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同異」格之辨析

并列篇名

An Analysis of Figure of Speech: "Tong-yi"

DOI

10.7037/JNTTC.200506.0115

作者

魏聰祺(Tsung-Chi Wei)

关键词

音同字異 ; 同異 ; 序換 ; 字同字數異 ; 換義 ; Homophone ; Tong-yi ; Words reordered ; Same words that tell different meanings

期刊名称

臺中師院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19卷1期(2005 / 06 / 01)

页次

115 - 143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筆者曾寫過〈「同異」格之分類〉一文,以廣義的角度為「同異」下定義:「在某一語境中,將同中有異、異中有同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詞語並提,形成對照的修辭方法,是為『同異』。」並依同異點為根據,可以分為「音同字異」、「字有同異」、「字同序異」、「字同字數異」、「字同義異」等五類。 本文則繼續對「同異」格之辨析加以探討。由於上述五種類型,雖然各有不同的同異點,但是它們卻有共通之處,那就是對照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詞語,其意義必定不同;而且它們所強調的都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詞語「前後映照」。於是以此作為辨析的關鍵,得到以下幾點結論: 一、音同字異:它不同於諧音雙關、諧音別解、諧音仿詞、諧音飛白。 二、字有同異:它不同於仿詞、類字。 三、字同序異:它不同於回文、交蹉語次。 四、字同字數異:它不同於同義詞語、字同義異。 五、字同義異:它不同於轉類、拈連、詞義雙關、詞義飛白和語義別解。

英文摘要

This paper is a followed-up study that was published before. In the previous study, this paper concludes five categories of Tong-yi figure of speeches. This paper provides details about the differences of five categories from other figure of speeche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綜合
社會科學 > 教育學
参考文献
  1. 魏聰祺(2003)。雙關分類及其辨析。台中師院學報,17(2),201-225。
    連結:
  2. 魏聰祺(2003)。雙關分類及其辨析。台中師院學報,17(2),201-225。
    連結:
  3. 魏聰祺(2003)。雙關分類及其辨析。台中師院學報,17(2),201-225。
    連結:
  4. 王玉仁(2001)。說“回環”。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6,26-27。
  5. 王珂(2002)。論回文詩的文體源流和文體價值。重慶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23-29。
  6. 史塵封(1995)。漢語古今修辭格通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7. 成偉鈞、唐仲揚、向宏業主編(1996)。修辭通鑑。台北:建宏出版社。
  8. 沈謙(1996)。修辭學。台北:空中大學。
  9. 辛菊(1998)。試論回文的邏輯結構。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5(4),76-79。
  10. 周雙娥(2002)。英漢“換義”修辭格淺說。齊齊哈爾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58-69。
  11. 孟昭泉(2003)。漢文化的語音精靈-諧音。台州學院學報,25(1),21-25。
  12. 武傳濤(1998)。關於“同異”辭格的幾點討論。泰安師專學報,11(3),41-44。
  13. 唐松波、黃建霖主編(1996)。漢語修辭格大辭典。台北:建宏出版社。
  14. 徐鳳敏、趙豔馳(2003)。漢語諧音現象及其民族性。齊齊哈爾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101-103。
  15. 高小立、李索(2002)。回環的構建及現代運用特徵。河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5(5),85-87。
  16. 張百領(2000)。序換-一種奇特的修辭。濟寧師專學報,21(4),30-31。
  17. 張秋娥(1996)。回環格的定義與分類。殷都學刊,3,83-87。
  18. 張曉(1998)。回文、回環與序換。內蒙古民族師院學報(哲社版),4,62-66。
  19. 張曉、徐廣州(2001)。回環中的特殊組合。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2(5),68-70。
  20. 張曉、徐廣州(1997)。略論回環。畢節師專學報,3,25-30。
  21. 曹衛東(1994)。諧音轉義-從一句話的辭格歸屬問題談起。華中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4,97-101。
  22. 盛書剛(1995)。回環格式論。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73-81。
  23. 許皓光(1996)。回環應別於回文。遼寧大學學報,3,97-100。
  24. 郭仁昭(2001)。諧音修辭格之我見。漢字文化,4,50-52。
  25. 黃慶萱(2002)。修辭學。台北:三民書局。
  26. 愚庸笨(1999)。中國文字的創意與趣味。台北:稻田出版有限公司。
  27. 楊春霖、劉帆主編(1996)。漢語修辭藝術大辭典。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
  28. 葛本儀(2002)。現代漢語詞匯學。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
  29. 劉超班(1998)。“回文”三論。江漢大學學報,15(1),72-77。
  30. 蕪崧(2003)。漢語學習第3期
  31. 駱小所(2002)。現代修辭學。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32. 龍文余(1988)。頂真、回環、回文。中學語文教學,10,44-45。
  33. 魏聰祺(2004)。修辭論叢第六輯。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34. 竇常山(1997)。“以圓為美”與回文詩、回環修辭。臨沂師專學報,19(2),14-15。
被引用次数
  1. 魏聰祺(2019)。語義類型辭格辨析。臺中教育大學學報:人文藝術類,33(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