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孔子的安人之學

并列篇名

A Study on the Idea of Stabilizing Others in Confucius

DOI

10.30092/JHCLANCHU.200709.0001

作者

經觀榮(Kun-Jung Ching)

关键词

安人 ; 復禮 ; 正名 ; 敬德 ; 富民 ; stabilizing others ; retrieval of rites ; name and reality ; adoration of morals ; affluence for people

期刊名称

興大人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39期(2007 / 09 / 01)

页次

1 - 44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孔子主張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即君子誠敬地修養自己的德行,來成就自己的人格,但這只是一個起點,因為人不能脫離群體而存在,故在成就自己時,也必須自覺的去成就群體。也就是以成就群體,作為成就自我的過程和目標。本文即在探討孔子對當時社會、政治環境的認知及其所構思的安人之學。其內容概分為四個部份:一、前言,孔子的社會責任感。二、孔子對社會、政治環境的認識與感受的問題。三、孔子安人之學的內容,復禮與正名、敬德保民、德主刑輔、賢人政治、富民恤民等。四、結語,從孔子身上我們所可學習的。

英文摘要

Confucius asserts that establishing oneself requires deference. Establishing oneself causes a lot of peace among people. Gentlemen sincerely discipline themselves in the field of virtue to develop fine personalities. It's only a start because human beings live in herds. While gentlemen attain the perfection that they hope, they should consciously promote great achievement for the group. That is promoting achievement for the group will be the process and goal to gentlemen's attainmen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both Confucius's cognition for the society and political situation and his perception to the doctrine about stabilizing others. Four parts will be mentioned. First, the introduction is about Confucius's responsibilities for the society. Secondly, Confucius's cognition for the society and political situation and issues will be discussed. Thirdly, Confucius's perception to the doctrine about stabilizing others includes retrieval of rites, name and reality, sheltering people on adoration of morals, morals primarily and penalty secondarily, superiormen government and life of affluence for people. Moreover, more input from Confucius will be summarized.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圖書資訊學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王保國(2004)。兩周民本思想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
  2. 王恩來(2005)。人性的尋找-孔子思想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3. 匡亞明(2004)。孔子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4. 朱貽庭主編(2005)。與孔子對話-新世紀全球文明中的儒學。上海:學林出版社。
  5. 羊春秋(2005)。新譯孔子家語。台北:三民書局。
  6. 余培林(1999)。詩經正詁。台北:三民書局。
  7. 杜維明(1989)。儒學第三期發展的前景問題。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8. 屈萬里(1999)。尚書今註今釋。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9. 易中天(2006)。新譯國語讀本。台北:三民書局。
  10. 金景芳(2006)。孔子新傳。長春:長春出版社。
  11. 姚淦銘(2002)。禮記譯注。台北:建安出版社。
  12. 胡適(2005)。說儒。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13. 胡適(1973)。中國古代哲學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4. 唐凱麟、曹剛(2000)。重釋傳統-儒家思想的現代價值的評估。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15. 孫熙國(2006)。先秦諸子哲學的意蘊。北京:華夏出版社。
  16. 郝海文(2004)。儒家樂教論。鄭南:河南人民出版社。
  17. 郭沂(2001)。郭店楚簡與先秦學術思想。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8. 陳克烱(2002)。左傳譯注。台北:建安出版社。
  19. 陳志尚主編(2005)。陳志尚(主編)。北京:北京出版社。
  20. 勞思光(2004)。新編中國哲學史(一)。台北:三民書局。
  21. 喬長路(1990)。中國人生哲學-先秦諸子的價值觀和處事美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2. 楊伯峻(1977)。孟子譯注。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
  23. 楊伯峻(1982)。論語譯注。台北:源流出版社。
  24. 蒙培元(2005)。蒙培元講孔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5. 趙明(2004)。先秦儒家政治哲學引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6. 趙靖主編(1991)。中國經濟思想通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7. 劉宗賢(2002)。儒家倫理-秩序與活力。濟南:齊魯書社。
  28. 劉澤華主編(1996)。中國政治思想史-先秦卷。杭州:浙江人民大學出版社。
  29. 鄭思平(2000)。經驗主義的孔子道德思想及其歷史背景。四川:巴蜀出版社。
  30. 黎紅雷(1993)。儒家管理哲學。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31. 錢遜(1997)。先秦儒學。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32. 薩孟武(1984)。中國政治思想史。台北:三民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