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書寫差異與婦德規訓-以南光宗慈懿李后事蹟為探究對象

并列篇名

Different Writing Methods and Women's Ethics: a Study of Ci-Yi Empress Li of the South Song Dynasty

作者

施譯涵(Yi-han Shih)

关键词

慈懿李后 ; 宋光宗 ; 后妃之德 ; 宋史 ; 紹熙內禪 ; Ci-Yi Empress Li ; Song Guang Zong ; ethics of empress ; Shao Xi abdication

期刊名称

興大人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60期(2018 / 03 / 01)

页次

191 - 215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首先透由〈立李皇后制〉一文,予以探討宋廷對於皇后所應具備之美德的期待,發現李后非以德行致后位,實憑藉政治聯姻與政治神話所賜。其次,透過文本、書寫者及其時代間之比較,發現今日所見李后於紹熙政治事件之影響,雖於宋代的《四朝聞見錄》已有論述,但其「善妒殺人」、「不順父母」等行徑,實奠基於宋元之際周密的《齊東野語》,復經元末成書之《宋史.李皇后傳》沿用其說,成為李后形象與記載之定型。而明代《西湖二集.李鳳娘酷妒遭天譴》所添加之「冤魂索命」情節,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及對婦人失德亂家的不認同。本文不單顯示了宋元之際士大夫用以規範理想社會秩序之論說,可透由李后這個反面教材得到力證;另從李后事蹟歷經宋、元、明三代之篩選、增刪,最終成形之過程,更可證明女性禮教規範有逐漸轉強之趨勢。

英文摘要

Through the study of "Li Li Huanghou Zhi" (〈立李皇后制〉)the author found the high expectation of Song officials and scholars towards the Empress moral standards. However, Li Feng-Niang(李鳳娘)was honoured as a queen was because of a political marriage and political myth, but not her ethics. In addition, Sichao Wenjian Lu (《四朝聞見錄》)initially recorded the political impact of Li Feng-Niang. However, the records of murder, because of her jealousy and disobeying her parents, were first seen in Qidong Yeyu (《齊東野語》). Until Song Shi 《宋 史》copied the record of Qidong Yeyu, the image of Li Feng-Niang was fixed. In the Ming dynasty, Xihu Erji(《西湖二集》)added circumstances about the reveng of resentful spirits to the story of Li Feng Niang. This circumstance reflected the women's view in the Ming dynasty. This article not only shows that ethical ideas of scholars of the period between the Song and Yuan dynasties, who tried to maintain social order, but is also proof that the regulation of female ethics become tougher from the Song dynasty to the Ming dynasty.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圖書資訊學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王德毅(2011)。趙汝愚與南宋中期政爭。輔仁歷史學報,26,97。
    連結:
  2. 葉芳如(2002)。明人筆記所見之萬貴妃軼聞。史耘,8,69。
    連結:
  3. 劉靜貞(1993)。女無外事?—墓誌碑銘中所見之北宋士大夫社會秩序理念。婦女與兩性學刊,4,31-32。
    連結:
  4. (1984)。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5. (1985)。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6. (1993)。中國野史集成。成都:巴蜀書社。
  7. (1985)。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8. 元馬端臨(1986)。文獻通考。北京:中華書局。
  9. 元脫脫(1977)。宋史。北京:中華書局。
  10. 宋司馬光、鄧廣銘點校、張希清點校(1989)。涑水記聞。北京:中華書局。
  11. 宋李心傳、徐規點校(2006)。建炎以來朝野雜記。北京:中華書局。
  12. 宋周密、吳企明點校(1988)。癸辛雜識。北京:中華書局。
  13. 宋徐自明、王瑞來校補(1986)。宰輔編年錄校補。北京:中華書局。
  14. 宋曾布(1981)。曾公遺錄。臺北:文海。
  15. 宋葉紹翁(1989)。四朝聞見錄。北京:中華書局。
  16. 宋劉時舉(1985)。續宋編年資治通鑒。北京:中華書局。
  17. 宋樓鑰(1985)。攻媿集。北京:中華書局。
  18. 宋蔡絛、馮惠民點校、沈錫麟點校(1983)。鐵圍山叢談。北京:中華書局。
  19. 宋黎靖德、王星賢點校(1986)。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
  20. 明田汝成(1980)。西湖游覽志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1. 明周楫(1998)。西湖二集。臺北:三民書局。
  22. 唐孔穎達(2001)。毛詩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
  23. 唐房玄齡(1981)。晉書。臺北:鼎文書局。
  24. 清永瑢(1987)。四庫全書總目。北京:中華書局。
  25. 清徐松(1957)。宋會要輯稿。北京:中華書局。
  26. 清畢沅(1979)。續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
  27. Lowenthal, David(1985).The Past is a Foreign Country.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8. 方豪(1979)。宋史。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29. 王德毅(1992)。宋高宗評─兼論殺岳飛。臺大歷史學報,17,177。
  30. 史冷歌(2012)。博士論文(博士論文)。保定,河北大學。
  31. 何忠禮(2007)。宋代政治史。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32. 余英時(2003)。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臺北:允晨文化公司。
  33. 李亦園(2010)。信仰與文化。臺北:華藝數位公司。
  34. 杜芳琴(1995)。中國歷代女主與女主政治略論。中國婦女史論集,臺北:
  35. 杜維運(2004)。中國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
  36. 汪聖鐸點校(2016)。宋史全文。北京:中華書局。
  37. 夏令偉(2010)。論史浩的兩次拜相及其原因:史氏相權與趙氏宮廷的關係研究之一。浙江海洋學院學報(人文科學版),1,44。
  38. 陳峰(2004)。北宋皇室與「將門」通婚現象探析。文史哲,3,103-107。
  39. 楊宇勛(2006)。從政治、異能與世人態度談宋代精神異常者。成大宗教與文化學報,7,19-48。
  40. 葛兆光(2009)。置思想於政治史背景之中:再讀余英時先生的《朱熹的歷史世界》。文化與歷史的追索:余英時教授八秩壽慶論文集,臺北:
  41. 虞雲國(1997)。宋光宗.宋寧宗。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42.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2010)。漢語大字典。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
  43. 維雷娜•卡斯特、陳瑛譯(2004)。羨慕與嫉妒。北京:三聯書店。
  44. 劉洪濤(1989)。從趙宋宗室的家族病釋「燭影斧聲」之謎。南開學報,6,56-64。
  45. 劉祥光(2013)。宋代日常生活的卜算與鬼怪。臺北:政大出版社。
  46. 劉詠聰(1998)。德・才・色・權:論中國古代女性。臺北:麥田出版公司。
  47. 鄧智睿(2010)。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台灣師範大學歷史所。
  48. 瞿林東(2002)。中國史學史綱。臺北:五南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