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明末浯澎遊兵的建立與廢除(1616-1621年)

并列篇名

The Consolidation of the Forces on the Two Sides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in the Late Wan-li Period of the Ming Dynasty (1616-1621)

DOI

10.30092/JHCLANCHU.201103.0005

作者

何孟興(Meng-Hsing Ho)

关键词

澎湖 ; 廈門 ; 浯澎遊兵 ; Peng-hu ; Xia-men ; Wu-peng Armada

期刊名称

興大人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46期(2011 / 03 / 01)

页次

127 - 162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明神宗萬曆四十四年(1616),日本官員村山等安派遣船隊南下臺灣,造成閩海局勢大為緊張,亦讓不法活動頻繁的臺灣,引起明政府的重視。因為,臺灣距離內地不算太遠,若倭人控有臺灣,不僅可在此進行走私貿易,且可由此渡海西犯福州、福寧、漳州、泉州等地,危害甚大,加上,明政府認定村山倭船南犯,志在併吞臺灣,為此,決意戮力海防的佈署,並對福建海防進行整頓。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福建巡撫黃承玄以「分不如合」的佈防概念出發,改善水寨、遊兵內部的缺失,達到「合兵禦敵,機動出擊」的目標。不僅如此,黃還對澎湖、臺灣的防務佈署進行調整,認為「澎湖之險,患在寡援」是問題的根源,故將今日臺灣海峽東、西兩側的兵力-即澎湖、浯銅二支遊兵做一整合,並加入新軍,成立新的水師-「浯澎遊兵」,包括有澎湖遊、衝鋒遊和浯澎遊指揮官直屬的標船等三支武力,其中,澎湖、衝鋒二遊分別扮演「正」、「奇」二兵,讓澎湖防務到達「戰術完整,獨立作戰」的層次目標;同時,並提升浯澎遊指揮官的職等為「欽依」把總,以重其事權;尤其是,此時的澎湖有正面當敵的澎湖遊,澎、廈海域又有哨巡策應的衝鋒遊,此一「正、奇並置,固守澎湖」的佈署方式,讓「海中」的澎湖兵防,走上「內岸化」的道路,此在明代福建海防史上不僅別具意義,同時,亦顯示明政府正努力去嘗試,「如何較為有效地去掌握今日的臺灣海峽?」進而為海峽對岸的內地百姓,提供更為安全的保障。但是,澎湖遠處海外,交通往來困難,明帝國官僚體系運作能力……等問題依然存在,同時,又因浯澎遊兵制度結構上有著不小的缺陷,導致此一「廈、澎兵防合一」的跨海兵制,未能發揮太大的功能,故在熹宗天啟元年(1621)時,浯澎遊兵便被撤廢改制,前後存在的時間不到六年。

英文摘要

Owing to Japan's invasion of Taiwan in 1616 AD, the Ming government decided to reorganize the tasks of the coastal defense in Fu-jian, thus one of the tasks was to consolidate the forces on the two sides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The consolidation would combine the navy in Xia-men and the navy in Peng-hu to form the Wu-peng Armad in order to firmly control the Taiwan Strait and to protect people living around the coast of the mainland. However, there were a lot of problems with this arrangement. The isolation of Peng-hu from the mainland made communication and transportation difficult. Besides, the shortage in the system of the Wu-peng Armada led to the new arrangement not working as designed. As a result, this ground breaking arrangement was abandoned by the Ming government in less than six year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圖書資訊學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何孟興(2007)。海壇遊兵:一個明代閩海水師基地遷徙的觀察。興大歷史學報,19
    連結:
  2. 曹學佺,《石倉全集‧湘西紀行》(臺北市:漢學研究中心,景照明刊本)。
  3. 許孚遠,《敬和堂集》(臺北市: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室微卷片,明萬曆二十二年序刊本)。
  4. 黃承玄,《盟鷗堂集》(臺北市: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室微卷片,明萬曆序刊本)。
  5. 王在晉(2005)。蘭江集。北京市:北京出版社。
  6. 池顯方。晃巖集。天津市:天津圖書館。
  7. 何孟興(2010)。兩難的抉擇:看明萬曆中期澎湖遊兵的設立(下)。硓 石古 石:澎湖縣政府文化局季刊,58
  8. 何孟興(2010)。被動的應對:萬曆年間明政府處理澎湖兵防問題之探討(1597-1616 年)。硓 石古 石:澎湖縣政府文化局季刊,61
  9. 何孟興(2002)。明嘉靖年間閩海賊巢浯嶼島。興大人文學報,32
  10. 何孟興(2006)。浯嶼水寨:一個明代閩海水師重鎮的觀察(修訂版)。臺北市:蘭臺出版社。
  11. 何喬遠(1994)。閩書。福州市:福建人民出版社。
  12. 沈演。止止齋集。臺北市:漢學研究中心。
  13. 周凱(1993)。廈門志。南投縣: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14. 岩生成一(1958)。十七世紀日本人之台灣侵略行動。台灣銀行季刊,10(1)
  15. 胡宗憲(1983)。籌海圖編。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16. 袁業泗。漳州府志。臺北市:漢學研究中心。
  17. 張燮(2000)。東西洋考。北京市:中華書局。
  18. 許賢瑤譯(2001)。荷蘭時代臺灣史論文集,宜蘭縣:
  19. 陳壽祺(1968)。福建通志。臺北市:華文書局。
  20. 陽思謙(1987)。萬曆重修泉州府志。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
  21. 葉向高(1994)。蒼霞草全集。揚州市: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
  22. 董應舉(1994)。崇相集選錄。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23.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97)。明季荷蘭人侵據彭湖殘檔。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24.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1962)。鄭氏史料初編。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25.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1971)。明實錄閩海關係史料。南投縣: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26. 蔡獻臣(1999)。清白堂稿。金城鎮:金門縣政府。
  27. 鄭若曾(1997)。籌海重編。永康市: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8. 懷蔭布(1964)。泉州府誌。臺南市:登文印刷局。
  29. 顧祖禹(1956)。讀史方輿紀要。臺北市:新興書局。
被引用次数
  1. 何孟興(2012)。明末澎湖遊擊兵力裁減源由之研究。興大人文學報,49,45-76。
  2. (2014)。據險伺敵:明代澎湖築城議論之研究。止善,16,55-83。
  3. (2014)。據險伺敵:明代澎湖築城議論之研究。止善,16,55-83。
  4. (2015)。廈門中左所:明代閩南海防重鎮變遷之探索。止善,18,55-82。
  5. (2016)。明朝晚期〈福建海防圖〉的繪製及其時代背景。臺灣史研究,23(3),1-42。
  6. (2017)。為鄉喉舌―明人蔡獻臣泉州海防議論之研究。止善,22,85-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