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臺灣產業結構變動之動態一般均衡預測

并列篇名

Forecasting Changes in Taiwan's Industrial Structure Using a Dynamic CGE Approach

DOI

10.29629/TEFP.200603.0001

作者

徐世勳(Shih-Hsun Hsu);林國榮(Kuo-Jung Lin);蘇漢邦(Han-Pang Su);林桓聖(Hwan-Shan Lin);李篤華(Duu-Hwa Lee)

关键词

產業結構 ; 可計算一般均衡分析 ; 歷史模擬 ; 基線預測 ; Industrial structure ; 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 CGE ; Historical simulation ; Baseline forecasting

期刊名称

臺灣經濟預測與政策

卷期/出版年月

36卷2期(2006 / 03 / 01)

页次

1 - 46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利用多部門動態可計算一般均衡(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 CGF)模型與資料庫,透過投資動態機制與價格的內生化,並考量資源(包括人力、土地)的限制及生產要素(包括原始投入與中間投入)間的替代可能性,先完成歷史模擬更新投入產出資料;其次,建構預測模擬封閉準則,並納入模型外在變數的專家預測值(例如部門出口成長率、總要素生產力等),以逐年遞歸動態(annual recursive dynamic)求解的方式,進行臺灣27個部門之產業結構預測。預測結果顯示:農業結構比賡續呈現下降趨勢,其附加價值佔總附加價值比將由2003年2.08%降低至2011年1.40%;工業結構比亦呈現下滑趨勢,其附加價值佔總附加價值比將由2003年32.25%降低至2011年31.45%,在製造業的發展上,傳統產業與基礎工業之成長將呈現趨緩現象,科技密集及附加價值較高的產業,尤其是電力與電子器械業的成長最為迅速;而隨著臺灣邁入後工業化時期,使得人們對服務業的需求更為增加且多樣化,整體服務業結構比將呈現穩定上升趨勢,由2003年65.67%增加至2011年67.15%。

英文摘要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baseline forecasting of changes in Taiwan's industrial structure from 2003 to 2011 using a dynamic 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 (CGE) model. With a dynamic mechanism of investment, price endogenization and input substitution, historical simulation was used to update the input-output dataset. Forecasting results show that the value-added share of the agriculture sector will decrease from 2.08% in 2003 to 1.40% in 2011, and the share of the industry sector will also decrease from 32.25% in 2003 to 31.45% in 2011. Growth of the traditional industry sector and basic industry sector will slow down too, but the high-tech industry sector and higher value-added sectors such as electricity, electronics and mechanical sectors will grow rapidly. The service sector will increase from 65.67% in 2003 to 67.15% in 2011 and will provide the major GDP growth in Taiwan's economy.

主题分类 社會科學 > 經濟學
参考文献
  1. 李秉正(2002)。增加政府支出的經濟影響: 投入產出模型與可計算一般均衡模型的比較。農業與經濟,28,71-95。
    連結:
  2. 林幸君(2004)。全球貿易分析(GTAP)資料庫演進及應用之探討。農業與經濟,32,107-143。
    連結:
  3. Akamatsu, K.(1962).A Historical Pattern of Economic Growth in Developing Countries.The Developing Economies,1,3-25.
  4. Armington, P. S.(1970).Adjustment of Trade Balances: Some Experiments with a Model of Trade among Many Countries.IMF Staff Papers,17,488-523.
  5. Armington, P. S.(1969).The Geographic Pattern of Trade and the Effects of Price Changes.IMF Staff Papers,16(1),176-199.
  6. Bell, D.(1976).The Coming of Post-Industrial Society.New York:Basic.
  7. Dimaranan, B. V.,R. A. McDougall(2002).Global Trade, Assistance and Protection─The GTAP5 Data Base.
  8. Dixon, P. B.,B. R. Parmenter,J. Sutton,D.P. Vincent(1982).ORANI: AMultisectoralModel of the Australian Economy.Amsterdam:NorthHolland.
  9. Dixon, P. B.,D. P. Vincent,A. A. Powell(1976).IMPACT Preliminary Working Paper.
  10. Dixon, P. B.,M. T. Rimmer(2002).Dynamic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ing for Forecasting and Policy: A Practical Guide and Documentation of MONASH.Amsterdam:NorthHolland.
  11. Hanoch, G.(1971).CRESH Production Functions.Econometrica,39(5),695-712.
  12. Harrison,W. J.,K. R. Pearson(1996).Computing Solutions for Large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s Using GEMPACK.Computational Economics,9,83-127.
  13. Horridge, J. M.,B. R. Parmenter,K. R. Pearson(1998).ORANI-G: A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 of the Australian Economy.
  14. Kuznets, S.(1966).Modern Economic Growth: Rate, Structure and Spread.New Haven:Tale University Press.
  15. Li, P.-C.,S.-H. Hsu,C.-H. Huang,H.-H. Lin(2003).Global Warming and the Asian Pacific.Cheltenham, U. K.:Edward Elgar.
  16. Parmenter, B. R.(1995).Forecasting and Policy Analysis with the MONASH Model.
  17. 交通部運輸研究所(1999)。第三期台灣地區整體運輸系統規劃: 整體運輸系統供需預測與分析。台北:交通部運輸研究所。
  18. 朱雲鵬、吳進泰(2000)。知識經濟之路。台北:天下遠見出版公司。
  19. 行政院主計處(2004)。台灣地區多因素生產力趨勢分析報告。台北:行政院主計處。
  20. 行政院主計處(2004)。1990-2002年重要經社指標。台北:行政院主計處。
  21. 行政院主計處(2004)。1990-2002年人力資源調查統計。台北:行政院主計處。
  22. 行政院主計處(2004)。1952-2002年經濟動向統計報告。台北:行政院主計處。
  23. 行政院主計處(2003)。1996-2001年台灣地區國民所得。台北:行政院主計處。
  24. 行政院主計處(2003)。1996-1999年台灣地區產業關聯表及編製報告。台北:行政院主計處。
  25. 吳再益(1985)。資源限制下產業結構與資源需求之最適化研究。台北:淡江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
  26. 李高朝(1980)。中國經濟學會論文集。台北:中國經濟學會。
  27. 林芳一、劉筱慧(2002)。民國100年台灣產業發展願景。經濟研究,2,169-183。
  28. 林國榮(2000)。台灣人力需求預測動態CGE模型的建立與應用。台北:中國文化大學經濟學研究所。
  29. 林國榮、張靜貞、徐世勳(2003)。入會承諾對台灣男女勞動需求衝擊之動態一般均衡分析。人口學刊,27,1-36。
  30. 孫智陸、尤原輝(1982)。台灣經濟結構變動之實證研究及估計預測。台灣經濟金融月刊,18(5),30-68。
  31. 徐世勳、張靜貞、林桓聖(2003)。台灣與美國經濟互動關係之量化評估。台灣經濟論衡(原自由中國之工業),1(1),1-96。
  32. 徐世勳、劉瑞文、林幸君(1997)。1997年總體經濟計量模型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
  33. 陳家榮、施勵行、賴正文(1993)。負載預測方法及制度之規劃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
  34. 陳淑賢(1990)。我國與日、韓產業結構模型之模擬與預測。台中商專學報,6,177-197。
  35. 黃宗煌、李秉正、徐世勳、林師模、劉錦龍(1999)。溫室氣體減量成本效益分析—TAIGEM模型建構暨減量策略之經濟評估
  36. 劉天賜、苗坤齡(1999)。台灣地區產業結構與勞動市場變化之研究。台灣銀行季刊,50(1),137-173。
  37. 劉泰英、吳志炎(1985)。從先進國家工業發展過程及趨勢展望我國未來工業發展方向之研究。台北:臺灣經濟研究所。
  38. 羅紀瓊(1984)。台灣地區家庭部門的消費型態: 線性對數支出體系與多項對數函數之比較。經濟論文,12(2),17-44。
被引用次数
  1. 陳棟樑,陳俐文,沈維君(2021)。以TAM觀點探討消費者對使用智慧型販賣機購買小農有機產品之使用意圖。管理資訊計算,10(特刊2),22-37。
  2. 陳逸潔、張靜貞、李淑媛、陳逸潔、張靜貞、李淑媛(2006)。新回合農業談判對台灣農業部門與總體經濟影響之一般均衡分析。農業經濟叢刊,11(2),267-308。
  3. 劉子衙、黃朝熙、吳易樺(2014)。時間序列模型對我國產業成長預測之優劣比較。應用經濟論叢,96,35-68。
  4. 蘇忠楨,許聖民,張靜貞,徐世勳,邱祈榮,林幸君,李篤華,王仁(2020)。臺灣農業部門溫室氣體排放趨勢推估-動態可計算一般均衡模型之應用。臺灣經濟預測與政策,51(1),111-157。
  5. 徐世勳,朱育賢(2020)。美中經貿衝突對臺灣產業之經濟影響評估:以臺灣半導體及資通訊產業為例。應用經濟論叢,108,33-71。
  6. 楊子江、張靜貞、徐世勳、林幸君、李篤華(2007)。臺灣SARS疫情經濟影響的事後分析。臺灣經濟預測與政策,38(1),1-34。
  7. 張玉佩(2012)。台灣線上遊戲的在地情境與全球化文化流動。新聞學研究,113,77-122。
  8. (2024)。從新冠肺炎疫情之發生分析國際住宅不動產市場。住宅學報,33(1),87-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