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中國禮典傳統形成與禮官職能演變之關係-以魏晉南北朝爲探索中心
|
并列篇名
|
The Relation between Formation of Chinese Ritual Code's Tradition and Conversion of Ritual Official's Function: Focused on the Wei, Ch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
DOI
|
10.30092/JHCLANCHU.200803.0008
|
作者
|
張文昌(Wen-Chang Chang)
|
关键词
|
禮典 ; 新禮 ; 晉禮 ; 五禮 ; 禮官 ; 太常 ; 太常博士 ; 修禮局 ; ritual code ; Shih Li ; Chin Li ; wu li ; ritual official ; Tai-chang ; Tai-chang Po-shih ; Hsiu-li Chu
|
期刊名称
|
興大人文學報
|
卷期/出版年月
|
40期(2008 / 03 / 01)
|
页次
|
207
-
239
|
内容语文
|
繁體中文
|
中文摘要
|
古代中國於皇帝集權統治下,政治制度突出之處甚多,其中尤以「禮典」傳統別具特色。「禮典」與「法典」同具規範之功效,而且在運作機制上彼此緊密結合,以落實皇帝之統治權力。針對禮儀制度的運作,在官僚機構中存在以「太常」爲核心的禮官系統。禮官在先秦時的職掌甚廣,但從先秦到曹魏期間,禮官職能的發展,則是由複雜多功,逐步朝向專職化的方向演變,特別是在西漢與曹魏時期有了較大幅度的跨越。伴隨禮官制度的發展與禮儀典章的整理,兩漢雖然不斷議定禮制以確立禮教之威儀,可是君臣間對於禮典應如何編纂行用,均未形成共識,以致始終未能頒行禮典。中國第一部國家禮典《新禮》,是在西晉武帝時編纂完成,並正式頒行天下。西晉之所以能建立禮典的形制,是因爲魏晉君主爲因應時代之變革,並確保統治的正當性,除了致力於禮法制度的釐正外,同時在禮官的運作與禮文的編定上採取較爲積極的態度,這才促成《新禮》的誕生。但是兩晉時期修撰禮典的工作,卻不是由專職禮官來膺任,而是由君主任命重臣組織編纂團隊來進行修撰。南朝蕭齊時雖有設置專責制禮的「修禮局」與禮樂學士,但是其機構的存在僅屬曇花一現。太常禮官真正負責國家禮典之修撰任務,必須在唐代之後方才出現。
|
英文摘要
|
Between Chou Dynasty and Wei Dynasty, the development of ritual official's ability was gradually from complication to sole duty. The first ritual code ”Chin Li” was finished in this condition, but ”Chin Li” was codified by the group that organized from the high officer, not the ritual official. The first national institution that codified ritual code was 'Hsiu-li Chu' in Chi of Southern Dynasty. And then, the traditional ritual official was real to compile ritual code first in Tang Dynasty.
|
主题分类
|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圖書資訊學
人文學 >
歷史學
|
参考文献
|
-
王仁祥(2006)。先秦威儀觀探論。興大歷史學報,17
連結:
-
江乾益(2006)。后倉與兩漢之禮文化。興大中文學報,19
連結:
-
高明士(2003)。從律令制的演變看唐宋間的變革。臺大歷史學報,32
連結:
-
北齊魏收(1993)。魏書。臺北:鼎文書局。
-
西晉陳壽(1984)。三國志。臺北:洪氏出版社。
-
西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疏、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整理委員會整理(1999)。十三經注疏:尚書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
西漢司馬遷(1986)。史記。臺北:宏業書局。
-
東周左丘明傳、西晉杜預注、唐孔穎達正義、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整理委員會整理(1999)。十三經注疏:春秋左傳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
東漢王隆著、東漢胡廣注、清孫星衍輯、周天游點校(1990)。漢官:漢官解詁。北京:中華書局。
-
東漢班固(1991)。漢書。臺北:鼎文書局。
-
東漢蔡質著、清孫星衍輯、周天游點校(1990)。漢官:漢官典職儀式選用。北京:中華書局。
-
東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整理委員會整理(1999)。十三經注疏:禮記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
東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整理委員會整理(1999)。十三經注疏:周禮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
東漢應劭著、清孫星衍輯、周天游點校(1990)。漢官:漢官儀。北京:中華書局。
-
唐令狐德棻(1974)。周書。臺北:洪氏出版社。
-
唐李百藥(1974)。北齊書。臺北:洪氏出版社。
-
唐李延壽(1975)。北史。臺北:洪氏出版社。
-
唐李延壽(1977)。南史。臺北:洪氏出版社。
-
唐李林甫著、陳仲夫點校(1992)。唐六典。北京:中華書局。
-
唐杜佑著、王文錦點校(1992)。通典。北京:中華書局。
-
唐房玄齡(1992)。晉書。臺北:鼎文書局。
-
唐姚思廉(1980)。梁書。臺北:洪氏出版社。
-
唐姚思廉(1974)。陳書。臺北:洪氏出版社。
-
唐歐陽詢著、汪紹楹校(1995)。藝文類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唐魏徵(1997)。隋書。臺北:鼎文書局。
-
清秦蕙田(1994)。五禮通考。臺北:聖環圖書公司。
-
清嚴可均校輯、清黃崗王毓藻校刻本(1995)。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
-
劉宋范曄(1978)。後漢書。臺北:洪氏出版社。
-
蕭梁沈約(1993)。宋書。臺北:鼎文書局。
-
蕭梁蕭子顯(1974)。南齊書。臺北:洪氏出版社。
-
丁波(2002)。試析春秋戰國之際史官群體的演變分化。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6
-
卜憲群(2002)。秦漢官僚制度。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小林聰(2005)。泰始禮制から天監禮制へ。唐代史研究,8
-
尹達主編(1990)。紀念顧頡剛學術論文集。成都:巴蜀書社。
-
內藤虎次郎(1969)。內藤湖南全集·第十一卷·支那史學史。東京:筑摩書房。
-
牛潤珍(1999)。漢至唐初史官制度的演變。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
王惟貞(1999)。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
-
王葆玹(1994)。西漢經學源流。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
王葆玹(1997)。今古文經學新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甘懷真(2002)。皇權、禮儀與經典詮釋:中國古代政治史研究。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
甘懷真(2003)。皇權、禮儀與經典詮釋:中國古代政治史研究。臺北:財團法人喜瑪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
-
安作璋、熊鐵基(2007)。秦漢官制史稿。濟南:齊魯書社。
-
朱桂昌(1996)。後漢洛陽東觀考。洛陽大學學報,11(1)
-
余英時(1979)。名教危機與魏晉士風的演變。食貨月刊,9(7、8)
-
余英時(1959)。漢晉之際士之新自覺與新思潮。新亞學報,4(1)
-
余英時(1959)。漢晉之際士之新自覺與新思潮。中國古代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
-
李宗侗(1965)。史官制度-附論對傳統之尊重。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14
-
沈文倬(1999)。宗周禮樂文明考論。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
-
邢義田(1983)。秦漢的律令學-兼論曹魏律博士的出現。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4(4)
-
邢義田(1983)。秦漢的律令學-兼論曹魏律博士的出現。秦漢史論稿。
-
周予同、朱維錚編(1996)。周予同經學史論著選集(增訂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周德良(2007)。白虎通暨漢禮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
屈萬里(1986)。尚書集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
胡志佳(2005)。門閥士族時代下的司馬氏家族。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
孫毓棠(1995)。孫毓棠學術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
-
徐復觀(1990)。兩漢思想史·卷一·周秦漢政治社會結構之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
袁剛(2002)。漢官太常寺的組織學分析。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4
-
高明士(2005)。中國中古的教育與學禮。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
高明士(1984)。唐代東亞教育圈的形成-東亞世界形成史的一側面。臺北: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
-
高明士主編(2003)。東亞文化圈的形成與發展-政治法制篇。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
-
高明士編(2005)。東亞傳統教育與法制研究(一)·教育與政治社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
高明士、黃源盛主編(2004)。法史學的傳承‧方法與趨向-戴炎輝先生九五冥誕紀念論文集。臺北:中國法制史學會。
-
高恆、何勤華編(1984)。張斐的《律注要略》及其法律思想。中國法學,3
-
高恆、何勤華編(2004)。律學考。北京:商務印書館。
-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編(1998)。史學:傳承與變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
張文昌(1997)。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
-
張文昌(2006)。博士論文(博士論文)。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
-
張榮芳、鄭欽仁主編(1989)。中國文化新論·制度篇·立國的宏規。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
梁滿倉(2001)。論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五禮制度化。中國史研究,4
-
許兆昌(2006)。先秦史官的制度與文化。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
陳戍國(1995)。魏晉南北朝禮制研究。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
陳桐生(1993)。中國史官文化與《史記》。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
-
陳寅恪(1982)。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臺北:里仁書局。
-
陳啓雲(1958)。兩晉三省制度之淵源、特色及演變。新亞學報,3(2)
-
陳啓雲(1997)。漢晉六朝文化·社會·制度-中華中古前期史研究。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
陳啓雲著、高專誠譯(2000)。荀悅與中古儒學。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
-
勞榦(1976)。勞榦學術論文集甲編。板橋:藝文印書館。
-
勞榦(1957)。秦漢九卿考。大陸雜誌,11(5)
-
曾資生著、陶希聖編校(1979)。中國政治制度史·第三冊·魏晉南北朝。臺北:?業書局。
-
滋賀秀三(2003)。中國法制史論集·法典と刑罰。東京:創文社。
-
黃彰健(1982)。論曹魏西晉之置十九博士,並論秦漢魏晉博士制度之異同。大陸雜誌,64(1)
-
黃彰健(1992)。經今古文學問題新論。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
黃熾霖(2002)。曹魏時期中央政務機關之研究-兼論曹操與司馬氏對政制之影響。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
逯耀東(2007)。抑鬱與超越-司馬遷與漢武帝時代。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
逯耀東(1998)。魏晉史學及其他。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
楊樹藩(1986)。兩漢中央政治制度與法儒思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
楊鴻年(2005)。漢魏制度叢考。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
-
廖伯源(2003)。秦漢史論叢。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
廖伯源(1995)。秦漢朝廷之論議制度。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4
-
劉增貴主編(2002)。法制與禮俗-中央研究院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歷史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
劉篤才、何勤華編(2004)。律學考。北京:商務印書館。
-
劉篤才、何勤華編(1996)。論張斐的法律思想-兼及魏晉律學與玄學的關係。法學研究,6
-
蔣集耀、何勤華編(1990)。中國古代魏晉律學研究。上海社會科學院學術季刊,3
-
蔣集耀、何勤華編(2004)。律學考。北京:商務印書館。
-
蔣義斌、釋聖嚴編(1991)。佛教的思想與文化:印順導師八八秩晉六壽慶論文集。臺北:法光出版社。
-
蔡興安(1963)。秦代九卿制度攷(上)。大陸雜誌,26(4)
-
鄧國光(1990)。摯虞研究。香港:學衡出版社。
-
魯士春(1998)。先秦容禮研究。臺北:天工書局。
-
穆宇、何勤華編(2004)。律學考。北京:商務印書館。
-
穆宇、何勤華編(1995)。張斐法律思想述評。中外法學,5
-
錢穆(1985)。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三)。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
錢穆(1989)。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
閻步克(2001)。樂師與史官:傳統政治文化與政治制度論集。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
閻步克(1997)。史官主書主法之責與官僚政治之演生。國學研究,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