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論古典小說「鏡象書寫」的兩度裂變─《古鏡記》與《紅樓夢》

并列篇名

Fission and the Mirror Motif in the Gujing Ji and the Honglou Meng

DOI

10.30092/JHCLANCHU.201209.0004

作者

陳麗如(Li-Ru Chen)

关键词

鏡異傳說 ; 明清小說 ; 物質文化 ; 鏡像理論 ; Jingyi Tale ; Ming and Qing Dynasty Fiction ; Mirrow Theory ; Material Culture

期刊名称

興大人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49期(2012 / 09 / 01)

页次

77 - 108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以古典小說「鏡子」主題之情節故事為討論中心,觀察到其中有兩種書寫模式,為論述之便以「物異系統」及「抒情系統」定義、代稱。本文所謂的「鏡象書寫」及研究範疇,其不僅是鏡子與鏡像(即鏡前實體與影像關係)的狹義性,也廣義地用以表示因鏡衍生的現象或延伸的象徵意涵,鏡子作為「物」的這個前提與本質是相同的,只是當凸顯其特殊效用、功能時,取「日」的光明之義,表現鏡子的物異、神異性;當強調人物之間情感、心靈或意志時,則往往與「鳥」(如鵲、鸞、鴛鴦)意象結合,以象雙配,展現細膩的抒情性。其中唐代小說《古鏡記》在承襲六朝描寫幻異的主流脈絡下,開始關注人物的處境與命運,作者王度寫「物」之餘試圖表現人物的意志、情感,心理與人格,此一現象可謂「鏡異書寫」的首度裂變。至《紅樓夢》,則在「物」、「情」系統之吸收外,加入了哲學性的思想辯證與悲劇式的美學策略,透過「鏡」對「實體」照映時呈現的真實與虛幻共存之二重性,表現小說「假作真時真亦假」的主旨和「色空觀」;對「鴛鴦寶劍」此聘禮援劍代鏡的意象置換,捨棄潛藏的圓滿之意書寫死亡,於先前物質現象的描寫刻劃,進入了抽象的形上義理思考。

英文摘要

The focus of this paper is on the motif of the mirror in Chinese classical fiction, which is treated in two distinct ways: as a magical object, and as a mode of emotional expression. In this paper the concept of a mirror is treated not only with respect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bject in front of the mirror and its image reflected in the mirror, but also in the broader sense of how the images produced in the mirror and how their symbolism are used to bring into relief an object's defining characteristics, and how the significance of sunlight expresses the magical nature of the mirror. I also discuss how bird images (especially the magpie, phoenix, and mandarin duck) are frequently used to depict the details of the emotio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characters.Following the common practice of describing fantasies during the Six Dynasties period, the Tang dynasty fiction Gujing ji (古鏡記 Record of an Ancient Mirror) focuses on fate and the human predicament. In this fiction Wan Du strives to portray the will, sentiment, and personality of his characters, the earliest example of the use of jingyi (鏡異). As for the Honglou meng (紅樓夢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its object-feeling system and philosophical ideas distinguish it from other fiction in the tragedy genre. Moreover, the simultaneous existence of the object and its image are used to express the interplay between reality and fiction, as well as the emptiness of material form. In addition, by presenting the image of the sword of the mandarin duck given as an engagement present- a substitute for a mirror-the author abandons his hidden satisfaction and begins to describe death, moving away from the depiction of material objects and into the consideration of metaphysical concept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圖書資訊學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佛光山全球資訊網【佛光大辭典】http://www.fgs.org.tw/fgs_book/fgs_drser.aspx
  2. 臺灣師大圖書館【寒泉】「古典文獻全文檢索資料庫」http://skqs.lib.ntnu.edu.tw/dragon。http://skqs.lib.ntnu.edu.tw/dragon
  3. 宋李昉編、汪紹楹點校(1961)。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
  4. 宋李昉編纂(1985)。太平御覽。北京:中華書局。
  5. 明湯顯祖、徐朔方校注(1995)。牡丹亭。臺北:里仁書局。
  6. 明馮夢龍編、嚴敦易校注(1991)。警世通言(上冊)。臺北:里仁書局。
  7. 南朝宋劉敬叔、范寧點校(1996)。異苑。北京:中華書局。
  8. 唐孟棨(1966)。本事詩。臺北:藝文印書館。
  9. 晉干寶、汪紹楹校注(1999)。搜神記。臺北:里仁書局。
  10. 晉葛洪(1965)。抱朴子。臺北:廣文書局。
  11. 清曹雪芹、馮其校(1995)。紅樓夢校注。臺北:里仁出版社。
  12. 漢許慎、清段玉裁注、鲁實先正補(1996)。說文解字注。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3. P.史華羅、莊國士譯、丁隽譯(2000)。明清文學作品中的情感‧心境詞語研究。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14. 一粟編(1989)。紅樓夢卷。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5. 丹尼‧卡瓦拉羅、張衛東譯、張生譯、趙順宏譯(2005)。文化理論關鍵詞。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16. 尤瑟夫‧庫爾泰、懷宇譯(2001)。敘述與話語符號學。天津:天津社會科學出版社。
  17. 王國維(1984)。紅樓夢藝術論。臺北:里仁書局。
  18. 王綱懷編、孫克讓編(2007)。唐代銅境與唐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 王馥慶(2007)。「三言」中定情信物價值論。榆林學院學報,17(5),76-82。
  20. 余英時(1996)。紅樓夢的兩個世界。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21. 余國藩、李奭學譯(2004)。重讀石頭記:《紅樓夢》裡的情欲與虛構。臺北:麥田。
  22. 佚名、李潤英注釋、陳渙良注釋(2006)。山海經。長沙:岳麓書社。
  23. 李豐楙(1981)。六朝鏡劍傳說與道教法術思想。中國古典小說研究專集,2
  24. 李艷茹(2004)。《太平廣記》鏡象文化初探。廣播電視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1),35-37。
  25. 汪民安編(2007)。文化研究關鍵詞。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26. 汪辟疆(1980)。唐人小說。臺北:世界書局。
  27. 汪辟疆、龔鵬程導讀(1995)。唐人傳奇(上)。臺北:金楓出版社。
  28. 金芝鮮(2008)。論《紅樓夢》中的鏡子意象及其象徵內涵。紅樓夢學刊,2008(6),293-310。
  29. 俞曉紅(2006)。紅樓夢意象的文化闡釋。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30. 夏志清、胡益民譯(2001)。中國古典小說史論。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31. 孫望(2002)。孫望選集。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32. 浦安迪(1996)。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33. 馬塞爾‧莫斯(2002)。禮物─古式社會中交換的形式與理由。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34. 常智奇(2000)。中國銅鏡美學發展史。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35. 張淑香(1992)。抒情傳統的省思與探索。臺北:大安出版社。
  36. 張錯(2006)。一面銅鏡還是五面銅鏡─唐傳奇〈古鏡記〉視覺文本的探求。故宮文物月刊,277,80-91。
  37. 梅新林(1997)。紅樓夢哲學精神。上海:學林出版社。
  38. 梅新林、葛永海(2007)。從「原欲」到「情本」:晚明至清中葉江南文學的一個研究視角。浙江師範大學學報,32(4),1-7。
  39. 陳慶浩編(1986)。新編石頭記脂硯齋評語輯校。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40. 陳珏(2005)。初唐傳奇文鉤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1. 黃東陽(2003)。唐王度《古鏡記》之鑄鏡傳說辨析─兼論古鏡制妖的思考進路。中國文學研究,十七,125-144。
  42. 詹丹(2004)。紅樓情榜。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
  43. 詹丹(2006)。紅樓夢的物質與非物質。重慶:重慶出版社。
  44. 詹頌(2000)。中國古典小說中的鏡意象。中國典籍與文化,2000(4),22-26。
  45. 廖咸浩(1986)。「雙性同體」之夢:「紅樓夢」與「荒野之狼」中「雙性同體」象徵的運用。中外文學,十五(四),120-148。
  46. 廖咸浩(1993)。說淫:《紅樓夢》「悲劇」的後現代沉思。中外文學,二十二(二),85-113。
  47. 劉藝(2005)。試論中國古典小說中鏡的神異性。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版),27(2),52-56。
  48. 劉藝(2004)。鏡與中國傳統文化。四川:巴蜀書社。
  49. 蔡守湘選注(2002)。唐人小說選注(一)。臺北:里仁書局。
  50. 魯迅(2006)。中國小說史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51. 戴維‧洛奇(1998)。小說的藝術。北京:作家出版社。
  52. 薩比娜‧梅爾基奧爾─博奈、周行譯(2005)。鏡像的歷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53. 羅蘭‧巴特、汪耀進譯、武佩榮譯(2002)。戀人絮語:一本解構主義的文本。臺北:桂冠圖書。
被引用次数
  1. 陳木青(2019)。虛實之間-論王韜《淞隱漫錄》的夢境與幻境。國文學誌,37&38,169-202。
  2. 賴芳伶(2014)。《紅樓夢》「大觀園」的隱喻與實現。東華漢學,19,243-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