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學苑春秋】楊牧臺港文學跨區域傳播影響論

并列篇名

Yang Mu's Influence of Taiwan and Hong Kong Cross-regional Literary Communication

作者

須文蔚(Wen-Wei Shiu)

关键词

楊牧 ; 葉珊 ; 香港文學 ; 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 ; 文學傳播 ; Yang Mu ; Ye Shan ; Hong Kong Literature ; Hong Kong Biennial Awards for Chinese Literature ; Literary Communication

期刊名称

東華漢學

卷期/出版年月

32期(2020 / 12 / 01)

页次

341 - 377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楊牧與香港有千絲萬縷的關係,但過去鮮少有論文觸及他的香港書寫,以及他在臺港文學跨區域傳播的影響。本文透過作家生平與作品的對照,發現楊牧壯年時期,重要的詩集《時光命題》,以及散文集《疑神》與《亭午之鷹》,均寫作在他寓居香港期間,藉由分析他含蓄與抽象思維的寫作,可進一步理解楊牧人文精神的高度與憂思。同時本文也耙梳楊牧臺港文學跨區域傳播影響的現象,分別從他在香港獲得的評論與介紹,以及六次擔任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評審,肯認他在香港文壇的經典地位與影響力。

英文摘要

Though heavily connected to Hong Kong, seldom essays shedded lights on Yang Mu's(楊牧)HK writings and his influence on Taiwan and HK Cross-regional literary communication. By relating Yang Mu's lifetime experience to his compositions, this essay discovers that most of his critical works among middle-age such as poet collections "Propositions in Temporality: Collected Poems"(時光命題), prose collections "The Skeptic: Notes on Poetical Discrepancies"(疑神), and "The Midday Hawk"(亭午之鷹)are all completed in HK. This essay believes by analyzing Yang Mu's implicit, abstract writing skills, people could realize his Humanitarianism concern more. In the meantime, this essay addresses Yang Mu's influence on Taiwan and HK literary communication and reaffirms this six-timers "Hong Kong Biennial Awards for Chinese Literature" judge's paramount status in HK literature from critics, reference issued in HK.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曾珍珍(2003)。生態楊牧─析論生態意象在楊牧詩歌中的運用。中外文學,31(8),161-191。
    連結:
  2. 須文蔚(2018)。楊牧學體系的建構與開展研究。東華漢學,26,209-230。
    連結:
  3. 須文蔚(2018)。1950年代台灣的香港文化與傳播政策研究:以雷震之赴港建議與影響為例證。中國現代文學,33,171-193。
    連結:
  4. 須文蔚, Wen-Wei(2015)。1960-70年代臺港重返古典的詩畫互文文藝場域研究─以余光中與劉國松推動之現代主義理論為例。東華漢學,21,145-173。
    連結:
  5. 須文蔚, Wen-Wei(2012)。葉維廉與臺港現代主義詩論之跨區域傳播。東華漢學,15,249-273。
    連結:
  6. 須文蔚, Wen-Wei,(2011)。余光中在一九七○年代台港文學跨區域傳播影響論。台灣文學學報,19,163-190。
    連結:
  7. 須文蔚, Wen-wei,翁智琦, Chih-chi,顏訥, Na(2014)。1940-60年代上海與香港都市傳奇小說跨區域傳播現象論─以易金的小說創作與企畫編輯為例=The Study of the Literary Supplements of Shanghai and Hong Kong Urban Legend Novels in Cross Area Literary Communication in 1940-60s: The Novels and Strategic Editing of Yi Ching。臺灣文學研究集刊,16,33-60。
    連結:
  8. 楊宗翰, Tsung-Han(2017)。楊牧、楊澤與羅智成詩中的現代抒情風貌。文史台灣學報,11,153-179。
    連結:
  9. Yang, Mu(1993).The Skeptic: Notes on Poetical Discrepancies.Taipei:Notes on Poetical Discrepancies Hung-Fan.
  10. Yeh, Michelle,Sze, Arthur(2003).Frontier Perspectives: Yang Mu, Ya Xian, and Luo Fu, Manoa.A Pacific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Writing,15(1),26-37.
  11. 王良和(2002)。第二次「鍾偉民現象」的史料整理。詩網絡,5
  12. 王偉明(2002)。漂流空間─秀實答客問。詩網絡,2,50-69。
  13. 王靖獻,〈香港日記〉,《聯合報》聯合副刊,1985/05/07,第8版。
  14. 王靖獻,〈致香港友人書〉,《聯合報》聯合副刊,1984/10/09,第8版。
  15. 何寄澎(1998)。「詩人」散文的典範:論楊牧散文之特殊格調與地位。臺大中文學報,10,115-134。
  16. 吳浩(1996)。楊牧寫亭午之鷹。香港作家報,11
  17. 李英豪,〈從五四到現在〉,《中國學生周報》第627期(1964.07.24),第10-12版。
  18. 李淑敏,鄺健銘(譯)(2019).冷戰光影:電影審查史,地緣政治下的香港電影審查史.香港:季風帶文化.
  19. 秀實(1991)。學詩點滴。香港作家,4
  20. 周漢輝(2017)。注入另一個我。文訊,383
  21. 林煥彰(1985)。簡介「詩風」。文訊,20,89-93。
  22. 初安民(1993)。朋友節。聯合文學,100
  23. 秦賢次(1985)。香港文學期刊滄桑錄。文訊,20,61。
  24. 郝譽翔(2009)。因為「破缺」,所以完美。聯合文學,291,18-23。
  25. 陳大為, Tah-Wei(2006)。詮釋的縫隙與空白─細讀楊牧的時光命題=Gap & blankness of annotation: A close reading on Yang Mu’s proposition of time。當代詩學,2,48-62。
  26. 陳昱文(2015)。花蓮,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
  27. 陳昱文,〈如何能詮釋你美麗的沉默?〉,「OKAPI閱讀生活誌」,2017/06/28,https://okapi.books.com.tw/article/9933。
  28. 陳智德(1998)。新詩自學中心。呼吸詩刊,5
  29. 陳滅(2006)。暗晦的理念─再讀〈有人問我公理和正義的問題〉。作家,47
  30. 曾美芳(2013)。專訪徐泓教授。明清研究通訊,36
  31. 焦桐(1998).台灣文學的街頭運動.臺北:時報文化.
  32. 華連,〈楊牧將赴港辦學〉,《聯合報》聯合副刊,1991/08/04。第39版。
  33. 萌黎(1971)。「葉珊散文集」讀後。中國學生周報,980
  34. 須文蔚(2014)。追索現代主義的抒情、瞬間美學與詩:葉維廉訪談錄。東華漢學,19,477-488。
  35. 須文蔚(2019)。須文蔚《香港時報》副刊內涵與現代化程度之內容分析。在地因緣:香港文學及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香港:
  36. 須文蔚(2013)。劉以鬯主編《淺水灣》副刊時期台港跨藝術互文現象分析。眾聲喧「華」:華語文學的想像共同體國際學術研討會,花蓮:
  37. 須文蔚(2010)。馬朗在五○、六○年代台港現代主義文學傳播的研究。第四屆「人文典範的探尋」學術研討會,臺北:
  38. 須文蔚(2019)。1960年代台港意識流小說理論建構源流研究。香港‧1960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39. 須文蔚(2015).楊牧:台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50.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
  40. 須文蔚,顏訥(2018)。朱乃長以翻譯建構現代主義小說文論研究─以《文學雜誌》時期翻譯作品為例。民國文學與文化研究集刊,3,192-217。
  41. 須文蔚,顏訥(2016)。一九五○年代香港文藝副刊連載小說研究:以《香港時報》副刊為對象。現代中文文學學報,13(1-2),94-130。
  42. 黃麗明(1997)。兩種解讀〈長安〉的試驗─傳統的與現代的。呼吸詩刊,3
  43. 黃麗明, Lai-Ming(Lisa),詹閔旭(譯),施俊州(譯)(2015).搜尋的日光:楊牧的跨文化詩學.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Peter Lang Pub Inc.
  44. 楊牧(1997).時光命題.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
  45. 楊牧(1973).傳統的與現代的.臺北:志文出版社.
  46. 楊牧(1995).楊牧詩集.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
  47. 楊牧(2005).人文踪跡.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
  48. 楊牧(1982)。楊牧先生來函。詩風,11(4),28。
  49. 楊牧(1976)。現代的中國詩。詩風,50,3-7。
  50. 楊牧(2009).奇萊後書.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
  51. 楊牧(1993)。悲歌為林義雄作。聯合文學,100,110-111。
  52. 楊牧, Mu(1997).時光命題.臺北=Taipei:洪範書店有限公司=Hung-Fan.
  53. 溫健騮(1989).苦綠集.臺北:允晨文化.
  54. 葉珊,〈星夜〉,《中國學生周報》第339期,1959/01/16,第10版。
  55. 葉珊,〈瓊斯的午後〉,《中國學生周報》第373期,1959/09/11,第14版。
  56. 葉維廉(1994).從現象到表現:葉維廉早期文集.臺北:東大圖書.
  57. 廖偉棠,〈在香港看台灣文學:隱祕根脈和反哺對象〉,《聯合報》聯合副刊,2018/12/20。D3版。
  58. 編輯室(1972)。發刊詞。詩風,1,1。
  59. 編輯室(1976)。編者的話。詩風,50
  60. 蔡逸君(整理)(2000)。搜索者夢的方向楊牧vs陳芳明對談。聯合文學,192
  61. 鄭樹森,〈回顧香港在海峽兩岸間的文化角色(3) 左鞭右打下的出版〉,《聯合報》聯合副刊,1997/06/16。第41版。
  62. 鄭樹森(2013).結緣兩地:台港文壇瑣憶.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
  63. 鄭樹森(2012)。海峽兩岸間的《八方》。文訊,322,25-35。
  64. 黎佩兒,黃燦然(譯)(2012).香港傳媒─新聞自由與政治轉變.天地圖書.
  65. 蕭艾(1976)。感性讀葉珊。詩風,49,15-17。
  66. 賴芳伶(2002).新詩典範的追求─以陳黎、路寒袖、楊牧為中心.臺北:大安出版社.
  67. 鍾國強,〈評審者被評審,且看評審機制可以怎變―從今屆雙年獎風波說起〉,「藝術新聞網」,2016/05/09。http://www.101arts.net/viewArticle.php?type=hkarticle&id=2233。 hkarticle&id
  68. 鍾曉陽(1983)。可憐身是眼中人。大拇指,17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