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三鬧《牡丹亭》

并列篇名

The Three Fun and Games of "The Peony Pavilion"

DOI

10.30092/JHCLANCHU.201203.0005

作者

徐培晃(Pei-Huang Xu)

关键词

湯顯祖 ; 牡丹亭 ; 鬧 ; Tang Xian-zu ; The Peony Pavilion ; fun and games

期刊名称

興大人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48期(2012 / 03 / 01)

页次

121 - 156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從「鬧」的角度切入《牡丹亭》,依情節鋪展次序討論「鬧學」、「鬧殤」、「鬧婚」,指出《牡丹亭》刻意在正經的學堂、喪禮、婚禮場合中,安排嬉鬧唐突的橋段,藉以鬆動父執倫理的嚴肅面孔,發揚個人意志。最後再強調《牡丹亭》藉由卑位者以及邊緣人物的刻畫,達到出乎規矩的效果。

英文摘要

This article uses a light hearted perspective to examine The Peony Pavilion 《牡丹亭》, a beautiful love story which is performed with a traditional Chinese opera. The fun events of The Peony Pavilion are discussed in sequence. First, fun and games take place in a school, then they occur at a funeral, and finally they appear in a wedding. The occurrence of the interesting parts in The Peony Pavilion serve to loosen the patriarchal ethics and also enable the author, Tang Xian-Zu (湯顯祖), to demonstrate the concept of will. The descriptions of the substitutive and fringe characters create a sense of disorder and thus leave a deep impression on the reader.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圖書資訊學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王實甫(2005)。西廂記。臺北:里仁。
  2. 尼采、黃明嘉譯(2007)。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廣西:灕江。
  3. 伊利雅德、楊素娥譯(2000)。聖與俗─宗教的本質。臺北:桂冠。
  4. 米歇爾•福科著、錢翰譯(2003)。不正常的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5. 吳承恩、李卓吾評本(1996)。西遊記校注。臺北:里仁。
  6. 阿龍•葛瑞奇、張美惠譯(2001)。這就是男人。臺北:張老師。
  7. 哈洛德•柯伊瑟爾、歐依根•舒拉克、張存華譯(2007)。愛、欲望、出軌的哲學。臺北:商周。
  8. 建築史與倫理研究室(1989)。中國建築空間與形式之符號意義。臺北:明文。
  9. 施耐庵(2001)。水滸傳。臺北:聯經。
  10. 柯慶明(2006)。中國文學的美感。臺北:麥田。
  11. 苗軍(2004)。在混沌的邊緣處湧現:中國現代小說喜劇策略研究。北京:民族。
  12. 夏志清(2007)。夏志清文學評論經典:愛情•社會•小說。臺北:麥田。
  13. 格蕾•格林編、考比里亞•庫恩編、陳引馳譯(1995)。女性主義文學批評。板橋:駱駝。
  14. 曼素恩著、楊雅婷譯(2005)。蘭閨寶錄:晚明至盛清時的中國婦女。臺北:左岸。
  15. 陳貞吟(2006)。論湯顯祖牡丹亭的詼諧趣味。國文學報,4
  16. 喬治•巴塔耶、劉暉譯(2003)。色情史。北京:商務印書館。
  17. 湯顯祖、徐朔方校注、楊笑梅校注(1995)。牡丹亭。臺北:里仁。
  18. 華瑋編(2005)。湯顯祖與牡丹亭,臺北:
  19. 華瑋編(2005)。湯顯祖與牡丹亭,臺北:
  20. 費振鐘(2002)。墮落時代。臺北:立緒。
  21. 馮夢龍(1992)。警世通言。臺北:桂冠。
  22. 馮夢龍(1994)。喻世明言。臺北:桂冠。
  23. 馮夢龍(1994)。醒世恆言。臺北:桂冠。
  24. 黃仁宇(2005)。中國大歷史。臺北:聯經。
  25. 黃仁宇(1994)。萬曆十五年。臺北:食貨。
  26. 劉再復(1988)。性格組合論(下)。臺北:新地。
  27. 劉詠聰(1998)。德•色•才•權。臺北:麥田。
  28. 錢穆(2001)。宋明理學概述。臺北:蘭臺。
被引用次数
  1. 陳麗如(2014)。論「理」的介入.「情」的抑制─以《牡丹亭》與《紅樓夢》的花園、閨訓、懲罰事件為中心。興大中文學報,35,247-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