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學苑春秋】楊牧學體系的建構與開展研究

并列篇名

【Academic Review】

作者

須文蔚

关键词
期刊名称

東華漢學

卷期/出版年月

26期(2017 / 12 / 01)

页次

209 - 230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楊牧是當代華文文學世界中經典詩人、散文家、翻譯家與評論家,又兼擅編輯與出版,他自詡為中國健全的知識分子,和歐洲文藝復興人(Renaissance Man)傳下的典型,當代華文文學評論與研究眾多,「楊牧學」隱然成形。本文以後設研究的方法論,考察與梳理當代文學評論界與研究者的評論,從文學評論史的角度,分為四個部分論述:楊牧的生平研究、楊牧詩中浪漫主義精神研究、楊牧詩中抒情傳統展現與變革研究以及楊牧散文研究等議題,為「楊牧學」之建構與開展提出藍圖。藉由本研究分析,展現楊牧如何以極致美的追求,繼受詩言志傳統,平衡抒情與敘事,開創現代詩的典範,並討論楊牧如何以詩的美學融入散文中,使得他的散文富有詩的韻味、入世的批判以及哲理的思辯。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王德威(2008)。「有情」的歷史─抒情傳統與中國文學現代性。中國文哲研究集刊,33,77-137。
    連結:
  2. 奚密(2003)。抒情的雙簧管─讀楊牧近作《涉事》。中外文學,31(8),210。
    連結:
  3. 曾珍珍(2003)。生態楊牧─析論生態意象在楊牧詩歌中的運用。中外文學,31(8),161+184。
    連結:
  4. 鄭毓瑜(2003)。詮釋的界域─從〈詩大序〉再探「抒情傳統」的建構。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3,1-32。
    連結:
  5. 賴芳伶(2005)。孤傲深隱與曖昧激情─試論《紅樓夢》和楊牧的〈妙玉坐禪〉。東華漢學,3,307-309。
    連結:
  6. 陳錦標,〈又見楊牧〉,《更生日報》,1994 年8 月13 日,11 版。
  7. 吳潛誠,〈假面之魅惑─楊牧翻譯《葉慈詩選》〉(上、下),《中國時報》,1997 年4 月2-3 日,27 版。
  8. 陳黎,〈有人問楊牧•翻譯的問題﹝〈西班牙浪人吟〉、〈自我靈魂的對話〉〉,《聯合報》,1996年9 月13 日,37 版
  9. 楊牧,〈從抽象到疏離:那裡時間將把我們遺忘〉,《聯合報》,「聯合副刊」,2004 年12 月28~30 日)。
  10. 楊牧,〈從抽象到疏離:那裡時間將把我們遺忘〉,《聯合報》,聯合副刊,2004 年12 月28~30 日。
  11. 陳芳明,〈孤獨深邃的浪漫象徵:楊牧的詩與散文〉,《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99 年12 月17 日。
  12. 認識臺灣作家的二十堂課。桃園:中央大學。
  13. 李令儀,〈張惠菁用心寫「楊牧」:傳記出版 葉步榮憶往 少年楊牧會為苦悶請假〉,《聯合報》,2002-11-09,14 版。
  14. Yeh, Michelle、Sze, Arthur、奚密譯、葉佳怡譯(2009)。楊牧斥堠:戍守藝術的前線,尋找普世的抽象性─二○○二年奚密訪談楊牧。新地文學,10
  15. 王文興。北斗行。臺北:洪範。
  16. 何寄澎(1998)。「詩人」散文的典範─論楊牧散文之特殊格調與地位。臺大中文學報,10,20。
  17. 何寄澎(1991)。永遠的搜索者─論楊牧散文的求變與求新。臺大中文學報,4,144-147。
  18. 何雅雯。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19. 吳明益編(2003)。台灣自然寫作選。台北:二魚文化。
  20. 李奭學。書話台灣:1991-2003文學印象。臺北:九歌出版社。
  21. 沈謙。書本就像降落傘。臺北:黎明文化公司。
  22. 佘佳燕(2004)。每一片波浪都從花蓮開始─楊牧〈瓶中稿〉的現代主義美學。創世紀,138,142-154。
  23. 孫康宜。抒情與描寫:六朝詩歌概論。台北:允晨出版社。
  24. 翁文嫻(1994)。「興」之涵義在現代詩創作上的思考。台灣詩學季刊,7
  25. 郝譽翔(2009)。因為「破缺」,所以完美─訪問楊牧。聯合文學,1 月號
  26. 郝譽翔(2000)。浪漫主義的交響詩:論楊牧《山風海雨》、《方向歸零》、《昔我往矣》。臺大中文學報,13,184。
  27. 張芬齡、陳黎。臺灣現代詩經緯,臺北:
  28. 張芬齡、陳黎。臺灣現代詩經緯,臺北:
  29. 張惠菁。楊牧。臺北:聯合文學。
  30. 陳世驤。陳世驤文存。台北:志文。
  31. 陳芳明。永恆的鄉愁。第一屆花蓮文學研討會論文集,花蓮:
  32. 陳芳明編。詩人楊牧:練習曲的演奏與變奏。臺北:聯合文學。
  33. 陳思和。中國新文學整體觀。台北:業強出版社。
  34. 陳國恩。浪漫主義與20 世紀中國文學。安徽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35. 彭鏡禧(1997)。《中國時報》〈開卷周報〉拒╱懼刊的投書─再談楊牧《葉慈詩選》的三處翻譯。中外文學,26(2),164-168。
  36. 曾珍珍(2009)。雝雝和鳴─楊牧談詩歌翻譯藝術。人籟論辯月刊,57,40-46。
  37. 須文蔚。回故鄉創生人文精神的詩人─訪前東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院長楊牧。文訊雜誌,216,54-56。
  38. 黃麗明、詹閔旭譯、施俊州譯。搜尋的日光:楊牧的跨文化詩學。台北:洪範。
  39. 楊牧。有人。臺北:洪範書店。
  40. 楊牧。一首詩的完成。臺北:洪範書店。
  41. 楊牧。完整的寓。臺北:洪範書店。
  42. 楊牧。年輪。臺北:洪範書店。
  43. 葉維廉(1994)。從現象到表現:葉維廉早期文集。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44. 劉益州。博士論文(博士論文)。逢甲大學中國文學所。
  45. 蔡英俊編。中國文化新論•文學篇一:抒情的境界。台北:聯經。
  46. 賴芳伶(1994)。楊牧山水詩的深邃美─以〈俯視─立霧溪一九八三〉和〈仰望─木瓜山一九九五〉為例。第五屆現代詩學研討會論文集─現代詩語言與教學,彰化:
  47. 謝旺霖。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
  48. 鍾怡雯。無盡的追尋:當代散文的詮釋與批評。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
被引用次数
  1. 陳俊啟(2022)。尋找終極的精神故鄉:楊牧文學觀中浪漫、現代、古典及傳統的融會。成大中文學報,79,195-232。
  2. 佘佳燕(2020)。論楊牧譯洛爾伽詩的動機及意義。臺灣文學學報,37,103-122。
  3. 須文蔚(2020)。【學苑春秋】楊牧臺港文學跨區域傳播影響論。東華漢學,32,341-377。
  4. (2020)。初心、尋索與記憶:論楊牧《奇萊後書》的主題表現與詩學理論。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37,127-129+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