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普普藝術風格應用於彩妝設計之研究

并列篇名

A Study of the POP Art in Make-up Design

DOI

10.30001/JIES.201212.0009

作者

傅思華(Szu-Hua Fu);黃筱晴(Hsiao-Ching Huang)

关键词

普普藝術 ; 彩妝 ; 色彩組合 ; Pop Art ; Make-up ; color mixing

期刊名称

美容科技學刊

卷期/出版年月

9卷4期(2012 / 12 / 01)

页次

159 - 173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普普藝術(Pop art)具有一股活潑趣味、大眾化的特質,反映時下都市文化的生活,因此各大品牌設計師,不論是服裝、家具、配件等,經常以「普普」風格為靈感來詮釋其作品。普普藝術的特色為色彩鮮豔亮麗、追求藝術商品化的形式、以「通俗」為題材、有隱喻及諷刺的手法表達創作理念等,它對於流行時尚產業有相當特別且長久的影響。本研究探討普普藝術的起源、特色及精神等文獻回顧,並將普普風格應用於彩妝設計上,利用色彩組合和普普精髓的重點,創作五種不同風格之彩妝,展現普普藝術的象徵性。

英文摘要

The Pop Art has the interesting and popular characteristic that reflects the current urban life. Thus, designers of most major A-list brands, no matter for read-to-wear, furniture and accessories, always use ”Pop Art” style as their inspiration for their works. The feature of the Pop Art is with several bright colors, the form of art commercialization, general public culture and using ironic and metaphor methods to express the concept of creation. It has quite special and long-term influence on fashion industry. The study focuses on the origin, features, spirits and theme of the Pop Art by referring to related documental references, and applies the Pop Art style on the make-up design. It also adopts the color mixing and the essence of the Pop Art to create five different styles of make-ups, and presents the symbolization of the Pop Art.

主题分类 醫藥衛生 > 醫藥總論
醫藥衛生 > 基礎醫學
醫藥衛生 > 中醫藥學
醫藥衛生 > 外科
醫藥衛生 > 藥理醫學
社會科學 > 經濟學
社會科學 > 管理學
参考文献
  1. http://www.iswii.net/iswii/shownews/12928 線上檢索日期: 2012 年03 月01 日
  2. http-en-wikipedia-org-wiki-file-hamilton-appealing2-jpg-1956 線上檢索日期: 20 12 年02 月28 日
  3. http://www.iswii.net/iswii/shownews/11430 線上檢索日期: 2012 年03 月05 日
  4. http://style.iswii.net/iswii/shownews/30866 線上檢索日期: 2012 年03 月05 日
  5. Lippard, Lucy R.、張正仁譯(1991)。普普藝術。台北市:遠流。
  6. Lucie-Smith, Edware、吳宜穎譯、邵虞譯、周東曉譯、郭和杰譯、陳淑娟譯、黃慧真譯(1999)。20 世紀偉大的藝術家。台北市:聯經。
  7. Marseille, Jacques、王文融譯、馬勝利譯、羅芃譯、顧家琛譯(1998)。世界藝術史。台北市:聯經。
  8. Taylor, Paul、徐洵蔚譯、鄭湛譯(1996)。後普普藝術。台北市:遠流。
  9. 朱春霖(2009)。銘傳大學設計創作所。
  10. 何政廣(1968)。歐美現代美術。台北市:藝術家。
  11. 呂靜修(2000)。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
  12. 宋立群(2008)。60 年代普普藝術對服飾的影響。華岡紡織期刊,15(4)
  13. 陸蓉之(1990)。後現代的藝術現象。台北市:藝術家。
  14. 趙惠玲(1995)。美術鑑賞。台北市:三民。
  15. 鄭惠文(2006)。師範大學美術系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