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朱熹對孔子「思無邪」說之詮釋

并列篇名

Zhu Xi's Interpretation on Confucius' Saying "Si Wu-Xie"

作者

蔡智力(Zhi-li Cai)

关键词

朱熹 ; 《論語》 ; 「思無邪」 ; 《詩經》 ; 孔子 ; Zhu Xi ; Analects of Confucius ; "Si Wu-xie" ; Book of songs ; Confucius

期刊名称

興大人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60期(2018 / 03 / 01)

页次

65 - 91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朱熹對孔子「思無邪」說的詮釋,在詩經學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學術意義。本文欲以「瞭解之同情」的態度,試圖重新審視朱氏對於「思無邪」之詮釋。文章第一部分畧述「思無邪」詮釋史的幾種詮釋模式,俾便凸顯朱氏在其中的位置及合理性。第二、三部分梳理朱熹對「思無邪」之詮釋。其中第二部分重於探討朱熹與程頤之對話,考察朱氏是如何超越程氏「誠也」說而進至於「正」說;第三部分則論述朱熹與呂祖謙關於「思無邪」的實際行為主體的爭辯,朱熹在此提出「作詩者以有邪之思作之,讀詩者以無邪之思讀之」之說。第四部分則通過直接對比《詩經.駉篇》與孔子之「思無邪」,論證朱熹訓釋之合理性。

英文摘要

Zhu Xi's(朱熹)interpretation of Confucius' saying "si wu-xie"(思無邪), possesses very important academic significance on the studies of the Book of Songs. Therefore, this essay attempts to re-explore Zhu's explanation as rationally as possible. The first section of the essay, before analyzing Zhu's interpretation directly in the second and the third sections, outlines several explanations of the saying in order to manifest Zhu's contribution and reasonability. The second part focuses on the cross-era dialogue on the topic between Zhu Xi and his predecessor Cheng Yi(程頤)which indicates how Zhu transcends Cheng's annotation as "cheng-ye"(誠也), and finally explains it with "zheng"(正). By contrast, the third section places emphasis on the direct controversy about the subject of the saying between Zhu Xi and his close friend Lu Zu-qian(呂祖謙), in which Zhu announces that the subjects of the saying "si wu-xie" were readers of the poems. Last but not least, the fourth part demonstrates the reasonability of Zhu's annotation by using a direct comparison between Confucius' saying and its derivation in the chapter called "Jiong"(駉篇)in the Book of Song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圖書資訊學
人文學 > 歷史學
参考文献
  1. 彭維杰(2005)。朱熹「淫詩說」理學釋義。彰化師大國文學誌,11,1-21。
    連結:
  2. 黃忠慎(2014)。朱熹「淫詩說」衡論。靜宜中文學報,6,1-28。
    連結:
  3. 董學美(2015)。朱熹對「《詩》教」的理學論證。鵝湖月刊,41(6),37-46。
    連結:
  4. 蔡智力(2016)。《四庫總目》對朱熹詩經學公案之定判。書目季刊,50(3),33-46。
    連結:
  5. (2002)。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6. (1986)。景印文淵閣欽定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7. (2002)。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8. (2002)。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9. (1986)。景印文淵閣欽定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0. (1986)。景印文淵閣欽定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1. (1986)。景印文淵閣欽定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2. (2010)。春在堂全書。南京:鳳凰出版社。
  13. (2002)。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4. 元馬端臨(1986)。文獻通考。北京:中華書局。
  15. 宋朱熹(1983)。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
  16. 宋朱熹(2002)。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7. 宋程顥、宋程賾(1981)。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
  18. 宋蘇洵、宋蘇軾、宋蘇轍(2001)。三蘇全書。北京:語文出版社。
  19. 宋蘇軾(1986)。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
  20. 宋蘇轍(1990)。蘇轍集。北京:中華書局。
  21. 周左丘明傳、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1981)。春秋左傳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
  22. 清姚際恒、顧頡剛標點(1958)。詩經通論。北京:中華書局。
  23. 清紀昀(1983)。欽定四庫全書總目。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4. 清‧陳奐,《詩毛氏傳疏》(上海:商務印書館,1934 年)。
  25. 清章學誠、葉瑛校注(1985)。文史通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
  26. 清戴震(1994)。戴震全書。合肥:黃山書社。
  27. 漢毛亨傳、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1981)。毛詩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
  28. 漢司馬遷(1959)。史記。北京:中華書局。
  29. 漢何休解詁、唐徐彥疏(1981)。春秋公羊傳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30. 漢班固、唐顏師古注(1964)。漢書。北京:中華書局。
  31.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1981)。禮記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
  32. 魏王弼注、唐孔穎達疏(1981)。周易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
  33. 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1981)。論語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34. 魏‧何晏集解,南朝梁‧皇侃義疏,《論語集解義疏》(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 年)。
  35. 于省吾(1982)。澤螺居詩經新證。北京:中華書局。
  36. 李家樹(1990)。詩經的歷史公案。臺北:大安出版社。
  37. 李添富(2011)。「詩教」理論的現代意義與實踐。南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0(11),1-7。
  38. 孫以昭(1998)。孔子「思無邪」新探。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4),58-61。
  39. 張祝平(1996)。朱熹「淫詩說」與明清「誨淫」文學之辯。第二屆詩經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
  40. 章太炎、龐俊疏證、郭誠永疏證(2008)。國故論衡疏證。北京:中華書局。
  41. 彭維杰(2009)。朱子詩教思想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
  42. 程剛(2012)。無所思與無邪思:蘇軾與朱熹關於「思無邪」的對立闡釋。安徽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40(5),637-643。
  43. 程樹德、程俊英點校、蔣見元點校(1990)。論語集釋。北京:中華書局。
  44. 楊伯峻譯注(1982)。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
  45. 鄒其昌(2004)。朱熹詩經詮釋學美學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46. 鈴木虎雄、許總譯(1989)。中國詩論史。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
  47. 趙付美(2013)。孔子「思無邪」之「思」解詁。遼東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5(2),99-102。
  48. 蔣伯潛,《四書讀本》(上海:啟明書局,1941 年)。
  49. 蔡方鹿(2004)。朱熹經學與中國經學。北京:人民出版社。
  50. 檀作文(2003)。朱熹詩經學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
  51. 顏崑陽(2011)。「文學自覺說」與「文學獨立說」之批判芻論。慶祝黃錦鋐教授九秩嵩壽論文集,臺北:
  52. 羅蘭‧巴特、懷宇譯(2005)。羅蘭‧巴特隨筆選。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