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古文書所見清代沙轆社土地流失原因析探
|
并列篇名
|
On the Land Right Loss of Papora Salach in Ching Taiwan
|
作者
|
王政文(Cheng-Wen Wang)
|
关键词
|
沙轆社 ; 拍瀑拉族 ; 古文書 ; 土地流失 ; Salach ; Papora ; ancient documents ; land right loss
|
期刊名称
|
興大人文學報
|
卷期/出版年月
|
53期(2014 / 09 / 01)
|
页次
|
121
-
144
|
内容语文
|
繁體中文
|
中文摘要
|
沙轆社在清代方志中的史料寥寥無幾,很難據以了解數百年來的沙鹿歷史變遷。然而近二十年來,有關沙轆社的古文書陸續出土與刊佈,使得研究沙鹿地區可以運用的古文書總數超過百件,不論質或量,都遠遠超越過去任何形式的史料。本文透過目前已刊佈的古文書,來探究沙轆社的歷史,並由古文書中來瞭解沙鹿地區的開墾,漢人如何取得土地?以及社番在何種情況下喪失土地所有權?其次,本文亦將檢視已往關於沙轆社社址的相關研究及說法,並比較目前學界有關番地流失管道的研究成果,說明拍瀑拉族沙轆社番土地流失的情況。
|
英文摘要
|
According to the case study of Salach,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land rights of the Pingpu people in Salach. To understand why Salach gradually vanished in history and society’s stage of Taiwan,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land right loss of Salach based on the social system. This article applies ancient documents and archaic archives, and aims to elucidate the unequal economic status between the Han and the Pingpu, and how such economic inequality affected the landlord-tenant relationship. Besides reinterpreting the Han-aborigine land tenure data collected by scholars, the author will also draw on new materials to classify and elucidate problematics of various aborigine land rights.
|
主题分类
|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圖書資訊學
人文學 >
歷史學
|
参考文献
|
-
王興安(2001)。評柯志明著《番頭家:清代台灣族群政治與熟番地權》。台大歷史學報,27,225-234。
連結:
-
陳秋坤(1991)。平埔族岸裡社潘家經營地主的崛起(1699-1770)。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0,1-35。
連結:
-
臨時台灣土地調查局編,《臺灣土地慣行一斑》,臺北:株式會社臺灣日日新報社,1905 年)
-
中村孝志,〈蘭人時代の蕃社戶口表〉,《南方土俗》,4 卷1 號(1936 年7 月),頁42-59
-
Shepherd, John R.(1993).Statecraft and Political Economy on the Taiwan Frontier, 1600-1800.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
中村孝志、許賢瑤譯(1993)。荷蘭統治下位於台灣中西部的Quatang村落。臺灣風物,43(4),203-238。
-
王世慶(2004)。臺灣史料論文集,臺北:
-
王仲孚編纂(1994)。沙鹿鎮志。臺中:沙鹿區公所。
-
白棟梁(1997)。台灣中部平埔族遷移史。臺北:晨星出版社。
-
石文誠(2001)。清代拍瀑拉(Papora)社群社址與社域範圍之探討。台灣風物,51(3),113-140。
-
石文誠(2002)。清代拍瀑拉(Papora)地域內的平埔社群關係。台灣文獻,53(3),125-155。
-
安倍明義(1987)。台灣地名研究。臺北:武陵出版公司。
-
余文儀(1962)。續修臺灣府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
周鍾瑄(1962)。諸羅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
周璽(1962)。彰化縣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
施添福(1990)。清代臺灣竹塹地區的士牛溝和區域發展─一個歷史地理學的研究。台灣風物,40(4),1-68。
-
施添福(1990)。清代臺灣「番黎不諳耕作」的緣由—以竹塹地區為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9,67-92。
-
施添福(1989)。清代竹塹地區的「墾區莊」─萃豐莊的設立和演變。台灣風物,39(4),33-69。
-
柯志明(2001)。番頭家:清代臺灣族群政治與熟番地權。臺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
洪麗完(1985)。清代臺中移墾社會中「番社」之處境。東海大學歷史學報,7,243-274。
-
洪麗完(1992)。尋找拍瀑拉族(Papora)的後裔。臺灣史田野研究通訊,22,65-71。
-
洪麗完(1998)。沙轆社社名變遷與社域族群轉換:兼論沙鹿區名之源起。中縣文獻,6,73-99。
-
洪麗完(2002)。台灣中部平埔族群古文書研究與導讀:道卡斯族崩山八社與拍瀑拉族四社。豐原:臺中縣立文化中心。
-
洪麗完(1995)。沙轆社(Salach)史之考察—以「祭祀公業遷善南北社」為中心。平埔研究論文集,臺北:
-
洪麗完(1997)。台灣中部平埔族:沙轆社與岸裡大社之研究。臺北:稻鄉出版社。
-
洪麗完(1992)。沙轆社社史研究之一:以十四姓祭祀公業為中心。台灣史田野研究通訊,23,60-65。
-
洪麗完(1990)。清代臺中地方福客關係初探—兼以清水平原三山國王廟之興衰為例。臺灣文獻,41(1),63-93。
-
洪麗完(1990)。關於梧棲鐘藏古文書的幾點觀察。臺灣史田野研究通訊,14,29-39。
-
洪麗完(2000)。牛罵頭地域之歷史與族群(1600-1900):以牛罵社為中心。中台灣鄉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中:
-
洪麗完編(2002)。台灣社會生活文書專輯。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
計文德(1998)。臺灣中部西海岸地區平埔族群述略。臺灣源流,12,86-94。
-
計文德(1994)。清代拓墾大肚臺地以西埔園之土地取得問題初探。中縣開拓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中:
-
計文德(1997)。清代臺灣感恩社土地給墾研究—平埔族拍瀑拉族群古文書研究之一。臺灣源流,7,55-59。
-
計文德(1992)。平埔族拍瀑拉族遺跡及其聚落分佈探討─從清水感恩社與沙鹿遷善南北社的田野工作和文獻整理談起。弘光醫專學報,20,537-630。
-
張勝彥(1983)。清代臺灣漢人土地所有型態之研究。臺灣文獻,34(2),15-42。
-
清水純、李文茹譯(2010)。猫霧捒社番曲與巴布拉族─淺井惠倫臺灣影像資料探討。臺灣文獻,61(4),5-56。
-
許雪姬(1990)。龍井林家的歷史。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陳秋坤(2009)。清代台灣土著地權:官僚、漢佃與岸裡社人的土地變遷1700-1895。臺北:中央研究院院近代史研究所。
-
陳秋坤編、洪麗完編(2001)。契約文書與社會生活(1600-1900)。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
黃叔璥(1957)。台海使槎錄。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
黃富三編、曹永和編(1980)。台灣史論叢。臺北:眾文圖書公司。
-
溫振華(1983)。清代臺灣中部的開發與社會變遷。臺灣大學師範歷史學報,11,43-95。
-
臺灣銀行經濟硏究室編(1963)。清代臺灣大租調查書。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
臺灣銀行經濟硏究室編(1962)。台灣中部碑文集成。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
劉澤民編(2004)。台灣總督府檔案平埔族關係文獻選輯續編。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
劉澤民編(2000)。大肚社古文書。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
劉澤民編(2002)。平埔百社古文書。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
劉澤民編(2004)。台灣總督府檔案平埔族關係文獻選輯續編。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
簡史朗(2005)。猫霧捒社非猫霧捒族―拍布拉族與猫霧捒族之析辨(猫霧捒社與猫霧捒族的迷思―析論臺中盆地的一個平埔村社)。人文‧社會‧自然與藝術跨領域整合系列研討會
|
被引用次数
|
-
彭麗芬(2018)。荷據時期及鄭氏時期之原住民族聚落比較。台灣原住民族研究,11(2),63-148。
-
(2016)。被忽略的及被誤解的 猫霧捒社 台灣中部平埔族Papora與Babuza研究的迷思。民族學界,38,209-2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