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美國臺灣移民的經濟發展析探

并列篇名

Analysis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aiwan Immigrants in America

DOI

10.30092/JHCLANCHU.200903.0004

作者

李巧雯(Chiao-Wen Lee)

关键词

美國華人 ; 新移民 ; 華人經濟 ; 臺灣移民產業 ; 跨國企業 ; 華人人際關係網絡 ; American Chinese ; New Immigrants ; Chinese Economic ; Taiwan Immigrant Industry ; Transnational Enterprise ; Chines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Network

期刊名称

興大人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42期(2009 / 03 / 01)

页次

95 - 141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二次大戰以後,1965年美國新移民法公布,一反過去對亞洲移民的國家配額制度,強調家庭團聚和美國勞力市場需求;致使1960-70年代,大批來自亞太地區,具有較高教育水平和經濟能力的新移民湧入,改變美國華人聚居模式、職業結構及經濟發展。以留學生和投資移民身份赴美的臺灣移民,攜帶資金和運用專業才能,赴美置產與創業,讓美國華人產業更趨多元化發展。臺灣移民產業從華裔經濟領域擴展到美國主流經濟領域,利用海外華人人際關係網絡,如親友、同鄉會、校友會及專業性社團,協助其資金、技術及人員的聯繫,使其在金融、房地產、旅館、高科技及生化產業方面得以成功創業與發展。此後,臺灣移民產業進行產業間的策略結盟與跨國合作,並從中小企業轉型爲跨國集團,更在企業有成之後回饋臺灣社會,移植在美國技術研發和經營管理的經驗,連結起美國、臺灣及中國三地的科技產業聚落,締造臺灣新經濟產業的國際化發展。

英文摘要

After World War Ⅱ, the announcement of the America's New Immigrant Law in 1965, changed the national quota system of Asian immigrants, and emphasized family reunion and the demand of the American labor market. Between the 1960 to 70, it resulted in the arrival of many new immigrants from the Asia-Pacific area who had better education levels and a higher level of income and transformed the American-Chinese enclave style, the composition of occupation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aiwanese immigrants, who were students abroad and industrialist immigrants, entered America. They had capital and used their specialized talents in America to buy real estate and found industries, and urged American Chinese enterprises to diversify development. Using the Chinese economic field to expansion into the American mainstream economic field, Taiwan immigrant industries used an overseas Chines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network, which, for example, contained relatives and friends, native associations, alumni associations, and professional societies, and assisted them with funds, skills, and personnel, so they could venture and develop successfully in the fields of finance, real estate, hotels, and high-tech and biochemistry industries. Taiwan immigrant industries proceeded industries in tactically relationship and transnational cooperation; thereafter, transforming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into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They contributed to Taiwan society after they succeeded and transplanted their experience to technique of study and development in America, thus linking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ustries clustered in America, Taiwan, and China, and therefore advanced th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of Taiwan's new economy.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圖書資訊學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大華超級市場簡介
  2. 僑委會網站/華僑經濟資訊/華僑經濟文獻/北美華人學術研討會
  3. 僑委會網站/華僑經濟資訊/華僑經濟文獻/全球華人經濟力現況與展望研究計劃總結報告
  4. Fong, Timothy P.(2002).The Contemporary Asian American Experience: Beyond the Model Minority.Upper Saddle River, N.J:Prentice Hall.
  5. Himilce Novas,Lan Cao,Rosemarry Silva.(2004).Every Thing You Need to Know about Asian-American History.London, England:Penguin Books Ltd.
  6. Lai, Eric,Dennis Arguelles.(2003).The New Face of Asian Pacific America: Numbers, Diversity & Change in The 21st Century.San Francisco:AsianWeek and UCLA's Asian American Studies Center Press.
  7. 中國僑網
  8. 中華經濟研究院編輯(2002)。華僑經濟年鑑89~90年版 美洲篇。臺北市:僑務委員會。
  9. 中華經濟研究院編輯(2004)。華僑經濟年鑑91~92年版 美洲篇。臺北市:僑務委員會。
  10. 中國新聞網
  11. 天下編輯著(1999)。新經濟、新機會、新領袖。臺北市:天下雜誌。
  12. 孔秉德主編、尹曉煌主編(2004)。美籍華人與中美關係。北京:新華出版社。
  13. 方美(1997)。近年來美國華僑華人經濟發展蠡測。八桂僑史,2,13-17。
  14. 王玨、張震宇(1996)。美籍華人的移民、地理分佈及社會經濟地位研究。地理科學進展,4,32-35。
  15. 王家政(1983)。台海兩岸經濟戰 美國是個主戰場爭取科技人才我國較佔優勢 中共種種作爲經長籲勿忽視。聯合報(1983/11/23)。
  16. 王桂榮(1999)。王桂榮回憶錄:一個臺美人的移民奮鬥史。臺北市:遠流出版事業公司。
  17. 包美美(1990)。王又曾在美表示力霸銀行明年六月可開張。經濟日報(1990/05/25)。
  18. 台北訊(2005)。懷特新藥樹立亞洲生技產業成功典範。經濟日報(2002/05/20)。
  19. 中國僑網
  20. 朱新強(1996)。在美合建飯店糾紛官司 美國法院判決國賓勝訴美國味全建設應賠償國賓台幣16億元。經濟日報(1996/10/01)。
  21. 江衍勛(2003)。成功研發口蹄疫苗 近期可望上市聯亞生技 獲傑出成就獎。經濟日報(2003/09/05)。
  22. 吳文龍(1991)。海上霸主一步登天-長榮拉開全球化企業網。經濟日報(1991/07/07)。
  23. 財訊月刊
  24. 吳前進(1998)。美國華僑華人文化變遷論。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5. 吳前進(1996)。二戰後美國華人經濟行爲與文化意識分析。國際觀察,2,46-48。
  26. 呂萍芳(2005)。二次戰後紐約皇后區的臺灣移民社會。臺北市:財團法人海華文教基金會。
  27. 僑委會網站/華僑經濟資訊/華僑經濟文獻/世界經濟中的華人角色與臺灣經濟發展研討會
  28. 李喬琚(2003)。矽谷轉型 亞洲商機漢鼎亞太董事長徐大麟 指中西融合是創投業新模式。世界日報(2003/10/27)。
  29. 李喬琚(2006)。改寫生命密碼:創造億萬市值的拓荒傳奇。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30. 人民日報海外版
  31. 沈燕清(2003)。美國華人房地產業發展回顧。八桂僑刊,1,48-52。
  32. 沈燕清(2001)。美國華人零售業發展回顧。八桂僑刊,1,24-28。
  33. 周正賢(1989)。國內高級科技鬧人才荒 矽谷華人專家興起歸國之思。經濟日報(1989/12/05)。
  34. 周敏、林閩鋼(2004)。族裔資本與美國華人移民社區的轉型。社會學研究,3,36-46。
  35. 林亞偉(2000)。矽谷華人幫·科技淘金術 華人圈的人脈錢脈與創業生態。商業週刊,667,62。
  36. 林信昌(2000)。軟體網路業二勢力 逐漸抬頭 學校研究群與畢業新兵成新設公司主力部隊 海外學人回國創業是另波主流。經濟日報(2000/05/16)。
  37. 施振榮著、林文玲採訪整理(2004)。再造宏碁:開創、成長與挑戰。臺北市:天下遠見出版公司。
  38. 洛杉磯訊(1989)。斥資五千萬美元收購一家著名飯店東帝士搶先登陸洛城旅館業。經濟日報(1989/12/20)。
  39. 商業週刊
  40. 高南心專訪(2006)。美加名人訪談徐大麟 亞洲創投教父 全美排名最前面的華裔投資家 讓千萬遊客在長城上喝到星巴克咖啡。世界日報(2006/02/26)。
  41. 高蘭馨(2002)。矽谷夢工坊-反敗爲勝。加州:美國瀛舟出版社。
  42. 張志偉(2000)。YAHOO!-雅虎稱霸網際網路精彩傳奇。臺北市:商業週刊出版公司。
  43. 張鴻奎(1994)。論當代華人經濟的發展趨勢。史林,2,46-53。
  44. 梁茂信(1996)。外來移民對美國經濟和就業市場的歷史影響-兼論中美學者的觀點。世界歷史,3,25-33。
  45. 符瑜(2001)。美國華人與矽谷。八桂僑刊,3,34-38。
  46. 莊國土(1994)。再論海外華人資本與臺灣經濟發展的關係。華僑華人歷史研究,1,58-62。
  47. 莊啟宗(1997)。中國商銀通過出售中美銀行股權。經濟日報(1997/07/24)。
  48. 莊義遜(1999)。華僑資本對臺灣投資的發展與趨勢。華僑華人歷史研究,2,13-18。
  49. 許國林(1998)。論美國經濟的發展進程與移民政策的演變。許昌師專學報(社科版),2,89-93。
  50. 許國林(2004)。近代美國華人移民的職業變化。許昌學院學報,1,99-103。
  51. 僑委會網站/華僑經濟資訊/華僑經濟文獻/世界經濟中的華人角色與臺灣經濟發展研討會
  52. 陳彥淳(2003)。華人超市打進美加主流市場 大統華定位爲亞洲美食供應中心,大華在非華人區擴展據點。工商時報(2003/11/10)。
  53. 陳華沱(1990)。東帝士決赴美投資房地產 收購興建旅館及進行造市 預計投資金額逾百億美元。經濟日報(1990/04/25)。
  54. 陳漢杰(1993)。跨海經營篇 收購美國銀行、在香港經營酒店及房地產、泰國設廠做本業、投資大陸都很成功太電 國際化腳步很踏實。經濟日報(1993/04/28)。
  55. 陳靜瑜(2000)。紐約曼哈頓華埠-一個美國華人社區之個案研究。臺北縣板橋市:稻鄉出版社。
  56. 陳懷東(2000)。投資結盟爲海外華商發展新模式。僑協雜誌,70,30-34。
  57. 陳懷東(2000)。美國華人網際網路網及全球。僑協雜誌,69,24-29。
  58. 陳懷東(1991)。美國華人經濟現況與展望。臺北:世華經濟出版社。
  59. 陳懷東(1999)。美國華人家庭半數擁有股票。僑協雜誌,65,47-52。
  60. 陳懷東(2001)。海外華人在新經濟路上邁進。僑協雜誌,71,15-21。
  61. 陸月娟(2002)。美國華商的歷史變遷。上饒師範學院學報,22(1),86-90。
  62. 麥禮謙(1992)。從華僑到華人-二十世紀美國華人社會發展史。香港:三聯出版社。
  63. 單純(1998)。華人經濟與華人問題。世界民族,4,45-52。
  64. 單驥主編、王弓主編(2003)。科技產業聚落之發展:矽谷、新竹與上海。桃園:國立中央大學臺灣經濟發展研究中心。
  65. 曾慶輝(1987)。海外華商銀行之經營及其發展。臺北市:華僑協會總會。
  66. 大紀元時報(2008/09/11)
  67. 華僑協會總會主編、華僑大辭典編輯委員會主編(2000)。華僑大辭典。
  68. 黃人強(1988)。市場近在咫尺 原料來源充裕美墨邊境 投資天堂 國人湧至 爭設工廠。聯合報(1988/05/25)。
  69. 黃嘉裕(1998)。創投業 兩年來大幅成長已設立92家 管理基金580億元 國內高科技業成長主要動力。經濟日報(1998/04/27)。
  70. 黃潤龍、鮑司頓(1998)。九十年代初美籍華人社會經濟態勢研究。人口研究,22(3),21-30。
  71. 僑委會網站/華僑經濟資訊/華僑經濟文獻/世界經濟中的華人角色與臺灣經濟發展研討會
  72. 楊英傑(1999)。電子產業策略聯盟專題之一總稿。工商時報(1999/10/12)。
  73. 楊塵─(1992)。飯店業國際化 富都挑大樑美房地產不景氣較易買到便宜貨。經濟日報(1992/05/07)。
  74. 經濟日報訊(1987)。太設修訂赴美投資計畫擬改設子公司獨立經營。經濟日報(1987/09/05)。
  75. 葉祥松(1996)。海外華人經濟國際化趨勢及其原因。當代亞太,1,59-62。
  76. 廖小健(2003)。全球化時代的世界華商網絡:發展、潛力與作用。東亞季刊,34(3),1-18。
  77. 劉宏(2000)。社會資本與商業網絡的建構:當代華人跨國主義的個案研究。華僑華人歷史研究,1,1-15。
  78. 劉其筠(1989)。王永慶投資國際信貸銀行開幕初期資本額轟動華府 據信逾半數來自我國。經濟日報(1989/02/23)。
  79. 劉益昌(2002)。宏碁電腦破例引進美國矽谷科技人士當董事,邁向國際化再跨一步。工商時報(2002/11/08)。
  80. 劉曉莉(1995)。大贏家-100位頂尖華人。臺北市:遠流出版事業股份公司。
  81. 劉韻僖、葉匡時、王保鋅(2002)。人際網絡在資訊產業扮演的角色-以雙灣關係爲例。淡江人文社會學刊,11,27-59。
  82. 劉權(2001)。華人企業家在美國電子信息行業中的表現評價。華僑華人歷史研究,3,27-47。
  83. 潘相印(2004)。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中市,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暨研究所。
  84. 滕淑芬(2006)。通訊浪潮上的悍將-李廣益。臺灣光華雜誌,31(9),78-81。
  85. 滕淑芬(2006)。繞著地球跑-網康中國區總裁王崇智。臺灣光華雜誌,31(8),28-31。
  86. 滕淑芬(2006)。華裔天使守護矽谷創業家。臺灣光華雜誌,31(9),70-77。
  87. 滕淑芬(2006)。一手創業 一手創投-張有德。臺灣光華雜誌,31(9),82-85。
  88. 鄭國華(1983)。加州地產掠影 地價高居全美國第二位 住宅平均每楝十萬美元。經濟日報(1983/01/15)。
  89. 鄧海珠(2000)。矽谷現場 大陸矽谷熱。經濟日報(2000/12/06)。
  90. 鄧海珠(1998)。矽谷傳奇-看誰稱霸科技王國(下)。臺北市:圓神出版社。
  91. 鄧海珠(1998)。矽谷傳奇-看誰稱霸科技王國(上)。臺北市:圓神出版社。
  92. 盧世祥(1989)。臺灣銀行業向美國進軍。經濟日報(1989/03/29)。
  93. 賴金城(2001)。臺灣經濟國際化與海外華人。臺北市:財團法人海華文教基金會。
  94. 錢爲家(1988)。美國的台灣移民擴展經濟領域從餐館汽車旅館到不動產珠寶金融業。經濟日報(1988/08/19)。
  95. 聯合報訊(1967)。紐約中美銀行 定今日開幕 辦理一般銀行業務。聯合報(1967/08/01)。
  96. 顏子魁(2000)。二十一世紀美國經濟之展望。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97. 顏子魁(1995)。現代美國經濟。臺北市:國立編譯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