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神聖的戲仿─試論《豆棚閒話》中的喜劇人物

并列篇名

The Sacred Parody: The Comic Characters in "Chitchat in Beans Canopy"

DOI

10.30092/JHCLANCHU.201203.0003

作者

陳怡安(Yi-An Chen)

关键词

豆棚閒話 ; 戲仿 ; 喜劇人物 ; 艾衲居士 ; Chitchat in Beans Canopy ; Parody ; Comic characters ; Ai-na Laity

期刊名称

興大人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48期(2012 / 03 / 01)

页次

61 - 85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清初的擬話本《豆棚閒話》延續明末的戲謔文風,以庶眾的視角觀看歷史上的正典人物,以想像人物「私生活」的方式填補歷史不載的空白處,產生詼諧與諷刺並存的喜劇性氛圍。本文討論《豆棚閒話》中,三則以正典人物為主角的篇章,分別為〈介之推火封妒婦〉、〈范少伯水葬西施〉與〈首陽山叔齊變節〉,分析文本中喜感的生成方式,並研究作者如何將歷史敘事中的典範人物「降格」為喜劇人物的過程。

英文摘要

The short novel Chitchat in Beans Canopy《豆棚閒話》at the beginning of Qing dynasty continues the Parodic custom from the end of Ming dynasty. It views the standard characters in histo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rdinary people. By means of imagining the ”private lives” of the characters that fill in the blanks in the historical records, it gives rise to the comic atmosphere of humor and parody. Based on three chapters that mark the standard characters as protagonists-”The Fire Blockage of the Green-eyed Woman by Jie Zhi-tui” (〈介之推火封妒婦〉), ”Fan Shao-bo Water Buries Xi-shi” (〈范少伯水葬西施〉), and ”The Recantation of Shu-qi in Shou Yang Shan”(〈首陽山叔齊變節〉)-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cess of the descent of the standard characters and the effect on the images of the comic characters brought by ordinary people.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圖書資訊學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清艾衲居士(1983)。豆棚閒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 清艾衲居士、清酌元亭主人(1998)。豆棚閒話.照世盃(合刊)。臺北:三民書局。
  3. 漢袁康、漢吳平、劉建國注(1997)。精譯越絕書。臺北:三民書局。
  4. 漢趙瞱(1996)。吳越春秋。臺北:台灣古籍出版社。
  5. 漢劉向、石光瑛校譯(2001)。新序校釋。北京:中華書局。
  6. 巴赫金(1998)。拉伯雷研究。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7. 王先謙(1974)。莊子集解。臺北:三民書局。
  8. 朱光潛(1984)。文藝心理學。臺北:台灣開明書店。
  9. 朱熹 註、蔣伯潛譯(2000)。四書讀本:論語。臺北:啟明書局。
  10. 吳波(2006)。明清小說創作研究。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11. 李世珍(1988)。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12. 李夢生(1994)。中國禁毀小說百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3. 帕特里莎.渥厄、錢競譯、劉雁賓譯(1995)。後設小說:自我意識小說的理論與實踐。臺北:駱駝出版社。
  14. 昂列.柏格森、徐繼曾譯(1992)。笑:論滑稽的意義。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
  15. 金玉田(1994)。艾衲居士和他的豆棚閒話。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10(1)
  16. 胡豔玲(2003)。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西安,陝西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
  17. 苗軍(2004)。在混沌的邊緣處湧現—中國現代小說喜劇策略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
  18. 馬累德、曾昭明譯(1990)。心理學與民俗學。臺北:結構群。
  19. 張永葳(2007)。豆棚閒話之歷史敍事管窺。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6(2)
  20. 張俊(1997)。清代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21. 黃巧倩(1999)。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
  22. 楊義(2009)。中國敘事學。北京:人民出版社。
  23. 劉康(1995)。對話的喧聲。臺北:麥田出版社。
  24. 蔡慶(2008)。談豆棚閒話的荒誕性。文學評論,2008(7)
  25. 諾思羅普.弗萊、陳慧譯、袁憲軍譯、吳偉仁譯(2006)。批評的解剖。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
  26. 閻廣林(1989)。笑:矜持與淡泊—中國人喜劇精神的內在特徵。北京:新華書店。
  27. 儲殷超(2009)。從豆棚閒話看明末清初擬話本小說創作的新變與困境。東嶽論叢,30(8)
  28. 瀧川龜太郎(1998)。史記會注考證。臺北:大安出版社。
被引用次数
  1. 劉柏正(2022)。自我消解的寓言/預言:《豆棚閒話》的敘述策略與閱讀倫理。政大中文學報,38,135-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