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在世界的邊緣寫作:李永平成為台灣作家之路

并列篇名

Writing on the Margin of the World: Li Yongping's Road to Becoming a Writer of Taiwan

作者

詹閔旭(Min-Xu Zhan)

关键词

李永平 ; 馬華文學 ; 移民文學 ; 世界文學 ; 華語語系文學 ; 文學獎 ; Li Yongping ; Sinophone Malaysian literature ; migrant literature ; world literature ; Sinophone literature ; literary award

期刊名称

東華漢學

卷期/出版年月

27期(2018 / 06 / 01)

页次

211 - 240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台灣往往被視為世界版圖裡邊緣、弱勢、受壓抑的位置,這雖反映台灣政治現實困境,卻同時遮蔽從不同角度思考台灣的世界位置。本文挪用卡薩諾瓦(Pascale Casanova)的「文學世界共和國」(the world republic of letters)概念,將台灣視為具有影響力且足以認可邊陲作家的認可機制核心,以期構築「世界中」台灣文學的複雜面貌。這一篇文章分析的個案是在台馬華小說家李永平,透過他在台灣經營文學事業所面臨的種種現實挑戰,具體梳理台灣文學機制的運作如何介入東南亞移民作家的創作。

英文摘要

Taiwan is often perceived as an unrecognized, peripheral, and marginalized country on the global landscape. This perspective reflects Taiwan's political predicament in some sense, but conceals its global position from other angles. To "worlding" literary Taiwan in more complex worldly relations, this article borrows Pascale Casanova's notion of "the world republic of letters," considering Taiwan as the center that exercises influence as well as possesses the affirmative power to recognize writers from more peripheral regions. This article studies the literary works of Li Yongping, a Sinophone Malaysian writer who chooses to develop his literary career in Taiwan. It contends that Li Yongping's road to becoming a writer of Taiwan enhances our understanding of how Taiwanese literary institutions intervene in the writings of migrant writers from Southeast Asian countrie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Liou, Wei-Ting(2017).The Colonial Palimpsest in Taiwan Indigenous Literature: An Example of Syaman Rapongan's Writing.Journal of Taiwan Literary Studies,25,305-364.
    連結:
  2. 王智明(2009)。翻譯的生命:容閎、留學與跨國主體性。歐美研究,39(3),455-488。
    連結:
  3. 高嘉謙, Chia Cian(2012)。性、啟蒙與歷史債務:李永平《大河盡頭》的創傷和敘事。台灣文學研究集刊,11,35-60。
    連結:
  4. 張錦忠, Kim Tong(2002)。在那陌生的城市:漫遊李永平的鬼域仙境。中外文學,30(10),12-23。
    連結:
  5. 陳允元(2011)。棄、背叛與回家之路─李永平《雨雪霏霏》中的雙鄉追認。台灣文學研究學報,13,41-67。
    連結:
  6. 陳正芳(2012)。文化交流下的歷史印記:論陳映真和黃春明小說中的美國人形象建構。台灣文學學報,21,137-170。
    連結:
  7. 馮品佳, Pin-chia(2007)。魅影中國:譚恩美的《百種神秘感覺》、《接骨師的女兒》與《防魚溺水》中的跨國詭魅敘事。英美文學評論,11,113-142。
    連結:
  8. 黃錦樹, Kim Chew(2002)。漫遊者、象徵契約與卑賤物:論李永平的「海東春秋」。中外文學,30(10),24-41。
    連結:
  9. 黃錦樹, Kim Chew(2012)。石頭與女鬼:論《大河盡頭》中的象徵交換與死亡。台灣文學研究學報,14,241-263。
    連結:
  10. 楊宗翰(2000)。馬華文學與台灣文學史:旅台詩人的例子。中外文學,29(4),99-138。
    連結:
  11. 詹閔旭, Min-xu,徐國明, Kuo-ming(2015)。當多種華語語系文學相遇:台灣與華語語系世界的糾葛。中外文學,44(1),25-62。
    連結:
  12. 謝世宗(2009)。男性氣質與台灣後殖民小說中的慾望經濟學。台灣文學研究學報,9,37-67。
    連結:
  13. Casanova, Pascale(2004).The World Republic of Letters. TR. M. B. DeBevoise.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4. Chan, Cheow Thia(2018).Indigeneity, Map-mindedness, and World Literary Cartography: The Poetics and Politics of Li Yongping's Transregional Chinese Literary Production.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30(1)
  15. Cheah, Pheng(2016).What Is a World?: On Postcolonial Literature as World Literature.Durham:Duke University Press.
  16. Damrosch, David(2003).What Is World Literature?.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7. Shih, Shu-mei(2003).Globalization and the (In) Significance of Taiwan.Postcolonial Studies,6(2),143-153.
  18. Thamsen, Mads Rosendahl(2013).Strangeness and World Literature.CLCWeb: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Culture,15(5)
  19. Thomsen, Mads Rosendahl(2010).Mapping World Literature: International Canonization and Transnational Literatures.London:Continuum.
  20. Walkowitz, Rebecca(2006).The Location of Literature: The Transnational Book and the Migrant Writer.Contemporary Literature,47(4),527-545.
  21. Wang, Chih-ming(2013).Transpacific Articulations: Student Migration and the Remaking of Asian America.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2. Wu, Chia-rong(2016).Supernatural Sinophone Taiwan and Beyond.Amherst:Cambria Press.
  23. 王潤華(編),白豪士(編)(1989).東南亞華文文學.新加坡:新加坡歌德學院.
  24. 向陽(2003)。海上的波浪:小論文學獎與文學發展的關聯。文訊,218,37-40。
  25. 朱芳玲(2013).流動的鄉愁:從留學生文學到移民地文學.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
  26. 李永平(2006).海東青.臺北:聯合文學.
  27. 李永平(2010).大河盡頭.臺北:麥田.
  28. 李永平(1986).吉陵春秋.台灣:洪範書店.
  29. 帕斯卡爾‧卡薩諾瓦, Pascale,羅國祥(譯),陳新麗(譯),趙妮(譯)(2015).文學世界共和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30. 林建國(1993)。為什麼馬華文學?。中外文學,21(10),89-126。
  31. 高嘉謙訪談,〈迷路在文學原鄉─李永平訪談〉,「李永平數位主題館」http://liyongping.campus-studio.com/process.php?objid=3( 2018年2月25日作者讀取)
  32. 高嘉謙(編)(2017).見山又是山:李永平研究.臺北:麥田.
  33. 國藝會,〈得獎原因〉,「國藝會」http://www.ncafroc.org.tw/award-artist.aspx?id=39448(2018年2月25日作者讀取)
  34. 張錦忠(2003).南洋論述:馬華文學與文化屬性.臺北:麥田.
  35. 張馨函(2012)。臺北,國立台北大學中國文學所。
  36. 陳大為(2009)。鼎立的態勢:當代馬華文學的三大板塊。風格的煉成:亞洲華文文學論集,臺北:
  37. 陳大為(2012).最年輕的麒麟:馬華文學在台灣(1963-2012).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
  38. 陳宛倩,〈婆羅洲之子拿國家文藝獎 李永平:多元包容是台灣價值〉,《聯合報》2017年9月22日,https://udn.com/news/story/7266/2716999(2018年2月25日作者讀取)
  39. 陳芳明(2011).臺灣新文學史.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40. 陳慧嬌(2006)。臺北,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
  41. 焦桐(1998).台灣文學的街頭運動:1977~世紀末.臺北:時報.
  42. 溫明明(2016).離境與跨界:在台馬華文學研究(1963-2013).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
  43. 詹閔旭(訪談), Min-xu(2016)。與文字結緣:李永平談文學路。人社東華,10
  44. 豊田周子(2017)。李永平《吉陵春秋》的閱讀方式:以台灣為中心。臺大東亞文化研究,4,21-36。
  45. 蔡雅薰(2001).從留學生到移民:台灣旅美作家之小說析論1960-1999.臺北:萬卷樓.
被引用次数
  1. (2024)。華語語系的「地方」論述與反思:以雙雪濤《天吾手記》、楊君寧《奧森巴赫之眼》的臺北文學獎參與為例。中外文學,53(1),167-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