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元、明兩朝漢文典籍與圖籍中對“德國”的敘述

并列篇名

The Way Germany Was Narrated in Ancient Chinese Books and Sketches of the Yuan and Ming Dynasties

DOI

10.30092/JHCLANCHU.200709.0009

作者

余文堂(Wen-Tang Yu)

关键词

元朝 ; 明朝 ; 漢文典籍與圖籍 ; 德國的意象 ; Yuan Dynasty ; Ming Dynasty ; Chinese books and sketches ; German image

期刊名称

興大人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39期(2007 / 09 / 01)

页次

251 - 298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這一篇拙文是筆者應「敘事學會」於2006年10月舉辦的學術研討會的邀請而寫的一篇文章,也是筆者多年來在探討「中德早期關係史」外,也想了解的一個問題,即在「中西文化交流」的專題中,大多的學者較注重探討西方人如何認識中國,或西方人對中國的觀感如何?不過,筆者則較注意歷史上早期中國人如何認識西方,特別是如何認識「德國」或「德國人」?中國人對「德國」或「德國人」的意象如何?其實對這些問題筆者於2000年8月在輔仁大學歷史系主辦的「七十年來中西交通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以輔仁大學為中心研討會」發表一篇〈元明清三朝天主教來華傳教與中德早期關係〉已注意外,並在2002年向國科會申請研究「早期中國人的德國觀」的專題計畫中也特別關注。因此本文擬從這一篇研討會論文與這一專題研究計畫的研究心得,來討論有關元、明兩朝的中文典籍或圖籍中是否對遙遠的「德國」或「德國人」有所記載?如有,是如何記載或敘述?記載或敘述的內容從敘事學的觀點又牽涉到那些問題?而且想進一步探討這些敘事或記載是否促成當時中國的士大夫對「德國」或「德國人」的「認識」與「認知」?是否影響或改變當時中國人以「天朝自居」的狹隘世界觀?

英文摘要

The author writes this essay at the invitation of Taiwan Narrative Studies Association for an academic seminar, and it is also an issue that the author attempts to understand in addition to his researches and studies on ”The Initial Relation between China and Germany”. Especially in the special topics of ”Chinese and the Western culture exchanges”, most of the scholars emphasize on the study of ”How the Western understand China?” or ”What was the impression of China to the Western people?”. On the contrary, the author pays more attention to the issues such as: ”How the ancient Chinese understood the Western? Especially how they understood ”Germany” or ”German”? What was the Impression of ”German” or ”Germany” to ancient Chinese people? Regarding to these issues, the author further published an essay: ”The Missionary Work of Catholicism in China During Yua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nd the Initial Relation between China and Germany”, and conducted a seminar ”Review and Outlook of the Researches and Studies on the History of Communic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Europe since the Past 70 Years” held by the Department of History, Fu Jen Catholic University in August 2000. Furthermore, the author has made an application to the National Science Council, Executive Yuan in 2002 for the subsidy of his studies on the special plan ”Views of ancient Chinese to Germany”. For this reason, the author further attempts to discuss the issues on whether the ancient Chinese books and sketches recorded in the Yuan and Ming Dynasties had any narration to the distant ”Germany” or ”German” from what was learned by the author from the abovementioned essay and the special study plan? If yes, how were they recorded or narrated? Moreover, the author attempts now to undertake further researches and study on the topics, such as: ”Whether such records and narrations had promoted the ancient Chinese literati officialdom to ”know” or ”understand” the ”Germany” or ”German?” and ”Whether such narration had affected and changed the narrow global view of the ancient Chinese who believed that the Imperial China was the ruler of the whole world?”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圖書資訊學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2000)。拔都西征開啟中德早期關係。興大歷史學報,11,27-69。
  2. (1998)。清末德國對華軍售的緣起-以克魯伯鋼鐵公司(F. Krupp)為例。興大歷史學報,8,126-166。
  3. (2000)。拔都西征開啟早期中德關係。興大歷史學報,11,27-69。
  4. (1980).Myers Enzyklopädisches Lexikon, Mannheim.Wien, Zurich.
  5. (1940)。邊裔典2: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台北:鼎文書局。
  6. (2000)。明末清初天主教來華傳教與中德早期關係。七十年來中西交通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以輔仁大學為中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新莊:
  7. 清張廷玉撰(1974)。明史。台北:中華書局。
  8. 清張廷玉撰修、楊家駱主編、中國學術類編(1982)。新校本明史并附編六種二:明史。台北:鼎文書局。
  9. 清傅恒撰(1986)。欽定四庫全書薈要:皇清職貢圖。台北:世界書局。
  10. Andersen, L.(1969).Barock und Rokoko.Baden-Baden.
  11. Bretschneider, E.(1910).Mediaeval Researches, From Eastern Asiatic Sources.London:
  12. Engel, Josef (Redaktion)(1967).Grosser Historischer Weltatlas.Dritter Teil Neuzeit, München:herausgegeben vom Bayerischen Schulbuch-Verlag.
  13. Franke, Wolfgang(1962).China und das Abendland.Göttingen:
  14. Jäckel, Eberhard(1996).Das deutsche Jahrhundert, Eine historische Bilanz.Deutsche Verlags-Anstalt Stuttgart:
  15. Kutscha, G.(1978).Der Weg ins Abendland, Zeugnisse der Völkerwandlung.Wien, Heidelberg:
  16. Kutscha, Gudrun(1978).Der Weg ins Abenland, Zeugnisse der Völkerwanderung.Wien, Heidelberg:
  17. Moule, A. C..Christians in China before the year 1550.
  18. Palmer, R. R.,Colton, J.(原著),孫小魯(譯),國立編譯館(主編)(1984).A History of the Modern World.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19. Palmer, R. R.、Colton, J.原著、孫小魯譯、國立編譯館主編(1991)。現代世界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20. Walravens, H.(1972).Die Deutschlandkenntnis der Chinesen (bis 1870), Nebst einem Exkurs über die Darstellung fremder Tiere im K′un-Yü t'u-shou(坤輿圖說) des F. Verbiest.Diss, Köln:
  21. 方豪(1969)。方豪六十自定稿。台北:
  22. 方豪(1983)。中西交通史。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23. 方豪(1983)。中西交通史。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24. 王子林(1995)。南懷仁與清代鑄炮技術。歷史月刊,5月號,96-101。
  25. 王之春、王有立主編。中華文史叢書:國朝柔遠記。
  26. 王任光(1982)。西洋中古史。台北:國立編譯館。
  27. 王任光(1982)。西洋中古史。台北:國立編譯館。
  28. 王治心(1979)。中國基督教史綱。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
  29. 王增才、國立編譯館主編(1976)。西洋近世史。台北:國立編譯館。
  30. 艾儒略。文淵閣四庫全書:職方外紀。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31. 艾儒略(1985)。叢書集成初編:職方外紀。北京:中華書局。
  32. 艾儒略、王雲五主編(1977)。叢書集成簡編:職方外紀。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33. 利瑪竇著、吳相湘主編(1982)。中國史學叢書:天主教東傳文獻。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34. 宋濂、王褘纂修(1966)。二十五史:元史。台北:藝文印書館。
  35. 李思純、楊家駱主編(1980)。中國學術類編:元史學。台北:鼎文書局。
  36. 居蜜(1970)。大陸雜誌史學叢書。台北:大陸雜誌出版社。
  37. 林東陽(1983)。紀念利瑪竇來華四百週年中西文化交流國際學術會議。台北:
  38. 故宮博物院明清檔案部、福建師範大學歷史系合編(1985)。清季中外使領表。北京:中華書局。
  39. 柯劭忞(1969)。新元史。台北:臺灣開明書店。
  40. 柏楊著(1980)。中國歷史年表。台北:星光出版社。
  41. 洪鈞、王雲五主編(1936)。叢書集成初編:元史譯文証補。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
  42. 洪煨蓮(1936)。考利瑪竇的世界地圖。禹貢半月刊,5(3-4),1-50。
  43. 徐宗澤(1989)。民國叢書:明清間耶穌會士譯著提要-耶穌會創立四百年紀念(1540-1940)。上海:上海印書館。
  44. 張星烺。中西交通史資料彙編
  45. 張星烺、楊家駱主編(1969)。中外交通史名著:中西交通史資料彙編。台北:世界書局。
  46. 梁廷柟(1997)。清代史料筆記叢刊:夷氛聞記。北京:中華書局。
  47. 梁潔芬(1996)。中國與梵蒂岡關係。台北縣:輔仁大學出版社。
  48. 郭廷以(1966)。近代中國。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49. 郭恒鈺(1992)。德意志帝國史話。台北:三民書局印行。
  50. 陳清泉、蘇雙碧編(1985)。中國史學家評傳。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
  51. 陳觀勝(1934)。乾隆時學者對利瑪竇諸人之地理學所持的態度。貢禹半月刊,1(8),11-12。
  52. 陳觀勝(1936)。利瑪竇對中國地理學之貢獻及其影響。禹貢半月刊,5(3-4),54。
  53. 陳觀勝、周康燮編(1971)。《利瑪竇研究論文集》,存萃學社論集。香港:崇文書店。
  54. 費賴之、馮承鈞譯(1960)。入華耶穌會士列傳。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55. 楊炳南。中國史學叢書:海錄。中國南海諸群。
  56. 楊家駱主編(1982)。中國學術類編:新校本明史。台北:鼎文書局印行。
  57. 楊家駱主編(1980)。中國學術類編:蒙兀兒史記并附編三種。台北:鼎文書局。
  58. 董作賓編著(1960)。中國年曆總譜,上編。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
  59. 榮振華原著、耿昇譯(1995)。在華耶穌會士列傳及書目補編。北京:中華書局。
  60. 福斯(1994)。西方解釋中國耶穌會士製圖法。文化雜誌,21,175。
  61. 德禮賢、王雲五主編(1983)。人人文庫:中國天主教傳教史。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62. 樊洪業(1992)。耶穌會士與中國科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63. 穆啟蒙、侯景文譯(1971)。中國天主教史。台中:光啟出版社。
  64. 蕭若瑟(1989)。民國叢書:天主教傳行中國考。上海:上海書店。
  65. 蕭啟慶(1983)。元代史新探。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66. 羅光(1983)。利瑪竇傳。台北:臺灣學生書局。
  67. 羅光。教廷與中國使節史
  68. 羅漁(1973)。西洋中古文化史。台北:文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