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糜文開、裴溥言《詩經欣賞與研究》之研究方法與價值

并列篇名

The Academic Methods and Values of Mi Wen-kai and Pei Pu-yan's Appreciation and Study of the Book of Songs

作者

張政偉(Cheng-wei Chang)

关键词

糜文開 ; 裴溥言 ; 《詩經欣賞與研究》 ; 《詩經》學史 ; 民國經學 ; Mi Wen-kai ; Pei Pu-yan ; Appreciation and Study of the Book of Songs ; The Book of Songs ; literary history ; Confucian classics and the Republican China

期刊名称

興大人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59期(2017 / 09 / 01)

页次

165 - 189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1960年糜文開(1908-1983)、裴溥言(1921-2017)因教學需要,撰寫《詩經》賞析、翻譯,後持續寫作,發表至雜誌、月刊、廣受歡迎。1964年起至1983年,陸續出版四冊《詩經欣賞與研究》,1987年改版刊行「改編版」。《詩經欣賞與研究》字數近百萬,解析詳盡,文筆優美,啟發多端。《詩經欣賞與研究》以充分的證據,精密的論理,深入闡發文本意義,以多元角度詮釋詩歌,增進讀者閱讀興趣,拓展知識廣度,是以出版以來,備受歡迎。該書繼承民國初年為傳統學術重新評價、詮釋的思潮,回歸《詩經》文本的詩歌性質,進行欣賞分析。至此,詩歌原初的藝術情趣得以自由地抒發,外延知識的探索不再受限於預設的「真理」。糜文開、裴溥言廣博地運用、綜合前人研究成果,使用清代發展成熟的經學研究方法,為《詩經》進行欣賞、解釋、研究的工作。必須特別指出的是:他們繼承新文化運動以來擺脫傳統經學解釋的革新精神,但是在研究方法上,仍延續清代經學發展出的漢、宋學方法,並採用許多清代學者的說法。簡言之:《詩經欣賞與研究》會貫清代至民初對《詩經》學研究在觀點與方法上的優點,這是其在《詩經》學研究史上的意義與價值。

英文摘要

Due to their teaching requirements, Mi Wen-kai and Pei Pu-yan began to write about the appreciation of The Book of Songs in 1960. Their works were warmly welcomed and from 1964 to 1983 they published the four volume Appreciation and Study of the Book of Songs. Today this work is important not only as a textbook but also due to its scholarly significance and methodology. Accepting the spirit of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s view of the Confucian classics, they explained The Book of Songs without traditional interpretative restrictions, using a flexible approach to explain the content and meaning of the work. However, in terms of their research methodology, Mi and Pei are still reliant on Qing Dynasty Confucian classical studies, citing numerous Qing scholars' opinions. Briefly put, Appreciation and Study of the Book of Songs, is significant and valuable because it synthesizes studies of The Book of Songs from the Qing until the early Republican period.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圖書資訊學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顧頡剛,〈毛詩序之背景與旨趣〉,《國立中山大學語言歷史研究所周刊》第10集,第120期(1930年2月16日)。
  2. 宋王楙(1966)。野客叢書。臺北:藝文印書館。
  3. 清方玉潤、李先耕點校(2007)。詩經原始。北京:中華書局。
  4. 清王引之(1973)。經義述聞等三種。臺北:鼎文書局。
  5. 清姚際恆(1993)。詩經通論。臺北:廣文書局。
  6. 清陳奐(1995)。詩毛氏傳疏。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7. 朱自清編(2000)。聞一多全集。臺北:里仁書局。
  8. 朱東潤(2007)。詩三百篇探故。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9. 呂珍玉(2007)。詩經訓詁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
  10. 李光筠(1989)。菡萏池旁設絳帳,葩經堂上沐春風:將「詩經」通俗化的裴普賢教授。國文天地,52
  11. 車行健(2011)。現代學術視域中的民國經學。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
  12. 林宜鈴(2008)。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中,東海大學中文所。
  13. 林慶彰(2005)。中國經學。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14. 洪湛侯(2002)。詩經學史。北京:中華書局。
  15. 夏傳才(2005)。二十世紀詩經學。北京:學苑出版社。
  16. 高本漢、董同龢譯(2012)。高本漢詩經注釋。上海:中西書局。
  17. 張政偉(2005)。清代漢宋學與今文經學的發展新論。花蓮:東華大學。
  18. 黃忠慎(2011)。清代詩經學論稿。臺北:文津出版社。
  19. 黃忠慎(2012)。清代獨立治詩三大家研究:姚際恆、方玉潤、崔述。臺北:五南圖書公司。
  20. 裴溥言(1972)。詩經字詞用法舉例。東方雜誌,6(5)
  21. 裴溥言(1964)。詩經兮字研究。大陸雜誌,28(3)
  22. 裴溥言(1977)。詩經研讀指導。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23. 裴溥言(1974)。詩經的研讀與欣賞。孔孟月刊,40(4)
  24. 裴溥言(1981)。詩經的文學價值。東方雜誌,15(5)
  25. 趙沛霖(2006)。現代學術文化思潮與詩經研究:二十世紀詩經研究史。北京:學苑出版社。
  26. 糜文開(1973)。詩經字詞用法二則。大陸雜誌,47(1)
  27. 糜文開、裴普賢(1987)。詩經欣賞與研究「改編版」。臺北:三民書局。
  28. 糜文開、裴普賢(1987)。詩經欣賞與研究「改編版」。臺北:三民書局。
  29. 糜文開、裴普賢(1987)。詩經欣賞與研究「改編版」。臺北:三民書局。
  30. 糜文開、裴普賢(1987)。詩經欣賞與研究「改編版」。臺北:三民書局。
  31. 顏崑陽(2017)。詩比興系論。臺北:聯經出版社。
被引用次数
  1. 張政偉(2020)。裴溥言《歐陽修詩本義研究》之開創價值。東華漢學,31,79-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