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德系日規、台美混搭」之法律「空間」-以民事紛爭解決中的法律與文化為例-

并列篇名

German Father, Japanese Mother: The Mix-Match Taiwanese Cultural Legal Practice

作者

郭書琴(Kuo, Shu-chin Grace)

关键词

法律空間 ; 法律文件 ; 混搭 ; 法律與文化 ; 法律實證研究 ; Space of Law ; Legal Document ; Mix-match ; Law and Culture ; Empirical Legal Studies

期刊名称

輔仁法學

卷期/出版年月

57期(2019 / 06 / 01)

页次

211 - 242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主要將討論以民事紛爭解決為例的當代台灣的司法實踐(legal practice)中,所具有的法律與文化現象(cultural legal practice)。本文所使用的「法律與文化」現象的分析,援引美國「法律與社會」(law and society)的脈絡,該學派始自對法律霸權之批判(Mertz 2007;Sarat 2007;王曉丹2010)。本文對法律與文化的研究立場與方法為:以「法律技術」為主要理論,由內而外(inside out)地闡述與分析法律霸權性格的「必要性」與「侷限性」。易言之,作者認為,法律規範自身所具有的強制力不僅是法規範的必然,也是維持「結構」所必須。以工具與技術為譬喻,法律專業術語和法律技術,對整體法秩序而言,為其「結構樑柱」;為了補充部門法條時而不足社會發展之個案所需,部門法專家所發展的各種法律解釋,為法秩序結構所必要的「榫接點」。這些榫接點,可能是具有法律效果的法律解釋、也可能是具有輿論效果的法律詮釋。本文以源自法律人類學(Riles 2006;2011)而發展逐漸成熟的「法律技術」理論,討論民事紛爭解決程序中,法律與文化現象的「混搭」(mix-match),特別是以部門法之立法論與修法論、個案判決中之認事用法的分析等,試圖講出不同的法律「故事」,以豐富法律技術的多樣可能性、減少匠氣、避免僵化固著,為本文關注的研究貢獻。同時,在方法論的部分,本文希望釐清:法律與文化研究,常被誤認為實證研究的方法之一,並同時被用來與量化研究作為對比,並被批評為過於微觀、或數據不夠嚴謹等。在各類型的司法改革相關論述中,常見結語為「需要更多的實證研究」,似乎實證研究為法律改革的重要解方。當然,作者樂於見到主題更多元廣泛的量化與質化取向的法律實證研究出現、為當代台灣法學注入更多不同的知識典範。然而,作者將指出,本文對部門法律的立法論、解釋論與個案檢討,提出法律與文化的分析與詮釋,是為一種洞見(insight)層次的貢獻,而非被狹窄簡化為量化與質化之法律實證研究、或檢討彼此對「法律」的實益性、或正確性何在之無意義討論的無限迴圈。

英文摘要

This paper provides the analysis of the contemporary cultural legal phenomena particularly focusing on judicial practice of law. The theoretical analytical framework comes from the Law and Society originated from the United States (Mertz 2007; Sarat 2007). Furthermore, the author employs the theory of Legal Technicality to analyze the limitation yet necessity of the systematic heretical disputing process in civil courts. For demonstrating how the legal technique, legal document, legal language influence the mutual understanding and misunderstanding among inside legal experts and outside lay persons, the author employs three different subjects of cases to present stories from the legal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 The author indicates that there is a distinguished Mix-Match cultural legal phenomena in the process of civil dispute settlement under the courts' supervision. It is not the issue to decide which way would be the right or wrong way to make the legal interpretation from Japanese or German legal system, or even from the Chinese Confucian legal culture. Even it would not be right or wrong to have the legal interpretation from the grass root of local society. It is all about the Mix-Match cultural legal phenomena. Since then, basing on this epistemological understanding, the author hopes to enrich the methods, theories, and interpretation which contributing to black letter law of civil dispute settlement nowadays in Taiwan.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法律學
参考文献
  1. 〈『爆卦』:五十天誤一生的支付命令〉,載於:https://www.ptt.cc/bbs/Gossiping/M.1431612192.A.B47.html (最後瀏覽日期 2018.0415 )
  2. 立法院第8屆第7會期司法及法制委員會第19次全體委員會議網站,載於:http://www.ly.gov. tw/innerIdex.acti on (最後瀏覽日期2018.06.03)
  3. 蘋果日報新聞,〈不理支付命令、土雞城財產被侵吞〉,載於:https://tw.appledaily.com/forum/daily/20150515/36551328 (最後瀏覽日期 2018.04.15)
  4. Cowan, David(ed.),Wincott, Daniel(ed.)(2015).EXPLORING THE 'LEGAL' IN SOCIO-LEGAL STUDIES.
  5. Sarat, Austin(ed.)(2003).THE PLACE OF LAW.
  6. Singer, Jana B.(ed.)(2008).RESOLVING FAMILY CONFLICTS.
  7. 王泰升(2001).台灣法律史概論.台北:元照.
  8. 王曉丹(2014)。法律繼受與法律多重製圖:人口販運法制的案例。中研院法學期刊,15
  9. 王澤鑑(2011).法律思維與民法實例:請求權基礎理論體系.台北:自版.
  10. 王鵬翔,張永健(2015)。經驗面向的規範意義:論實證研究在法學中的角色。中研院法學期刊,17
  11. 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支付命令修法、法院不再當詐騙幫〉,載於:https://www.jrf.org.tw/newjrf/index_new2014.asp?id=4333 (最後瀏覽日期 2018.04.15)
  12. 吳俊穎,楊增暐,賴惠蓁,陳榮基(2012)。醫療糾紛民事訴訟的損害賠償:法界學說、實務見解及實證研究。法學新論,36
  13. 吳從周,〈貽笑國際的支付命令修法〉,台北:蘋果日報,2015年 5 月 26 日,載於: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50526/617034/ (最後瀏覽日期 2015.06.01 )。
  14. 李詩應,陳永綺(2013).當醫療遇上衝突糾紛,訴訟是最好的解決方法?:一對醫師夫婦赴日學習促進醫療和諧之路.台北:原水文化.
  15. 村上春樹,賴明珠(譯)(2012).村上春樹雜文集.台北:時報文化.
  16. 村上春樹,賴明珠(譯)(2013).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台北:時報文化.
  17. 沈冠伶,〈違背訴訟權保障之支付命令制度〉,台北:自由時報,2014 年 1 月 21 日,載於:http://talk.ltn.com.tw/article/paper/748616 (最後瀏覽日期2015.06.01 )
  18. 林易志,〈修法,讓支付命令更完善!〉,台北:蘋果日報,2015年 05 月 27 日,載於:http://www. 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50527/617680/ (最後瀏覽日期 2015.06.01 )
  19. 林常青,陳恭平,黃國昌,賴宏彬(2016)。臺灣人民常見的法律紛爭類型:城鄉差異、人口及社經特性。臺灣社會學刊,58
  20. 林常青,陳恭平,黃國昌,賴宏彬(2015)。臺灣人民常見的法律紛爭類型:城鄉差異、人口及社經特性。臺灣社會學刊,58
  21. 邱琦(2013)。醫療訴訟類型化研究:以孕婦闌尾炎為例。月旦裁判時報,22
  22. 姜世明(2014).民事訴訟法上冊.台北:新學林.
  23. 高金枝(2005)。雖不再是夫妻,但仍應為盡責的父母:從參訪澳洲家事調解制度談起。司法周刊,1248
  24. 梁宏哲(2006)。如何提升法院調解的功能:板橋地院加強調解試辦經驗談。司法周刊,1314
  25. 郭書琴(2016)。從家事紛爭當事人之「準諮商」需求談家事法院功能。世新法學,9(2)
  26. 郭書琴(2013)。從「法律知識的技術性」談法律科際整合研究方法與實例。成大法學,25
  27. 郭書琴(2015)。非訟程序之形式與實質:以支付命令之事前保障與事後救濟為例。台灣法學雜誌,275
  28. 郭書琴(2016).法律人類學、法律知識與法律技術.台北:元照.
  29. 陳毓秀,〈支付命令修法將釀訴訟洪災〉,台北:蘋果日報,2015年 05 月 28 日,載於: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50528/36575401/ (最後初覽日期 2015.06.01)
  30. 彭南元(2013)。家事事件治療性審理方式初探:以離婚並涉及監護子女事件為例。律師雜誌,287
  31. 彭南元(2008)。法院家事調解模式之發展:以整合資源為例。月旦法學雜誌,159
  32. 曾盈瑜,〈詐騙集團新工具:法院支付命令〉,台北:中央通訊社,2014 年18月 18 日,載於:http://www. cna.com. tw/news/firstnews/201401170023-1.aspx (最後瀏覽日期 2015.06.01 )
  33. 黃國昌(2007)。律師代理對民事訴訟結果之影響:理論分析與實證研究間之激盪。中研院法學期刊,1
  34. 黃國昌(2005).程序法學的實證研究.台北:元照.
  35. 黃國昌,〈不正義的支付命令效力〉,台北:蘋果日報,2014年01 月 20 日,載於: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iticle/new/20140120329823/ (最後瀏覽日期 2015.06.01 )
  36. 鄧學仁(2012)。從德日法制論我國家事事件法之程序監理人。法學叢刊,57(2)
  37. 蕭逸民,〈土雞城老闆的司法改革〉,載於:https://www.jrf.org.tw/articles/1361 (最後瀏覽日期 2018.04.15 )。
  38. 謝靜慧(2005)。探尋家事調解新方向:以臺灣士林地方法院家事法庭處理家事調解經驗出發。全國律師,9(8)
被引用次数
  1. (2020)。多數人訴訟、事實審律師強制代理、與法院職權進行主義-以法院「治理」與律師團「管理」為中心-民事訴訟法研究會第一百四十四次研討紀錄。法學叢刊,65(2),117-174。
  2. (2022)。邊緣異常或無所不在?法律移植作為法社會研究概念工具。政大法學評論,特刊,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