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高郵王氏父子《左傳》校勘與訓詁傳承探論

并列篇名

On the Succession of the Wangs of the Gaoyou's Emend and Exegesis of Zuozhuan

作者

彭展賜(Chin-Chi Pang)

关键词

王念孫 ; 王引之 ; 高郵王氏 ; 《經義述聞》 ; 《廣雅疏證》 ; Wang-Niansun ; Wang-Yinzhi ; The Wangs of Gaoyou ; Jingyi Shuwen ; Guangya Shuzheng

期刊名称

東華漢學

卷期/出版年月

32期(2020 / 12 / 01)

页次

79 - 140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以《廣雅疏證》與《經義述聞》中王念孫、王引之對《左傳》的考釋為考察對象,通過具體校釋的比較研究,探析王氏學術觀點之間的傳承與互動關係。其中尤重父子解經異義的地方,藉以闡明王引之在昭承、發展其父學問以外,不乏個人創新發明,家學淵源仍無礙其治學的獨立性、批判性。追蹤比較散見二書、成於不同時間的學術觀點,能透露出父子之間實亦有互相啟發、影響,絕非王念孫單向灌輸,王引之繼承整理而已。本文冀能拋磚引玉,藉由所蒐集的十多個例子,初步揭示王引之於高郵王氏《左傳》研究的工作和貢獻,以期有助進一步思考其於高郵王氏學術中的應有評價。

英文摘要

This paper takes the exegeses of Zuozhuan by Wang Nian-sun and Wang Yin-zhi in Guangya Shuzheng and Jingyi Shuwen as the objects of study. Through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ir concrete exegeses, it analyses the Wangs' study on Zuozhuan and indicates the transmission and interaction of their scholarly viewpoints. Particular emphasis is placed on the divergences of their exegeses, by which this paper is going to expound that, apart from inheriting and developing the knowledge from father, Wang Yin-zhi also invited originality in his learning. Despite the deep paternal influence, he retained the independence and criticality in his study. By comparing their scholarly viewpoints established at different times, which scattered in the two books above, it can be unmistakably shown that the father and the son mutually inspired and influenced each other. It was not just an unidirectional transmission of knowledge from Wang Nian-sun. The involvement of Wang Yin-zhi was not merely inheriting and organizing the founding of his father. This paper reaffirms the contribution and prestige of Wang Yin-zhi on the Wangs' study of Zuozhuan and even the whole scholarship of the Wangs of Gaoyou, which should be given a more impartial appraisal.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宋惠如(2013)。復漢之舊?─清代《左傳》學對杜預學的接受與衝突。淡江中文學報,29,163-198。
    連結:
  2. 張錦少, Kam-siu(2011)。《經義述聞》、《經傳釋詞》作者疑義新證。清華學報,41(2),299-334。
    連結:
  3. 陳鴻森, Hung-sen(2005)。阮元刊刻《古韻廿一部》相關故實辨正─兼論《經義述聞》作者疑案。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6(3),427-466。
    連結:
  4. 彭展賜(2020)。王氏父子《周易》論說比較研究。清華中文學報,23,55-106。
    連結:
  5. 趙永磊(2016)。讀書雜志稱引王引之學說探源─《經義述聞》作者疑案考實。漢學研究,32(2),207-244。
    連結:
  6. (周)左丘明(傳),Qiu-ming(Noted.),(晉)杜預(注), Yu(Exegesised.),(唐)孔穎達(正義), Ying-da(Exegesised.),浦衛忠(整理),楊向奎(審定), Xiang-kui.(Examined)(2000).春秋左傳正義.北京=Beijing:北京大學出版社=Peking University Press.
  7. (唐)陸德明,黃焯(彙校)(2006).經典釋文彙校.北京:中華書局.
  8. 【清】王引之,《尚書訓詁》。臺灣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室藏稿本。
  9. 【清】王引之,《周秦名字解詁》批校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本。
  10. 【清】王引之,《經義述聞》。不分卷八冊本,京都大學文學部中哲文研究所藏本。
  11. (清)王引之,李花蕾(點校)(2014).經傳釋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2. (清)王引之,虞思徵(點校),馬濤(點校),徐煒君(點校)(2016).經義述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3. (清)王引之, Yin-zhi(2000).經義述聞.南京=Nanjing:江蘇古籍出版社=Jiangsu Ancient Book Publishing House.
  14. 【清】王引之,《經義述聞》。十五卷八冊本,東京大學文學部中國思想文化學研究室所藏本。
  15. (清)王念孫,羅振玉(輯印)(2000).高郵王氏遺書.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16. (清)王念孫, Nian-sun(2000).讀書雜志.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17. (清)王念孫, Nian-sun,鍾宇訊(整理)(1983).廣雅疏證.北京:中華書局.
  18. (清)朱駿聲(編著)(1998).說文通訓定聲.北京:中華書局.
  19. (清)沈彤(1987).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 (清)汪喜孫,楊晉龍(編)(2003).汪喜孫著作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21. (清)俞樾(1956).古書疑義舉例五種.北京:中華書局.
  22. (清)段玉裁(注),許惟賢(整理)(2012).說文解字注.南京:鳳凰出版社.
  23. (清)段玉裁,劉盼遂(輯校),鍾敬華(校點)(2008).經韻樓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4. (清)洪亮吉,李解民(點校)(2008).春秋左傳詁.北京:中華書局.
  25. (清)孫詒讓,梁運華(點校)(2006).札迻.北京:中華書局.
  26. (清)焦循(1985).雕菰樓集.北京:中華書局.
  27. (清)戴震,趙玉新(點校)(2006).戴震文集.北京:中華書局.
  28. (清)顧炎武,徐德明(校點)(2012).左傳杜解補正;五經同異;九經誤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9. (清)顧炎武,黃汝成(集釋),欒保群(校點),呂宗力(校點)(2007).日知錄集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0. (漢)許慎,(宋)徐鉉(校定)(2004).說文解字.北京:中華書局.
  31.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正義),呂友仁(整理)(2008).禮記正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2. (魏)王弼注),(唐)孔穎達(疏),盧明光(整理),李申(整理),呂紹綱(審定)(2000).周易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33. 《續修四庫全書》編輯委員會(編)(1995).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4. Wang, Yin-zhi.Held in The Institute of Oriental Culture.University of Tokyo.
  35. 于廣元(2005)。《經傳釋詞》作者考證。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9(5),64-68。
  36. 方向東(2008).大戴禮記彙校集解.北京:中華書局.
  37. 王力(1982).同源字典.北京:商務印書館.
  38. 王泗(2014).古語文例釋.北京:中華書局.
  39. 王連龍(2012)。清華簡《皇門》篇「 門」解。考古與文物,4,104-105。
  40. 王章濤(2006).王念孫‧王引之年譜.揚州:廣陵書社.
  41. 北京大學出土文獻研究所(編)(2012).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2. 安井衡(1967).左傳輯釋.臺北:廣文書局.
  43. 竹添進一郎(1978).左氏會箋.東京:富冨山房.
  44. 何丹鵬,〈《廣雅疏證》與《左傳》詁訓〉,2011,未刊稿。
  45. 李宗侗(註譯)(1984).春秋左傳今註今譯.臺北:商務印書館.
  46. 李宗焜(2010)。王念孫批校本《呂氏春秋》後案。出土文獻與傳世典籍的詮釋:紀念譚樸森先生逝世兩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
  47. 李宗焜(編撰)(2000).景印解說高郵王氏父子手稿.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48. 周法高(編)(1978).廣雅疏證引書索引.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49. 周法高(輯)(1964).周秦名字解詁匯釋補編.臺北: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
  50. 季旭昇(2004).說文新證.臺北:藝文印書館.
  51. 洪成玉(2009).古漢語常用同義詞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
  52. 倪薇淳,〈《上博六‧競公瘧》「齊競公疥且瘧」初探〉,「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2009/6/22,http://www.gwz.fudan.edu.cn/Web/Show/826。2019年2月10日作者讀取。
  53. 徐興海(2001).〈廣雅疏證〉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54. 馬景侖(2006)。《廣雅疏證》所揭示的「二義同條」之詞義關係分析。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5,119-124。
  55. 張文彬(1978)。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56. 張文彬(1980)。經義述聞作者之商榷─駁劉盼遂「《述聞》係王引之竊名」之說。國文學報,9,87-94。
  57. 張其昀(2009).〈廣雅疏證〉導讀.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58. 張素卿(2020).清代漢學與〈左傳〉學:從「古義」到「新疏」的脈絡.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59. 梁啟超(2005).清代學術概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60. 盛林(2008).〈廣雅疏證〉中的語義學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61. 許子濱(2017).楊伯峻〈春秋左傳注〉禮說斠正.香港:中華書局.
  62. 許維遹,〈郝蘭皋夫婦年譜〉,《清華學報》第十卷第1期(1935),頁201-202。
  63. 郭錫良(2010).漢字古音手冊.北京:商務印書館.
  64. 陳居淵(2006).焦循阮元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65. 陳鴻森, Hung-sen(2006)。《經傳釋詞》作者疑義。中華文史論叢,4,29-74。
  66. 陸宗達,王寧(1994).訓詁與訓詁學.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67. 章太炎,羅志田(導讀),徐亮工(編校)(2006).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68. 章炳麟,徐復(注)(2008).訄書詳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69. 單殿元(2009).王念孫王引之著作析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70. 彭展賜(2016)。香港,香港中文大學。
  71. 馮其庸,鄧安生(2006).通假字彙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72. 馮勝利(2016)。論王念孫的生成類比法。貴州民族大學,6,77-88。
  73. 馮勝利(2018)。王念孫的「生成類比邏輯」中的必然屬性及當代意義。勵耘語言學刊,1,1-26。
  74. 馮勝利,殷曉杰(2019)。王念孫《廣雅疏證》類比義叢纂例。文獻語言學,7,4-50。
  75. 馮勝利,彭展賜(2018)。王念孫《廣雅疏證》中的類比推理。「段王學術與乾嘉「理必」的科學思想學術研討會,天津:
  76. 黃侃(述),黃焯(編)(1983).文字聲韻訓詁筆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77. 楊伯峻, Bo-jun(2006).春秋左傳注.北京=Beijing:中華書局=Chung Hwa Book Co., Ltd..
  78. 楊晉龍(編)(2005).清代揚州學術.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79. 楊樹達(2006).積微居讀書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80. 虞萬里(2015)。王念孫《廣雅疏證》撰作因緣與旨要。史林,5,28-37。
  81. 虞萬里(2015)。王氏父子著述體式與《經義述聞》著作權公案。文史,4,121-182。
  82. 虞萬里(編)(2020).經學文獻研究集刊.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83. 虞萬里, Wan-li(2020).高郵二王著作疑案考實.上海=Shanghai:上海教育出版社=Shanghai Educational Publishing House.
  84. 裘錫圭(2012)。郭店《老子》簡初探。裘錫圭學術文集,上海:
  85. 趙友林(2010).〈春秋〉三傳書法義例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86. 趙生群(2008).春秋左傳新注.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
  87. 趙振鐸, Zhen-duo(1979)。讀《廣雅疏證》。中國語文,4,294-301。
  88. 趙海寶(2010)。長春,吉林大學。
  89. 劉家和(2005).史學、經學與思想:在世界史背景下對於中國古代歷史文化的思考.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90. 劉釗(2006).古文字構形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91. 劉精盛(2011).王念孫之訓詁研究.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
  92. 蔣秋華(編)(2000).乾嘉學者的治經方法.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93. 蔡根祥(2009)。中研院史語所藏王念孫論經義函手稿之再議及研探。經學研究集刊,6,117-158。
  94. 賴貴三(編)(1999).昭代經師手簡箋釋─清儒致高郵二王論學書.臺北:里仁書局.
  95. 薛正興(2008).王念孫‧王引之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96. 薛正興(1985)。談王念孫的推理校勘。社會科學戰線,2,296-302。
  97. 羅軍鳳(2010).清代春秋左傳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98. 蘇芃,〈《左傳》「昌歜」補正〉,「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2013/10/25,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2151。2020年7月22日作者讀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