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書法批評的詩性語言與譬喻

并列篇名

Poetic Speech and Metaphor of Calligraphy Criticism

作者

謝政達(Cheng-ta Hsieh)

关键词

書法批評 ; 詩性語言 ; 以己度物 ; 譬喻 ; Calligraphy Criticism ; Poetic Speech ; Anthropomorphism ; Metaphor

期刊名称

興大人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60期(2018 / 03 / 01)

页次

157 - 190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書法藝術從中國漢字長期書寫過程的發展史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中國傳統書法批評理論史上,一種以「形象喻示」詩性言說的批評,成為古代書法批評家最早運用詩性譬喻的方法。為探討此「以己度物」的詩性譬喻,本文先論述維柯的「詩性智慧」與書法批評的詩性語言,再進一步剖析歷代書法批評中詩性語言的類型與譬喻,最後從詩性譬喻的角度分析書法批評文本作為結論。實際上,「似人現象」和「似物現象」也是一種人的生命化和人格化,因為物體已經被人格化與物件化,寄寓著人的生命情懷和人格精神。透過這種詩性語言的譬喻,除了啟發書法鑒賞者根據生活經驗和審美感受與想像力外,也能透過詩性語言與詩性譬喻,讓自己成為具有創造力的主體,促進人和自然之間重新展開交往,進一步讓原始譬喻轉化為迷人的詩性語言。

英文摘要

Calligraphy art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haracters in history. My article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etic speech and metaphor in calligraphy criticism. Image metaphor is a poetic speech which is earliest used in Chinese calligraphy criticism theory. In order to find out how image metaphor works in anthropomorphism, this article first focuse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ico's poetic wisdom and the poetic speech of calligraphic criticism. Then, it analyzes the poetic speech genres and metaphors used in calligraphy criticism. Finally, an examp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etic speech of the above analysis is used as a conclusion. Both the "anthropomorphism phenomenon" and "objectification phenomenon" are humanization and personalization because the physical matters have been personalized and objectified. The metaphor of the poetic speech cannot only inspire calligraphy connoisseurs' aesthetic feelings and imaginations, but also gives them the creativity to re-engage with nature. Therefore, the original metaphor can develop into graceful poetic speech.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圖書資訊學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1988)。歷代書法論文選。臺北:華正出版社。
  2. (2016)。歷代書法論文選續編。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
  3. (1988)。歷代書法論文選。臺北:華正出版社。
  4. 王太雄(2011)。中國書法傳統批評的詩性智慧。岳安杯第一屆國際書法論壇
  5. 甘中流(2016)。中國書法批評史。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
  6. 安海姆、李長俊譯(1985)。藝術與視覺心理學。臺北:雄獅圖書。
  7. 艾布拉姆斯、酈稚牛譯、張照進譯、童慶生譯(1989)。鏡與燈—浪漫主義文論及批評傳統。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8. 吳靖國(2004)。詩性智慧與非理性哲學:對維柯〈新科學〉的教育學探究。臺北:五南出版社。
  9. 李建中(2002)。原始思維與中國古代文論。文藝研究,2002(4),50-56。
  10. 邱振中,〈書法藝術的哲學基礎〉,中國社會科學網,2014 年,(http://www.cssn.cn/zt/zt_xkzt/zt_ysxzt/sfzpqzz/sfwxllyj/201405/t20140508_1152631.shtml),2016 年5 月13 日檢索。
  11. 姜恩斯特•卡西爾、于曉譯(1988)。語言與神話。北京:三聯書店。
  12. 孫翀、何繼承(2011)。解析斯賓格勒的詩性智慧。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31(4),84-85。
  13. 桑大鵬(2000)。論玄奧智慧與詩性感知。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53(2),256-260。
  14. 特倫斯•霍克斯、高丙中譯(1992)。論隱喻。北京:昆侖出版社。
  15. 馬大康(2005)。詩性語言的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6. 郭守運(2007)。中國詩性智慧的早期生成。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3(5),45-49。
  17. 陳望道(1989)。修辭學發凡。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18. 喬治•萊科夫、梁玉玲譯(1994)。女人、火與危險事物:範疇所揭示之心智的奧。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19. 喬治•雷可夫、詹森、周世箴譯(2006)。我們賴以生存的譬喻。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20. 黃慶萱(2002)。修辭學。臺北:三民書局。
  21. 壽田編(1997)。中國書法批評史。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22. 榮格、馮川編譯、蘇克編譯(1990)。心理學與文學。臺北:久大出版社。
  23. 維柯、朱光潛譯(2006)。新科學。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24. 赫爾德、姚小平譯(1998)。論語言的起源。北京:商務印書館。
  25. 劉綱紀、范明華(2001)。易學與美學。臺北:大展出版社。
  26. 劉濤(2012)。書法談叢。北京:中華書局。
  27. 薩丕爾、陸卓元譯(1985)。語言論。北京:商務印書館。
  28. 魏聰祺(2011)。辭格分類及其辨析研究。臺中:台中教育大學。
  29. 龔鵬程(2000)。文化符號學。臺北:學生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