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國小融合教育班教師工作壓力與其因應策略之研究

并列篇名

A Study of the Job Stress and Coping Strategies of the Inclusive Education Class Teachers in Elementary Schools

DOI

10.30072/JDR.200512.0001

作者

黃瑋苓(Wei-Ling Huang)

关键词

因應策略 ; 國小融合教育班教師 ; 教師工作壓力 ; Coping strategies ; Inclusive education class teachers ; Job stress of teachers

期刊名称

身心障礙研究季刊

卷期/出版年月

3卷4期(2005 / 12 / 01)

页次

201 - 215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論文旨在了解台南縣國小融合教育班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的現況,本研究採用調查研究法,以自擬之結構性問卷「國小融合教育班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為調查之工具,研究對象選自42所國民小學之190位融合教育班教師為對象。本研究結果顯示:國小融合教育班教師在整體壓力的感受屬於中等程度;國小融合教育班教師的工作壓力感受大小,依序是學生問題、專業知能、工作負荷、角色壓力和社會支持;以及國小融合教育班教師採取的因應策略之頻率,最高的是理性思考,其次是問題解決與尋求支持,最低的是情緒調適。希望藉此研究結果能提供教育行政機關與學校制定融合教育政策的參考,以減低融合教育班教師的工作壓力。

英文摘要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were to exam the job stress and coping strategies of the inclusive education class teachers in elementary schools in Tainan County. This study employed a survey study which the research tool was designed by the author, ”The Job Stress and Coping Strategies of Inclusive Education Class Teachers in Elementary School”. A structured questionnaire purposely given to 210 inclusive education class teachers in elementary schools in Tainan County and the response rate was 90.4% (N=190).The major findings of this study showed: the level of the job stress perceived by the inclusive education class teachers in elementary schools indicated middle level. Secondly, the major sources of the stress were the problems caused by students, and then th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heavy workload, the stress of the role to be a teacher, and social support. Thirdly, with regard to the encountering job stress, the most popular method used by the inclusive education class teachers was to cultivate some hobbies, the least popular one is to learn how to manage their emotions. Finally, based on the above findings, this study will provide some concrete suggestions for the educational authorities and the school administrations to decrease the job stress of the inclusive education class teachers in elementary schools.

主题分类 醫藥衛生 > 內科
社會科學 > 心理學
社會科學 > 教育學
参考文献
  1. Chan D.W.(2002).Stress, self-efficacy, soical support, and psychological distress among prospective Chinese Teachers in Hong Kong.Educational Psychology,22,557-569.
  2. Forlin C.(2001).Inclusion: identifying potential stressors for regular class.Educational Research,43,235-245.
  3. Kyriacou C.,Sutcliffe J.(1979).A note on teacher stress and locus of control.Journal of Occupational Psychology,52,227-228.
  4. Lazarus, R. S.,Folkman, S.(1984).Stress, appraisal, and coping.New York:Springer.
  5. 王文科(1993)。中、美中小學教師對障礙學生接受回歸主流教育的態度之比較。特殊教育學報,8,325-344。
  6. 王淑霞(2001)。彰化市,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特殊教育行政碩士班。
  7. 曲俊芳(1998)。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
  8. 吳俊容(200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中市,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9. 吳淑美(1998)。融合班之班級經營。國教世紀,180,13-16。
  10. 李榮妹(2004)。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彰化市,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11. 李榮珠(2004)。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東市,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
  12. 林鈺涵(2004)。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花蓮市,花蓮師範特殊教育學系教學碩士班。
  13. 邱上真(2002)。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未出版
  14. 總統華總(一)義字第09300117551號令修正公佈
  15. 總統華總(一)義字第09300117621號令增訂公佈
  16. 教育部(1995)。中華民國身心障礙教育報告書-充分就學、適性發展。台北市:教育部。
  17. 郭秀鳳(1996)。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
  18. 鈕文英、邱上真、任懷鳴(2000)。國小階段實施融合教育可行模式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19. 黃瑛綺(200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東市,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
  20. 楊瑞文(200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彰化市,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
  21. 詹美春(200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中市,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22. 鄭佩玲(2003)。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彰化市,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
  23. 黎慧欣(1996)。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彰化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
  24. 謝政隆(1998)。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中市,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25. 簡淑蓮(2004)。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東市,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
  26. 蘇燕華(200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
  27. 鐘梅菁(2002)。博士論文(博士論文)。彰化市,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28. 饒敏(1996)。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
被引用次数
  1. 陳瑋婷(2010)。中小學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相關性之後設分析:多向度的觀點。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發展期刊,3(1),1-20。
  2. 蘇郁雯、陳永欽、林哲瑩(2015)。國小普通班教師對成骨不全學生的態度之研究。身心障礙研究,13(1),35-51。
  3. 孫良誠(2014)。教保服務人員工作壓力與教學表現因素結構及其影響研究。健康科技期刊,2(1),38-59。
  4. 楊瓊瑤,林志鈞(2019)。國小教師之職場靈性、組織承諾、情緒耗竭對因應策略之影響。嶺東學報,44,39-69。
  5. (2006)。直觀教學法在教師壓力調適訓練之運用。國小特殊教育,42,29-39。
  6. (2015)。國小普通班自閉症學生行為問題解決之探究。東臺灣特殊教育學報,17,105-128。
  7. (2017)。國中融合班教師工作壓力與其因應策略之研究。東臺灣特殊教育學報,19,5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