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進王褒而退馬融:兼釋“子淵〈洞簫〉窮變於聲貌”

并列篇名

Put Wang-Bao in an Important Position and Expelled Ma-Rong, and Explain "The Change of Sheng Mao in Zi-Yuan's 'Dong Xiao' "

DOI

10.30092/JHCLANCHU.200703.0004

作者

卓國浚(Guo-Jun Zhuo)

关键词

文心雕龍 ; 王褒 ; 洞簫賦 ; 互文性 ; 窮變 ; 聲貌 ; The Literary Mind and the Carving of Dragons ; Wang-Bao ; Dong Xiao ; Intertextuality ; The Change ; Sheng Mao

期刊名称

興大人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38期(2007 / 03 / 01)

页次

99 - 119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文心雕龍‧詮賦》:「子淵〈洞簫〉窮變於聲貌」。饒宗頤在比較皇甫謐與彥和之說後發現:彥和進王褒而退馬融,本文嘗試詮釋其原因。又「聲貌」一詞歷來之解釋均側重聲音形象美之書寫,筆者透過文本之相互比較與彥和在《文心雕龍》書中用「聲貌」一詞之狀況,以及貫穿《文心雕龍》的通變二元思維,將王褒〈洞簫〉放在整個賦體流變中檢驗,對「窮變於聲貌」提出不同之解釋,以為「窮變」是在相互文本影響下所開創出的新局面,在文辭氣力上的新修辭策略;「聲貌」是語言的形象美與聲律美,「窮變於聲貌」,在整個賦體流變中是一個新語體風格的起點,是在相互文本影響下新變的語體風貌。

英文摘要

”QuanFu” in ”The Literary Mind and the Carving of Dragons” says: The change of language style's form” in Zi-Yuan's Dong Xiao. After comparing the theory between Huang Pu-Mi and Yan-He, Rao Zong-Yi discovers that Yan-He put Wang-Bao in an important position and expelled Ma-Rong. Now I try to interpret the reasons. Usually, the explanation of Sheng Mao puts more emphasis on the beauty of voice and image. I bring up a different definition about ”The change of Sheng Mao” on the foundations of comparisons among contexts and the phrase ”Sheng Mao” in The Literary Mind and the Carving of Dragons as well as the examination Wang-Bao's ”Dong Xiao” on the base of the change of Fu style which passes through transforming duality thinking of The Literary Mind and the Carving of Dragons. In my opinion, ”Change” is a new situation under the anxious influences of contexts and is also a new rhetoric strategy. ”Sheng Mao” is the beauty of language's image and voice. ”The Change of Sheng Mao” is a starter of new language style in the ”Fu” style and the anxious influence of context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圖書資訊學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于光華(1981)。評注昭明文選。台北:學海出版社。
  2. 王欣慧(1997)。王褒〈洞簫賦〉研究。中國文化月刊,207,92。
  3. 王弼注、韓康伯注、孔穎達正義。十三經注疏本:周易正義。台北:藝文印書館。
  4. 王禮卿(1986)。文心雕龍通解。台北:黎明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5. 李丹博(2003)。附聲測貌,泠然可觀-論王褒〈洞簫賦〉的藝術成就。《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30(2)
  6. 李曰剛(1997)。中國辭賦流變史。台北:國立編譯館。
  7. 周振甫(1994)。文心雕龍註釋。台北:里仁書局。
  8. 周振甫注、王文進譯(1994)。文心雕龍注譯。台北:里仁出版社。
  9. 金元浦(1998)。接受反應文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10. 范文瀾(1993)。文心雕龍注。台北:台灣開明書店。
  11. 范曄撰、王先謙集解。後漢書集解。台北:藝文印書館。
  12. 特倫斯‧霍克斯原著、瞿鐵鵬譯、劉峰校(1997)。結構主義和符號學。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13. 班固撰、顏師古注(1289)。漢書補注。台北:藝文印書館。
  14. 班固撰、顏師古注。漢書補注。台北:藝文印書館。
  15. 馬積高(1998)。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6. 陳引馳編校(1997)。劉師培中古文學論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7. 陸侃如、牟世金(1997)。文心雕龍譯注。台北:建安出版社。
  18. 陶秋英(1980)。漢賦之史的研究。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9. 黃景進(1998)。從「論文述筆」看劉勰評論文類的方法與觀點。中華學苑,51,66。
  20. 楊大春(1997)。解構理論。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1. 楊明照、吳聖昔、趙仲邕譯解、陸侃如譯解(1983)。文心雕龍研究‧解譯。台北:木鐸出版社。
  22. 詹鍈(1999)。文心雕龍義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3. 漢斯‧羅伯特、姚斯撰、周寧譯、金元浦譯(1987)。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瀋陽:遼寧出版社。
  24. 劉大杰(1982)。中國文學發展史。台北:華正書局。
  25. 劉永濟(1991)。文心雕龍校釋。台北:正中書局。
  26. 摯虞、穆克宏編著、郭丹編著(1996)。魏晉南北朝文論全編:文章流別論。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
  27. 蔡雄祥(1977)。王褒及其作品。學粹,12,15-16。
  28. 蕭統編、李善注(1980)。增補六臣注文選。台北:華正書局。
  29. 蕭統編撰、李善注(1980)。增補六臣注文選。台北:華正書局。
  30. 羅伯特‧司格勒斯著、譚大立譯、龔見明譯(1988)。符號學與文學。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
  31. 饒宗頤(1991)。文心雕龍研究專號。台北:明倫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