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移動」的情境與隱喻─《詩經‧采薇》一詩所建構的時間頻譜及其景觀詩學

并列篇名

Context and Meta of "Movement": Time Spectrum Constructed by Cai Wei: Classic of Poetry and Its Landscape Poetics

DOI

10.30092/JHCLANCHU.201209.0001

作者

陳惠齡(Wei-Ling Chen)

关键词

《詩經》 ; 〈采薇〉 ; 旅行 ; 時間意識 ; Classic of Poetry ; Cai Wei ; Journey ; Awareness of time

期刊名称

興大人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49期(2012 / 09 / 01)

页次

1 - 24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行旅作為雙向時空移動的過程,除了表徵時間的轉移與空間的變化外,也可詮釋為生命的不同階段。因此,《詩經‧采薇》詩中征夫的諸般心路歷程—軍事征旅中對於移動、觀看、角色位置與歸返的種種表述,實可視為一種「旅行」概念的類型。本論文擬從《詩經‧采薇》一詩所具有獨特文化空間之結構性,諸如農業層級的時間頻譜(Spectrum)及征旅移動的景觀詩學,藉此入探作為征旅移動者—戍役者所投射極為複雜的環境意識與自然想像,如何在情境感發的語境中,相互激盪出新的意義脈絡與詮釋概念。論述進程首先依從戍役征途中的時間意識展開,藉由自然節奏性的耕稼時間與偶然爆發性的戰爭時間的辯證,探析家國與個人的公私議題;至於時間意識的斷裂與差異,則表現在「雨雪霏霏」與「楊柳依依」春冬榮淍分疆的物象中。其次則從戍役觀景的兩種對立經驗模式:「內在者的參與感」與「外在者的分離感」,以此建構〈采薇〉征旅移動中的三重觀景經驗,以及三種話語模式,期能觀測征戍者多重角色的定位,並釐清〈采薇〉一詩迥非一則關於「喪失」與「再生」的故事,而是攸關蒼苦荒涼的「失落」敘事。上述有關征旅移動中的時間意識與景觀詩學,在《詩經‧采薇》詩中,儼然成為一種可見性的歷史─社會─空間的現實裝置,因此作為本文的論述實踐。

英文摘要

This paper intends to investigate the complicated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and natural imagination reflected by soldiers marching to war, and how the new meanings and interpretation concepts were developed in the sentimental context based on the unique cultural and spatial structure of the poem Cai Wei: Classic of Poetry, such as the time spectrum of peasantry class and landscape poetics of movement during war.This paper initiates the investigation with the awareness of time during the marching to war. The farming timing of the nature and occasional war time described in the poem are used to investigate and analyze public and private issues of the country and people. The breakage and difference of time awareness are exhibited by the natural phenomena of change of seasons, such as ”rainy and snowy” and ”withering willow.” This paper then constructs three sight viewing experiences and three language patterns during the war movement in Cai Wei based on two opposing experiential models from the sight viewing of war: ”internal sense of participation” and ”external sense of separation,” in order to observe the multiple roles of soldiers and to clarify that the poem Cai Wei is not a story about ”loss” and ”regeneration,” but a narrative about ”sense of lost” caused by misery and desolation.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圖書資訊學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2. (1986)。新校本史記三家注。臺北:鼎文書局。
  3. 齊思和,〈毛詩穀名考〉《燕京學報》第 36 期(1949 年 6 月)。
  4. 景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5. 宋朱熹(1980)。詩經集註。臺北:華正書局。
  6. 清王夫之(1964)。詩廣傳。北京:中華書局。
  7. 清王夫之、戴鴻森箋注(1981)。薑齋詩話箋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8. 清王先謙、吳格點校(1987)。詩三家義集疏。北京:中華書局。
  9. 漢桓寬、張敦仁考證(1970)。鹽鐵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0. 方玉潤(1986)。詩經原始。北京:中華書局。
  11. 王國維(1976)。王國維先生全集‧初編(二)。臺北:大通書局。
  12. 王淑麗(2004)。「怨而不怒」的征人悲歌─《詩經.小雅.采薇》賞析。中國語文,2004(3)
  13. 朱自清編輯(1999)。聞一多全集‧神話與詩。臺北:里仁書局。
  14. 吳寧(2006)。日常生活批判─列斐伏爾哲學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15. 李定凱編校(2002)。聞一多學術文鈔‧詩經研究。成都:巴蜀出版社。
  16. 李春青(2005)。詩與意識形態:西周至兩漢詩歌功能的演變與中國詩學觀念的生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7. 李春華(2000)。《詩經》思鄉戀土主題成因試析。遼寧教育學院學報,17(2)
  18. 周滿江(1990)。詩經。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
  19. 屈萬里(2002)。詩經詮釋。臺北:聯經出版社。
  20. 林慶彰編(1983)。詩經研究論著‧一。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21. 林慶彰編(1996)。經學研究論叢‧第4輯。中壢:聖環圖書公司。
  22. 林慶彰編(1983)。詩經研究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23. 林慶彰編(1986)。詩經研究論著‧二。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24. 林慶彰編審(1999)。點校補正經義考。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25. 邵立志(2009)。從《采薇》看《詩經》戰爭題材詩歌的厭戰主旨。中國古代文學研究,2009(3)
  26. 姚愛斌(2011)。王夫之《詩.小雅.采薇》評語的癥候式解讀。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5)
  27. 姚際恆(1958)。詩經通論。北京:中華書局。
  28. 柯慶明(2000)。中國文學的美感。臺北:麥田出版社。
  29. 胡樸安(1970)。詩經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30. 夏傳才(1993)。詩經研究史概要。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
  31. 郭少棠(2005)。旅行:跨文化想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32. 陳子展(1991)。詩經直解。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33. 陳惠齡(2006)。論《詩經‧碩鼠》中樂土意象的生成機制及其文化意蘊。經學研究集刊,2
  34. 喬治‧古爾維奇、朱紅文譯(2010)。社會時間的頻譜。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35. 趙沛霖(1987)。興的源頭─歷史積澱與詩歌藝術。北京:中國社科院出版社。
  36. 劉正浩注譯(1996)。新譯世說新語。臺北:三民書局。
  37. 劉偉榕(2011)。反思《小雅‧采薇》「戍役還歸」說。廈門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1)
  38. 糜文開、裴普賢(1985)。詩經欣賞與研究。臺北:三民書局。
  39. 顏崑陽編、龔鵬程(1980)。春夏秋冬。臺北:故鄉出版社。
  40. 顧隨講、葉嘉瑩筆記、顧之京整理(1992)。顧羨季先生詩詞講記。臺北:桂冠出版社。
  41. 龔鵬程(2001)。游的精神文化史論。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被引用次数
  1. Chen, Chih-hong Rudy(2018).Rhyme and Meter: An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aiwei 采薇 from Shijing 詩經 with Stylistic Considerations.翻譯學研究集刊,21,79-102.
  2. 楊建國(2022)。旅行、身體與空間:徐霞客〈滇遊日記〉的觀看視域與敘寫模式。東海中文學報,44,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