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明末澎湖遊擊兵力裁減源由之研究

并列篇名

Reasons for the Reduction of Peng-Hu Mobile Corps during the Late Ming Dynasty

DOI

10.30092/JHCLANCHU.201209.0003

作者

何孟興(Meng-Hsing Ho)

关键词

澎湖 ; 王夢熊 ; 澎湖遊擊 ; Peng-Hu ; Meng-Xiong Wang ; Peng-Hu Mobile Corps Commander

期刊名称

興大人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49期(2012 / 09 / 01)

页次

45 - 75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熹宗天啟五年(1625),明政府在逐走荷蘭人後,在澎湖進行大規模的兵防佈署,並設立了澎湖遊擊鎮守該地。但是,卻因無法找出一個有效的制度或方法,來管控或監督澎湖的駐軍;加上,該地又是荷蘭東亞貿易的重要轉運站,荷人為使其貨物轉運的工作能順利地進行,遂採取賄賂或給好處的手段,來收買當地的守軍;同時,澎湖駐軍亦仗恃「大海遠隔,監督不易」而恣意妄為,於是發生了諸如遊擊王夢熊向荷人借款購貨,再轉售荷人以圖利,甚至於,替海盜鄭芝龍製造兵器和彈藥……等一連串匪夷所思的情事。因為,澎湖駐軍無法發揮預期應有的功能,尤其是,王夢熊犯行被舉發而遭處重刑後,此案不僅讓新設的澎湖遊擊體制遭受不小的創傷,同時,多少亦影響了明政府日後對澎湖進行裁軍的決策走向。加上,此際北方滿人犯邊的問題嚴重,明政府軍費暴增,財政開支愈加地龐大,各省必須分攤中央交派的軍費,財政窘困的福建亦不得例外,故此際若能減少澎湖駐軍數額,或調整其戍防的型態,例如將全年駐防改為春、冬汛防,對福建當局的財政亦當有不少的助益,亦因上述的這些因素,明政府便對新設不到十年的澎湖遊擊,進行了裁撤半數兵力的行動,時間最晚不超過思宗崇禎六年(1633)。總之,「大海遠隔,監督不易」的地理因素、「北邊緊張,遼餉孔急」的財政因素,以及「駐軍收賄,功能不彰」的人為因素,上述三者讓明政府不得不去深入檢討,天啟五年(1625)設立澎湖遊擊,佈署了二千餘人的兵力,長年把守這個孤遠、貧瘠的海島,此一耗費巨大財力、弊端叢生、功能卻不彰顯的措置,是否值得再繼續地執行下去?此亦是明政府對澎湖遊擊進行裁軍背後的源由所在。

英文摘要

In the Tian-Chi Period of the Ming Dynasty, after expelling the Dutch, the Ming government arranged a large scale military disposition in the Peng-Hu islands, and established a ”Peng-Hu Mobile Corps Commander” to be responsible for all of the tasks. However, since the Peng-Hu islands are isolated from Fu-Jian by sea and communication and transportation was difficult, the Ming government could not effectively supervise the military in the Peng-Hu islands. As a result, the military leaders were bribed by the Dutch, and this corruption greatly troubled the Ming government. In addition, the invasions of the Man-Zhou people in northeast China cost the Ming government a great deal of money; consequently, the Ming government asked the local government to increase taxation. To fulfill the Ming government's order, the local government of Fu-Jian, already was in a poor financial situation, curtailed half of the manpower of the military in the Peng-Hu islands who were performing poorly and difficult to supervise.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圖書資訊學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何孟興(2011)。明末浯澎遊兵的建立與廢除(1616-1621 年)。興大人文學報,46
    連結:
  2. 秦炯撰修,《詔安縣志》(臺北:清康熙三十三年重刊本,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室微卷片)。
  3. 江樹生譯註(2010)。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臺灣長官致巴達維亞總督書信集Ⅰ(1622-1626)。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4. 江樹生譯註(2010)。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臺灣長官致巴達維亞總督書信集Ⅱ(1627-1629)。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5. 江樹生譯註(2000)。熱蘭遮城日誌(第一冊)。臺南:臺南市政府。
  6. 何孟興(2002)。明嘉靖年間閩海賊巢浯嶼島。興大人文學報,32
  7. 何孟興(2006)。浯嶼水寨:一個明代閩海水師重鎮的觀察(修訂版)。臺北:蘭臺出版社。
  8. 何孟興(2011)。鎮海壯舉:論明天啟年間荷人被逐後的澎湖兵防佈署。東海大學文學院學報,52
  9. 何喬遠(1994)。閩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10. 呂理政編(2006)。帝國相接之界:西班牙時期臺灣相關文獻及其圖樣論文集,臺北:
  11. 洪受(1970)。滄海紀遺。金門:金門縣文獻委員會。
  12. 胡宗憲(1983)。籌海圖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3. 翁佳音(2008)。荷蘭時代臺灣史的連續性問題。臺北:稻鄉出版社。
  14. 康大和(1990)。興化府志。臺北:漢學研究中心。
  15. 曹永和(2000)。臺灣早期歷史研究續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6. 荷西‧馬利亞‧阿瓦列斯、李毓中譯、吳孟真譯(2006)。西班牙人在臺灣(1626-1642)。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17. 陳仁錫(1965)。皇明世法錄。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8. 陳雲林編(2009)。明清宮藏臺灣檔案匯編(第三冊)。北京:九州出版社。
  19. 章潢(1974)。圖書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0. 傅衣淩(1999)。明史新編。臺北:昭明出版社。
  21. 傅祖德編(1995)。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名辭典:福建省。北京:商務印書館。
  22. 黃仲昭(1988)。弘治八閩通志。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
  23. 楊永漢(1998)。論晚明遼餉收支。臺北:天工書局。
  24. 葉向高(1994)。蒼霞草全集。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
  25. 董應舉(1994)。崇相集選錄。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26. 臺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編(2004)。明清臺灣史料彙編。臺北:遠流出版社。
  27.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97)。明季荷蘭人侵據彭湖殘檔。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28.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93)。清一統志臺灣府。南投:臺灣文獻委員會。
  29.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1971)。明經世文編選錄。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30.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1997)。明實錄閩海關係史料。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31. 蔡獻臣(1999)。清白堂稿。金城:金門縣政府。
  32. 懷蔭布(1964)。泉州府誌。臺南:登文印刷局。
  33. 蘇同炳(1995)。明史偶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34. 顧亭林(1976)。天下郡國利病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被引用次数
  1. (2017)。為鄉喉舌―明人蔡獻臣泉州海防議論之研究。止善,22,85-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