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笑亦有道-談晚明詼諧寓言的雅謔理論

并列篇名

Ways to Make People Laugh: An Analysis of the Writing Theory of "Bantering with a Good Intention" about Humorous Fables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作者

陳秋良(Chiu-liang Chen)

关键词

詼諧寓言 ; 晚明寓言 ; 雅謔理論 ; Humorous Fable, Fables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the Writing Theory of "Bantering with a Good Intention"

期刊名称

興大人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54期(2015 / 03 / 01)

页次

135 - 165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晚明詼諧寓言風格直露玩世,風趣快爽,尤擅以簡單而誇張的情節反映世態,展現睿智,讓中國寓言創作能以一種新的面貌出現繁盛局面。其實笑話起源甚早,古來兼有趣味性質的寓言也很多,何以時至晚明才另以「詼諧寓言」定位,必有其被推為典型的原因。有鋻於過去研究對於詼諧寓言的發展背景、語言特徵、藝術成就與社會意義等問題已多作討論,唯獨有關晚明士人的雅謔理論尚未有具體說明。因此,本文將試圖另由社會觀察以及文本探討的角度,著重發掘晚明文人對於「趣」的探索與心態,釐清晚明寓言散文從雅至諧的發展過程,並根據晚明詼諧寓言作家的寫作心得與看法,具體提出在寓莊語於諧謔的普遍共識下,晚明詼諧寓言的雅謔理論,亦即四項創作與審美標準:簡而當、平而易、諧而謔、曉而喻。

英文摘要

The very style of humorous fables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takes a cynical attitude towards life. Those fable writers were good at reflecting the ways of the world with simple and exaggerated plots. Their works have put a new face on Chinese fables. Previous studies on humorous fables focused mainly on historical background, linguistic features, artistic achievement, and social significance; yet, they did not discuss the intellectuals' writing theory of "bantering with a good intention." Therefore,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writing theory of "bantering with a good intention" in terms of social observation and text analysis. This article also explores the intellectuals' mindset of "fun" and clarifies the late-Ming fables' style evolution from seriousness to facetiousness. Finally, this article concludes by expounding the late-Ming fable writers' writing theory of "bantering with a good intention" and specifying its connotation- that is, the aesthetic standards of creation- which include "short," "plain," "witty" and "allegorical."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圖書資訊學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林淑貞(2006)。作者、歷史與「寓莊於諧」─明清「笑話寓言」創作意圖析探。興大中文學報,18,73-122。
    連結:
  2. 明江盈科、黃仁生輯校(1997)。江盈科集。長沙:岳麓書社。
  3. 明沈德符(1959)。萬曆野獲編。北京:中華書局。
  4. 明施耐庵、明羅貫中、凌廣校點、恆鶴校點、刁寧校點(1990)。容與堂本水滸傳。臺北:莊嚴出版社。
  5. 明莊元臣(1985)。叔苴子內編。臺北:新文豐。
  6. 明陸雲龍(1997)。皇明十六家小品。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7. 明馮夢龍編、欒保群點校(2007)。古今譚概。北京:中華書局。
  8. 明馮夢龍纂輯、白嶺校譯、箏鳴校譯(1998)。墨憨齋三笑。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9. 梁劉勰(1985)。文心雕龍。臺北:新文豐出版社。
  10. 方巧玲(2009)。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11. 方志遠(2005)。明代城市與市民文學。北京:中華書局。
  12. 王成(1998)。趣:晚明新派文士一種重要的審美追求。淮北煤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1),111-114。
  13. 王敬敏(2011)。明清笑話結集的悲情特徵。北方論叢,2011(3),28-32。
  14. 王嘉良(2007)。晚明小品與語絲文體:古今散文文體的傳承與流變。浙江學刊,2007(1),57-62。
  15. 王學太(1996)。古代的笑話與中國人的幽默。淄博師專學報,1996(4),21-26。
  16. 四庫禁毀書叢刊編纂委員會編(1997)。四庫禁毀書叢刊。北京:北京出版社。
  17. 四庫禁毀書叢刊編纂委員會編(1997)。四庫禁毀書叢刊。北京:北京出版社。
  18. 四庫禁毀書叢刊編纂委員會編(1997)。四庫禁毀書叢刊。北京:北京出版社。
  19. 四庫禁毀書叢刊編纂委員會編(1997)。四庫禁毀書叢刊。北京:北京出版社。
  20. 周明初(1997)。晚明士人心態及文學個案。北京:東方出版社。
  21. 林衍(2013)。淺議馮夢龍編輯的《廣笑府》兼及中國古代笑話的編輯。史料,2013(7),118-120。
  22. 林淑貞(2006)。寓莊於諧:明清笑話型寓言論詮。臺北:里仁書局。
  23. 夏咸淳(1994)。晚明士風與文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4. 梁娟(2011)。文人心態的退縮與晚明小品的消亡。文藝評論,2011(4),85-89。
  25. 莫里哀(1994)。莫里哀喜劇六種。臺北:桂冠股份有限公司。
  26. 陳昭珍(2008)。明代書坊之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
  27. 陳書良、鄭憲春(2001)。中國小品文史。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28. 陳蒲清(1992)。寓言文學理論‧歷史與應用。臺北:駱駝出版社。
  29. 華正編輯部編(1974)。明清笑話四種。臺北:華正書局。
  30. 新興書局編(1977)。筆記小說大觀。臺北:新興書局。
  31. 楊仲堅、范麗琴、劉海榮(2010)。明代詼諧小說傳播研究。德州學院學報,2010(5),12-15。
  32. 楊家駱編(1962)。增補筆記小說名著。臺北:世界書局。
  33. 楊晉綺(2006)。博士論文(博士論文)。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34. 賴旬美(1998)。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
  35. 羅宗強(2006)。明代後期士人心態研究。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
  36. 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2002)。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7. 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2002)。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8. 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2002)。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9. 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2002)。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0. 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2002)。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1. 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2002)。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2. 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2002)。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3. 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2002)。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4. 顧青、劉東(1999)。冷眼笑看人間世─古代寓言笑話。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