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孫權冊封蔣子文的歷史意義-從南朝封神現象談起

并列篇名

The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of Quan Sun Apotheosizing Zi-wen Jiang: The Investment of Gods in the Southern Dynasty

作者

何維剛(Wei-Kang Ho)

关键词

中都侯 ; 封神 ; 孫權 ; 搜神記 ; 蔣子文 ; Zhong Dou Hou (中都侯) ; Apotheosis ; Quan Sun (孫權) ; Legends of the Supernatural (《搜神記》) ; Zi-wen Jiang (蔣子文)

期刊名称

興大人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54期(2015 / 03 / 01)

页次

1 - 27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南京鍾山地區的蔣子文信仰,興起於東吳而大盛於南朝,為吳地宗教獨特且璀璨之一環。然而孫權冊封蔣子文一事,未必僅是孫吳政權「宗教江東化」的讓渡,其背後深層的政治考量,尚有諸多闡述之空間。參照兩漢以來對於天子封神之概念、六朝期間的封神記錄、東吳政權的封爵制度、地方政權與民間信仰之關聯,或可推斷冊封地方鬼神,不但有助於鞏固政權、安撫民心,亦是中央與地方的角力結果。此外,若將孫權冊封蔣子文一事放回《搜神記》撰成的東晉年間,則不能排除是江東吳姓欲藉由神蹟製作,用以威嚇外來政權不要跨越江東民間信仰的底線。

英文摘要

Faith in the deity Zi-wen Jiang (蔣子文), around the area of Zhong-shan (鍾山), Nanjing (南京), originated in the Eastern Wu (吳) during the Three Kingdoms (三國) Period and was thriving in the Southern Dynasty (南朝). This was one of the unique and resplendent religious features in this region. Emperor, Quan Sun recognizing Zi-wen Jiang as a deity might not merely have beeen a concession of Sun's (孫氏) authority on religion, but may have also contained deeper political meanings that are worthy of further consideration. Official recognition of this deity could have been a step towards consolidation of authority and an appeasement to the public. This study references concepts of the emperor's official recognitions of deities since the Han (漢) Dynasty, the religious records of the Southern Dynasty, the Conferring system of the Eastern Wu regime, as well a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ocal authority and civil belief. In addition, if we suppose that the event of Quan Sun officially recognizing Zi-wen Jiang in the Legends of the Supernatural (《搜神記》), was compiled during the Eastern Jin (東晉) Dynasty, then we cannot eliminate the possibility that the Wu Clan used this text as a means to warn the Chiao Clan not to interfere in local religious matter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圖書資訊學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楊俊峰(2010)。五代南方王國的封神運動。漢學研究,28(2),327-362。
    連結:
  2. 日.宮川尚志,〈民間の巫祝道と祠廟の信仰〉,《六朝宗教史》(東京:國會刊行會,1948年),頁191-235
  3. (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4. (2000)。四庫未收書輯刊。北京:北京出版社。
  5. (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6. 宋李昉(1995)。太平御覽。北京:中華書局。
  7. 宋張敦頤(1989)。六朝事跡編類。南京:南京出版社。
  8. 宋陳公亮(1985)。嚴州圖經。北京:中華書局。
  9. 唐李延壽(1975)。南史。北京:中華書局。
  10. 唐杜佑(1984)。通典。北京:中華書局。
  11. 唐魏徵(1973)。隋書。北京:中華書局。
  12. 晉干寶、李劍國輯校(2007)。新輯搜神記。北京:中華書局。
  13. 晉陳壽(1964)。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
  14. 梁沈約(1974)。宋書。北京:中華書局。
  15. 梁蕭子顯(1972)。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
  16.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1998)。文選。臺北:藝文印書館。
  17. 清王先謙(1987)。詩三家義集疏。北京:中華書局。
  18. 清皮錫瑞(1989)。今文尚書考證。北京:中華書局。
  19. 清洪亮吉(1987)。春秋左傳詁。北京:中華書局。
  20. 清孫希旦(1989)。禮記集解。北京:中華書局。
  21. 清蘇輿(1992)。春秋繁露義證。北京:中華書局。
  22. 漢司馬遷(2000)。史記。北京:中華書局。
  23. 小南一郎(1997)。干寶「搜神記」の編纂(上)。東方學報,69,1-71。
  24. 小南一郎(1998)。干寶「搜神記」の編纂(下)。東方學報,70,95-202。
  25. 王永平(2005)。孫吳政治與文化史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6. 王建秋(1994)。蘇峻何以有祠-晉史札記。淮陰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1),40-41。
  27. 田餘慶(2004)。秦漢魏晉史探微。北京:中華書局。
  28. 任繼昉(2006)。釋名匯校。濟南:齊魯書社。
  29. 朱天順(1986)。中國古代宗教初探。臺北:谷風出版社。
  30. 朱俊豪(2011)。五至六世紀吳興郡殺官習俗與文化精英的歷史書寫。社會/文化史集刊,臺北:
  31. 朱俊豪(2011)。六朝蔣子文崇拜在明清的轉變。社會/文化史集刊,臺北:
  32. 李文才(2006)。魏晉南北朝隋唐政治與文化論稿。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33. 李劍國(2001)。干寶考。文學遺產,2001(2),14-29。
  34. 邢義田(1987)。秦漢史論稿。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35. 林富士(1999)。漢代的巫者。臺北:稻鄉出版社。
  36. 林富士(1999)。中國六朝時期的蔣子文信仰。遺蹟崇拜與聖者崇拜,臺北:
  37. 金民壽(1989)。東晉政權の成立過程。東洋史研究,48(2),68-105。
  38. 姚瀟鶇(2009)。蔣子文信仰與六朝政治。學術研究,2009(11),111-116。
  39. 胡阿祥(1999)。蔣山、蔣州、蔣王廟與蔣子文崇拜。南京師範專科學校學報,15(2),10-15。
  40. 梁滿倉(2000)。論蔣神在六朝地位的鞏固與提高。漢唐間政治與文化探索,貴陽:
  41. 梁滿倉(2000)。淺析淝水之戰東晉勝利的宗教因素。漢唐間政治與文化探索,貴陽:
  42. 陳明光(2003)。孫吳封爵制度商探。漢唐財政史論,長沙:
  43. 陳聖宇(2006)。六朝民間巫覡鬼神崇拜與地名—以蔣子文和蘇峻為例。中國地名,2006(12),157-159。
  44. 陳聖宇(2007)。六朝蔣子文信仰探微。宗教學研究,2007(1),165-169。
  45. 程章燦(2002)。青骨成神:六朝時代的一場造神運動。古典文學知識,2002(6),79-90。
  46. 逯欽立(2008)。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北京:中華書局。
  47. 楊俊峰(2009)。博士論文(博士論文)。臺北,臺灣大學歷史學系。
  48. 楊勇(2007)。陶淵明集校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9. 雷聞(2009)。郊廟之外:隋唐國家祭祀與宗教。北京:三聯書店。
  50. 劉苑如(1998)。鑑照幽冥:六朝志怪的揭露模式與其文類關係。第三屆魏晉南北朝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51. 劉雅萍(2011)。中國古代民間神靈的興衰更替-以南京蔣子文祠為例。世界宗教研究,2011(4),69-74。
  52. 劉聰(2003)。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北京,北京大學歷史系。
  53. 蔡宗憲(2011)。北朝的祠祀信仰。新北市:花木蘭文化出版社。
被引用次数
  1. 陳世昀(2019)。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異」的敘述。長庚人文社會學報,12(2),235-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