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湛甘泉與王陽明工夫進路之比較

并列篇名

On Zhan Ganguan's and Wang Yangming's Idea of Moral Practice

作者

黃泊凱(Po-Kai Huang)

关键词

學 ; 覺 ; 勿忘勿助 ; 工夫 ; 天理 ; 良知 ; Learning ; Introspection ; Moral Practice ; Moral Principle ; Pure Mind

期刊名称

興大人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54期(2015 / 03 / 01)

页次

79 - 102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論文主要以王陽明與湛若水對於彼此「工夫」與「本體」之討論為主,由於湛若水強調「學覺並重」之思想,其特色在於支持「學宗自然」與「參證古訓」,所以陽明認為其思想有流於「外」之風險,因為對於經論的認知與學習,與道德心之自覺未必相關,不如直接就進行對於那本身「不學不慮」的良知本體自覺即可,此點為王陽明思路,即從本心自覺之路線,進行對於湛若水工夫論之批評,也就是認為「學問之功」在陽明心學中並非是成聖的必要條件,此點與湛若水強調「學問之功」的態度不同,但是以湛若水之看法而言,陽明之教法雖然高明簡易,但是由於過份自信本心,而缺乏對於客觀標準之檢視,故常有「理欲不分」的風險,故湛若水認為陽明之教法過份偏於「內」,故陽明之教法亦可能產生諸多之流弊,而亦從此點去批評陽明之教法,此為湛若水與王陽明思路中的內外之爭之起點,而成為本文所討論的主題。

英文摘要

This article aims to compare Zhan Ganguan(湛甘泉) and Wang Yangming(王陽明) in terms of their ideas of "moral practice" and "ontological entity." By denying Zhan Ganguan's belief that learning Confucian classics is as important as self-introspection, which is said to be an external practice that implies an ignorance of an innate moral sense, Wang Yangming suggests an approach that immediately investigates the pure mind as an ontological entity. According to Wang Yangming's critique of Zhan Ganguan, it is clear that for the former, learning Confucian classics is not a necessary condition to becoming a sage, the latter holds a reverse viewpoint. Zhan Ganguan replies that although Wang Yangming's teaching has a simple structure that is not difficult to learn, it will result in confusion between moral principles and sensory desires, as a consequence of believing the original mind excessively. In short, it can be said that Zhan Ganguan disagrees with Wang Yangming's teaching as an internal approach, and that it is one of the origins they argue about with each other.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圖書資訊學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黃泊凱(2010)。對湛甘泉工夫論之檢視。華岡哲學學報,3
    連結:
  2. (1999)。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3. 明王陽明(2006)。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 明湛若水、鍾彩鈞彙編(2004)。泉翁大全集。臺北:
  5. 明羅念庵(2007)。羅洪先集。南京:鳳凰出版社。
  6. 唐佛陀多羅譯(2004)。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臺南:和裕出版社。
  7. 清黃宗羲(2008)。明儒學案。北京:中華書局。
  8. 清黃宗羲(2009)。宋元學案。北京:中華書局。
  9. 江心力(2011)。一本就通:中國哲學史。臺北:聯經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0. 李宇婷(2003)。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
  11. 李錦全(1992)。湛甘泉哲學思想粽橫談。中國哲學學術電子期刊,5
  12. 南懷瑾(2014)。易經雜說。臺北:老古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3. 容肇祖(1993)。中國歷代思想史。臺北市:文津出版社。
  14. 秦家懿(1997)。王陽明。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15. 張佑珍(200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南,成功大學中文研究所。
  16. 張曉劍(2008)。博士論文(博士論文)。浙江,浙江大學哲學研究所。
  17. 許惠敏(2009)。博士論文(博士論文)。中壢,中央大學中文研究所。
  18. 陳來(2004)。宋明理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19. 傅佩榮(2006)。傅佩榮解讀論語。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 喬清舉(1993)。湛若水哲學思想研究。臺北市:文津出版社。
  21. 黃敏浩(1988)。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
  22. 聖嚴法師(2006)。華嚴心詮─原仁論考釋。臺北: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3. 遊騰達(2012)。博士論文(博士論文)。臺北,台灣師範大學中文研究所。
  24. 劉德明(2008)。湛甘泉對於程灝、胡安國春秋學的批評與觀點。當代儒學研究,6
  25. 蔡仁厚(2007)。王楊明哲學。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26. 蘇子媖(2011)。湛甘泉天理之心與楊慈湖精神之心的差異。當代儒學,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