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水滸傳》英雄的求生與再生─以女性為切入點

并列篇名

The Trials of Heroes: the Female Figures in the Novel "Water Margin"

作者

徐培晃(Pei-Huang Hsu)

关键词

水滸傳 ; 英雄 ; 女性 ; Water Margin ; Heroes ; Women

期刊名称

興大人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50期(2013 / 03 / 01)

页次

143 - 170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將《水滸傳》中的女性劃分為考驗英雄的女色、協助事業的伙伴、引導命運的母神三種形象,以女性腳色為切入點,藉以闡明梁山英雄的歷劫成長,終而回歸天界。梁山集團帶有強大的求生意志,視女色為死亡的威脅,需要加以斥喝。因此企圖削弱成員的女性特色,以兄弟結義掩蓋夫妻結髮。最後則端賴母神的引導,面對死亡的威脅,將生命的價值從封閉的個人求生,轉而對他人開放。

英文摘要

This study divides the female roles in the novel ”Water Margin” (also known as ”Outlaws of the Marsh”) into three character types: (1) the feminine temptation and trials for heroes, (2) a female partner as coworker and (3) a 'great mother' in guiding destiny. Accordingly, the women figures are the models to demonstrate the development and extermination of heroes from the Marsh. Most male characters in the novel ”Water Margin” regard women as a threat of death. Thus, the outlaws of the Marsh prefer to adopt a brotherhood rather than a relationship with a woman in order to weaken the feminine influence. However, the outlaws still need guidance from a ‘great mother’ to fight against the threat of death, as well as to pursue the value of life with others, instead of a self-contained struggle for individual survival.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圖書資訊學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李豐楙(1996)。傳承與對應:六朝道經中「末世」說的提出與衍變。中國文哲研究集刊,9
    連結:
  2. 孫勇進,〈紅顔禍水—《水滸傳》中的女性問題〉(http://intermargins.net/intermargins/TCulturalWorkshop/sex&gender/female%20sexuality/ %AC%F5%C3C%BA%D7%A4%F4%BD%CD%A4%F4%E2q%B6%C7.htm), 2013年3 月1 日檢索。
  3. Gilmore, David、何雯琪譯(2005)。厭女現象: 跨文化的男性病態。臺北:書林。
  4. 加斯東•巴什拉、顧嘉琛譯(2005)。水與夢:論物質的想像。長沙市:岳麓書社。
  5. 卡爾•容格編、龔卓軍譯(1999)。人及其象徵:榮格思想精華的總結。臺北:立緒。
  6. 司馬遷。史記。臺北:藝文印書館。
  7. 尼采、周紅譯(1992)。論道德的起源。香港:勤+緣。
  8. 弗拉基米爾. 雅可夫列維奇. 普羅普、賈放譯(2006)。故事型態學。北京:中華。
  9. 弗拉基米爾. 雅可夫列維奇. 普羅普、賈放譯(2006)。神奇故事的歷史根源。北京:中華。
  10. 佛洛依德、林克明譯(1993)。性學三論•愛情心理學。臺北:志文。
  11. 余嘉錫(1971)。水滸人物與水滸傳•水滸傳三十六人考實。臺北:臺灣書局。
  12. 吳心怡(1999)。血染空白的一頁 從文學/藝術作品中「血」的意象談女性創造力。中外文學,27(10)
  13. 坎伯、朱侃如譯(1997)。千面英雄。臺北:立緒。
  14. 里仁書局(1981)。水滸資料彙編。臺北:里仁。
  15. 尚•拉普朗虛、尚-柏騰•彭大歷斯、沈志中譯、王文基譯(2000)。精神分析辭彙。臺北:行人。
  16. 林明德策劃(2005)。中國文學新境界。臺北:立緒。
  17. 保羅-羅宏•亞舜、楊明敏譯(2002)。佛洛伊德與女性。臺北:遠流。
  18. 施耐庵、羅貫中、李泉校注、張永鑫校注(2001)。水滸傳全傳校注。臺北:里仁。
  19. 施耐庵、羅貫中、凌賡校點、恆鶴校點、刁寧校點(1988)。容與堂本水滸傳。上海:上海古籍。
  20. 胡萬川(2005)。真假虛實─小說的藝術與現實。臺北:大安。
  21. 埃力希•諾伊曼、李以洪譯(1998)。大母神:原型分析。北京:東方。
  22. 夏志清(2007)。夏志清文學評論經典:愛情•社會•小說。臺北:麥田。
  23. 夏志清、胡益民譯、石曉林譯、單坤琴譯(2001)。中國古典小說史論。南昌:江西人民。
  24. 孫述宇(1981)。水滸傳的來歷、心態與藝術。臺北:時報。
  25. 泰瑞斯•瑞爾、黃漢耀譯(2003)。男人其實很憂鬱。臺北:張老師。
  26. 勒內•吉拉爾、馮壽農譯(2004)。替罪羊。臺北:城邦。
  27. 莊子、郭象註(2007)。莊子。臺北:藝文印書館。
  28. 薩孟武(2005)。水滸傳與中國社會。北京:北京。
被引用次数
  1. 高禎臨(2019)。邊緣人物到經典角色-閻婆惜的形象塑造、表演意義與情感隱喻。輔仁國文學報,49,165-200。
  2. 李秋嫺(2020)。英雄面具下的陰影-從榮格(Carl Gustav Jung)解讀《水滸傳》武松形象的轉變。高雄師大國文學報,32,115-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