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論〈陳多壽生死夫妻〉對“陳壽”故事所採取的閱讀策略

并列篇名

"The Couple Bound in Life and Death" and the Story of Ch'en Shou: From a Perspective of the Reading Strategy

DOI

10.30092/JHCLANCHU.200603.0004

作者

李宜學(Yi-Xue-Li)

关键词

陳壽故事 ; 陳多壽生死夫妻 ; 閱讀策略 ; 接受美學 ; 敘事學 ; the story of Ch'en Shou ; The Couple Bound in Life and Death ; Reading ; Strategy ; Reception Aesthetics ; Narratology Theory

期刊名称

興大人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36期(2006 / 03 / 01)

页次

81 - 104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旨在描述「陳壽」故事與〈陳多壽生死夫妻〉之間,動態的交流形式,從而分析後者對前者的具體化過程。〔明〕許浩《復齋日記》曾記錄了一則簡短的「陳壽」故事,後經〔明〕馮夢龍改寫為〈陳多壽生死夫妻〉,收於《醒世恆言》中,自茲以降,清代曲家乃至當代學者,或將其改寫為劇作、或藉以發表其文學評論、或又將此故事重新改寫為小說,凡此,在在顯示後人對「陳壽」故事的高度興趣。本文將上述這些話語,視為「陳壽」故事的讀者,嘗試由接受美學的角度,輔以敘事學理論,探究〈陳多壽生死夫妻〉一文所採取的閱讀策略。

英文摘要

In this paper, I would like to describe the form of the dynamic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story of Ch'en Shou and Feng Meng-Long's short story ”The Couple Bound in Life and Death”, and try to analyze how the former was concretized by the later. In a Ming writer, Xu Hao's ”The Diary of Fu Zhi”, there is a brief story about Ch'en Shou. This story was then rewritten by Feng Meng-Long into a short story ”The Couple Bound in Life and Death”, collected in the anthology ”Xin Shi Hen Yian”. Later on, the Feng's story interested numerous readers and it has been adapted by playwrights or criticized by scholars in Qing dynasty and modem days. In this paper, the discourse mentioned above will be regarded as the readers of the Ch'en Shou story, and attempt to explore the reading strategy that ”The Couple Bound in Life and Death” adopted with Reception Aesthetics and Narratology Theory.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圖書資訊學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1989)。貪嗔痴愛。臺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2. (1996)。傳統戲曲的現代表現·附錄。臺北:里仁書局。
  3. (1998)。從結構的觀念看大陸「戲曲改革」過程中的新編戲。復興劇藝學刊,22,1-13。
  4. 明許浩(1996)。百部叢書集成:復齋日記。臺北:藝文印書館。
  5. 明馮夢龍(1984)。情史類略。長沙:岳麓書社。
  6. 明馮夢龍編、顧學頡校注(1991)。醒世恆言。臺北:里仁書局。
  7. 清黃文暘、新興書局編(1986)。筆記小說大觀:曲海總目提要。臺北:新興書局。
  8. 小川陽一編(1981)。三言二拍本事論考集成。東京:新典社。
  9. 小野四平著、施小煒譯、邵毅平譯、吳天錫譯、張兵譯(1997)。中國近代白話短篇小說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0. 王秋桂編(1979)。韓南中國古典小說論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11. 史蒂文·科恩、琳達·夏爾斯、張方譯(1997)。講故事-對敘事虛構作品的理論分析。臺北:駱駝出版社。
  12. 伊維德、山農譯、靜宜文理學院中國古典小說研究中心編(1981)。中國古典小說研究專集1。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13. 沃爾夫岡·伊瑟爾、金元浦譯、周寧譯(1991)。閱讀活動審美反應理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4. 姜亮夫(1985)。歷代人物年里碑傳綜表。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15. 胡亞敏(1994)。敘事學。武昌: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16. 胡萬川(1994)。話本與才子佳人小說之研究。臺北:大安出版社。
  17. 胡萬川、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中國語文學系主編(1990)。小說戲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18. 夏志清著、林耀福譯(1967)。中國舊白話短篇小說裡的社會與自我。純文學,2(1),12-27。
  19. 張火慶(1990)。不入流的智慧。臺北:漢藝色研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 張火慶、龔鵬程(1984)。中國小說史論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21. 張廷琛編(1989)。接受理論。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
  22. 莊一拂(1982)。古典戲曲存目彙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3. 陳永正(1989)。三言二拍的世界。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4. 程永江(2000)。程硯秋史事長編。北京:北京出版社。
  25. 漢寶德著(1987)。中國美學論集。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26. 蒲安迪(1998)。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7. 劉紹銘(1986)。現代文學小說選集。臺北:爾雅出版社。
  28. 劉紹銘著、白先勇譯(1972)。靈台書簡。臺北:三民書局有限公司。
  29. 劉紹銘著、白先勇譯(1968)。烈女。現代文學,34
  30. 樂蘅軍(1992)。意志與命運-中國古典小說世界觀綜論。臺北:大安出版社。
  31. 歐陽子(1986)。現代文學小說選集。臺北:爾雅出版社。
  32. 熱拉爾·熱耐特、王文融譯(1990)。敘事話語·新敘事話語。北京:中華社會科學出版社。
  33. 魯迅(1996)。魯迅全集:中國小說史略。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34. 羅勃C·赫魯勃著、董之林譯(1994)。接受美學理論。臺北:駱駝出版社。
  35. 羅曼·英加登著、陳燕谷譯(1991)。對文學的藝術作品的認識。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
  36. 羅蘭·巴特著、王泰來編譯(1987)。敘事美學。重慶:重慶出版社。
  37. 譚正璧編(1985)。三官兩拍資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8. 譚正璧編(1978)。中國文學家大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