)

关键词

紅樓夢 ; 香菱 ; 薛蟠 ;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 Xiang-ling ; Xue Pan ;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

期刊名称

東華漢學

卷期/出版年月

23期(2016 / 06 / 01)

页次

169 - 205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在紅學的人物論述裡,一般都是以三個名字的變化來描述香菱一生的悲劇命運,形成一個固定的表述模式。本文有別於此,認為香菱一共有四個名稱變化,一再更換名字固然意味著失去了自己的主體性,但由於家族遺傳基因的關係,使得香菱始終保有一種明朗淳正的獨特稟賦和執著的詩性嚮往;並且在不斷改名的曲折過程中,「香菱」階段既是她的人生主場,也是堪稱幸福的一段時光。尤其是,從文本的事實確證與人物的心理分析,可見香菱與薛蟠演繹了一種獨特的愛情類型,並透過共有的「獃」字隱喻了雙方的天作之合,也許不比寶、黛的木石前盟浪漫動人,卻一樣地深刻用命,說明了小說家所敏於關注的乃是人性的複雜、心理的幽微與處境的多樣。

英文摘要

This article analyses Xiang-ling and shows that there are in total 4 changes in her tragic fate, each corresponding a change of her name--instead of the 3 changes that current studies on the figure usually describe. A change of name means somehow a loss of her own subjectivity. Still, Xiang-ling steadily keeps her clear and positive nature and her persistent poetic yearning. In her main life stage, which using the name Xiang-ling, she leads a happy life, wherein she co-composes a unique type of interpretation of love with Xue Pan. Based on careful text analysis, this article shows that a shared sillydedication (獃/呆) catches the natural fit of the couple. The love between the couple might be not so romantic or moving as the fore-life Wood-Stone Promise of Bao-yu (寶玉) and Dai-yu (黛玉), but it is equally profound, demanding and cherishable.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2010)。清代詩文集彙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 〔清〕清世宗胤禛批,〔清〕允祿、鄂爾泰等編,《朱批諭旨》,光緒13年上海點石齋印本。
  3. 清屈大均(1985)。廣東新語。北京:中華書局。
  4. 清脂硯齋評、陳慶浩輯校(1986)。新編石頭記脂硯齋評語輯校(增訂本)。臺北:聯經出版事業文化有限公司。
  5. 清袁枚(1984)。隨園詩話。臺北:漢京文化公司。
  6. 清曹雪芹、馮其庸校注(1995)。紅樓夢校注。臺北:里仁書局。
  7. Dewey, D.(2007).The Stockholm Syndrome.Scandinavian Review,94(3),34-42.
  8. Fabrique, R.,Hasselt, V.(2007).Understanding Stockholm Syndrome.FBI Law Enforcement,76(7),10-15.
  9. 一粟編、一粟編(2008)。紅樓夢資料彙編。北京=Beijing:中華書局=Zhonghua Book Company。
  10. 孔令彬(2013)。二十世紀以來香菱研究綜述。紅樓夢學刊,2013(2),41-63。
  11. 向淑雲(1991)。唐代婚姻法與婚姻實態。臺北=Taipei:臺灣商務印書館=The Commercial Press, Ltd。
  12. 朱淡文(1992)。《紅樓夢》版本研究劄記。上海師範大學學報,1992(4),98-99。
  13. 朱淡文(1998)。香菱愛薛蟠。紅樓夢學刊,1998(4),62-64。
  14. 吳曉南(1985)。「釵黛合一」新論。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15. 胡文彬(2001)。冷眼看紅樓。北京=Beijing:中國書店=China Bookstore Publisher。
  16. 韋慶遠、吳奇衍、魯素(1982)。清代奴婢制度。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7. 納日碧力戈(1999)。姓名論。北京=Beijing: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Social Science Academic Press (CHINA)。
  18. 高明華(2009)。斯德哥爾摩綜合症:表現、成因和應對。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9(1),142-153。
  19. 曼素恩、楊雅婷譯(2005)。蘭閨寶錄:晚明至盛清時的中國婦女。臺北=Taipei:左岸文化出版社=Rive Gauche Publishing House。
  20. 康來新(1971)。疏影暗香─香菱氣韻的品評。幼獅月刊,34(3),7-11。
  21. 陳維昭(2005)。紅學通史。上海=Shanghai:上海人民出版社=Shanghai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2. 曾文星、徐靜(1994)。現代精神醫學。臺北=Taipei:水牛出版社=Buffalo Book Co.。
  23. 萊昂內爾•特里林、劉佳林譯(2006)。誠與真:諾頓演講集,1969-1970。南京=Nanjing:江蘇教育出版社=Jiangsu Education Press。
  24. 趙繼承(2008)。回歸渾沌:「釵黛合一」的另一種可能─香菱形象的深層內涵兼論湘雲。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1),38-43。
  25. 歐陽友權(2006)。文學理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6. 蔣和森(1959)。紅樓夢論稿。北京=Beijing:人民文學出版社=People's Literature Publishing Ho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