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摘要
|
Based on ideas stemming from Confucian relationalism, this study developed a scale examining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in Chinese society. The scale contains 14 items. CFA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of the questionnaires from 1,039 samples of 6th graders indicates: The correlated 2-factor-model is the best model representing the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in Chinese society. The contents of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are composed of ”closeness” and ”respect”. ”Closeness” is a universal factor, whereas ”respect” is specific to the Chinese culture. This empirical study verified the theories about Confucian relationalism and the deep structure of the Chinese culture. According to the scores, the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of different teacher-student pairs can be paralleled with the relationships regarding family, gratitude, friendship, or business. This study provided a scale with sufficient evidence of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for future research in education.
|
参考文献
|
-
Baker, J. A.(1999).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in urban at-risk classrooms: Differential behavior, relationship quality, and student satisfaction with school.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100(1),57-70.
-
Crosnoe, R.,Johnson, M. K.,Glen, H.(2004).Intergeneration bonding in school: The behavior and contextual correlation of student-teacher relationships.Sociology of Education,77(1),60-81.
-
Davis, H. A.(2003).Conceptualizing the role and influence of student teacher relationships on children`s social and cognitive development.Educational Psychologist,38(4),207-234.
-
Gibson, V. C. A.(2001).New York,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
-
Gibson, V. C. A.(2001).New York,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
-
Hughes, J. N.,Cavell, T. A.,Jackson, T.(1999).Influence of the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on childhood conduct problems: A prospective study.Journal of Clinical Child Psychology,28(2),173-184.
-
Hwang, K. K.(2001).The deep structure of Confucianism: A social psychological approach.Asian Philosophy,11(3),179-204.
-
Klem, A. M.,Connell, J. P.(2004).Relationship matters: Linking teacher support to student engagement and achievement.The Journal of School Health,74(7),262-273.
-
Kline, P.(1994).An easy guide to factor analysis.New York:Routledge.
-
Loehlin, J. C.(1998).Latent variable models: An introduction to factor, path, and structural analysis.Hillsdale, NJ:Lawrence Erlbaum.
-
Pianta, R. C.,Stuhlman, M. W.(2004).Teacher-child relationships and children's success in the first years of school.School Psychology Review,33(3),444-458.
-
Pianta, R. C.,Stuhlman, M. W.(2004).Teacher-child relationships and children`s success in the first years of school.School Psychology Review,33(3),444-458.
-
Willis, S. V.(2003).Missouri,University of Missouri.
-
Willis, S. V.(2003).Missouri,University of Missouri.
-
王佳煌譯、潘中道譯、郭俊賢譯、黃瑋瑩譯、Neuman, W. L.(2002)。當代社會研究法:質化與量化途徑。台北:學富。
-
王佳煌、潘中道、郭俊賢、黃瑋瑩譯、Neuman, W. L.(2002)。當代社會研究法:質化與量化途徑。台北:學富。
-
王春展(1997)。博士論文(博士論文)。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
-
朱敬先(1987)。教學心理學。台北:五南。
-
余德慧(1997)。本土心理學的現在處境。本土心理學研究,8,241-284。
-
吳清山(2002)。知識經濟社會的校園倫理。學生輔導通訊,82,18-29。
-
吳毓瑩主編、王文中主編、呂金燮主編、張郁雯主編、張淑慧主編(1999)。教育測驗與評量:教室學習觀點。台北:五南。
-
吳毓瑩、王文中、呂金燮、張郁雯、張淑慧主編(1999)。教育測驗與評量:教室學習觀點。台北:五南。
-
吳鼎福、諸文蔚(1990)。教育生態學。江蘇:江蘇教育。
-
李聰明(1989)。教育生態學導論:教育問題的生態學思考。台北:學生。
-
周煥臣(1985)。中西師生關係之比較研究。嘉義師專學報,17,17-39。
-
林志成(2004)。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桃園,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
-
林清湫(1998)。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嘉義,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
林麗琴(1994)。碩士論文(碩士論文)。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
-
林耀盛(1997)。社會心理學本土化:反殖民主義與後現代論述之間。本土心理學研究,8,285-307。
-
邱皓政(2003)。結構方程模式:LISREL的理論技術與應用。台北:雙葉。
-
邱皓政(2002)。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台北:五南。
-
邱皓政(2003)。結構方程模式:LISREL 的理論技術與應用。台北:雙葉。
-
金耀基、楊國樞主編(1980)。華人的心理。台北:桂冠。
-
金耀基、楊國樞主編(1980)。華人的心理。台北:桂冠。
-
徐振邦譯、梁文蓁譯、吳曉青譯、陳儒晰譯、Cohen, L.、Manion, L.、Morrison, K.(2004)。教育研究法。台北:韋伯。
-
徐振邦、梁文蓁、吳曉青、陳儒晰譯、Cohen, L.、Manion, L.、Morrison, K.(2004)。教育研究法。台北:韋伯。
-
翁克成(2004)。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輔仁大學心理學研究所。
-
張世忠(1990)。建構教學:理論與應用。台北:五南。
-
張曉玲(2004)。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嘉義,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
-
梁漱溟(1988)。中國文化要義。台北:五南。
-
許文耀、呂嘉寧(1999)。國中生的犯罪高危險群初探:由「學習者」角色扮演的角度切入。中華心理衛生學刊,2,87-107。
-
許永芳(200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南,國立台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輔導教學。
-
郭生玉(1981)。心理與教育研究法。台北:精華。
-
陳秀才(198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
-
陳宗發(1997)。重整校園倫理,強化心靈改革,促進師生良好關係問題研究。訓育研究,36(3),50-64。
-
陳榮捷(1984)。王陽明與禪。台北:學生。
-
連結記憶,共創光榮
-
勞思光(1998)。中國文化要義新編。香港:中文大學。
-
彭淑玲(1996)。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新竹,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
黃光國(1995)。知識與行動。台北:心理。
-
黃光國(1999)。也談人情與關係的構念化。本土心理學研究,12,215-248。
-
黃芳銘(2004)。社會科學統計方法學:結構方程模式。台北:五南。
-
黃保勝(1996)。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中,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
黃美雯(2003)。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研究所。
-
黃恒(1970)。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
-
黃德祥、李介至(2002)。重建新世代的師生倫理。學生輔導,82,30-39。
-
楊中芳(1996)。如何研究中國人。台北:桂冠。
-
楊中芳主編(2001)。華人的人際關係、情感與信任-一個人際交往的觀點。台北:遠流。
-
楊宜音、楊中芳主編(2001)。中國人的人際關係、情感與信任-一個人際交往的觀點。台北:遠流。
-
楊宜音、楊中芳主編(2001)。中國人的人際關係、情感與信任-一個人際交往的觀點。台北:遠流。
-
楊國樞(1997)。心理學研究的本土契合性及其相關問題。本土心理學研究,8,75-120。
-
楊國樞主編(2002)。華人心理的本土化研究。台北:桂冠。
-
楊國樞主編(2002)。華人心理的本土化研究。台北:桂冠。
-
楊國樞主編、余安邦主編(1993)。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爲:理念及方法篇。台北:桂冠。
-
楊國樞、余安邦主編(1993)。中國人的心理與行爲:理念及方法篇。台北:桂冠。
-
溫明晶(2003)。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心理研究所。
-
詹素珠(199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系。
-
廖啟雄(2004)。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
-
廖啓雄(2004)。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
-
劉厚琴(1994)。論儒學與兩漢師生關係。山東大學學報,1,41-47。
-
劉炳輝(2001)。談溝通行動促進師生關係。師友,405,52-55。
-
劉清芬(2000)。碩士論文(碩士論文)。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
-
劉惠琴(2001)。中小學教師在師生衝突情境中的角色建構與行動。應用心理研究,12,175-217。
-
劉雅鈞(2004)。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東,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
-
鄭伯壎(1999)。華人人際關係的困境與出路。本土心理學研究,12,203-214。
-
錢穆(1950)。中國文化史導論。台北:正中。
-
戴美雲(2004)。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嘉義,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
-
謝汶伶(2003)。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屏東,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
鐘敏菁(1989)。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