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從犯罪學視角探討本土化校園霸凌事件之態樣及防治作為

并列篇名

Discussion on the Forms and Prevention of Localized Campus Bully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riminology

DOI

10.7041/SCJLA.201807_(28).0001

作者

施俊良(Jun-Liang, Shi);劉育偉(Yu-Wei, Liu)

关键词

青少年 ; 偏差行為 ; 校園 ; 霸凌 ; 預防 ; adolescents ; deviant behavior ; campus ; bullying ; prevention

期刊名称

實踐博雅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28期(2018 / 07 / 01)

页次

1 - 25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社會各界非常關心校園霸凌,教育部也結合各界力量,透過重振校園倫理、營造友善校園,杜絕校園霸凌等,提出12項治標及7項治本共19項具體策略及作為,積極防制校園霸凌,已有明顯成效。所採用的校園霸凌處置的重要關鍵為:一、鼓勵受凌者或旁觀者面對欺凌行為要勇敢說出來;二、學校知有校園霸凌情事,應立即啟動處理與輔導機制。學生霸凌事件被發現的原因,主要可歸納成三大類:一、學生自陳。二、家長投書學校、媒體。三、教師主動發現查察。以犯罪學角度來看,單純的學生霸凌行為,如果沒有謹慎處理,嚴重的話,可能演變為法律事件,學校必須多加以注意。所以在學生霸凌行為的防治這一部份,學校的作法相當的重要,因為預防勝於治療。

英文摘要

The community is very concerned about bullying ,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lso combine all forces , through the revitalization of the campus ethics , creating a friendly campus , put an end to bullying and other proposed 12 temporary and permanent cure 7 Total 19 specific strategies and as act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bullying , there are significant results. Key to bullying disposal used: First, bullying victim or bystanders must to speak out bravely; second, the school known to have bullying circumstances, should immediately start treatment and counseling mechanisms. The pupils bullying was found, can be categorized into three major categories: A. student self-report. B. The parents wrote to schools, media. C. The police investigation found that teachers take the initiative. In criminology perspective, simple student bullying, if not handled carefully, seriously, it may evolve into legal matters, the school must be more attention. So against this part of the school's approach is quite important student bullying, because prevention is better than treatment.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基礎與應用科學 > 基礎與應用科學綜合
社會科學 > 教育學
参考文献
  1. Arnette, J.L.,Walsleben, M.C(1998).Combating fear and rerstoring safety in schools.Washington,D.C:Office of Juvenile Justice and Delinquency Prevention.
  2. Bandura, Albert(1977).Social Learning Theory.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 Hall.
  3. Dinkes, Rachel; Cataldi, Emily Forrest; Lin-Kelly, Wendy(2007).Indicators of School Crime and Safety: 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 NCES 2008-021/NCJ 219553
  4. Dulmus, C. N.,Theriot, M. T.,Sowers, K. M.,Blackburn, J. A.(2004).Student reports of peer bullying victimization in a rural school.Stress, Trauma, and Crisis,7(1),1-16.
  5. Hirschi, Travis(1969).Causes of Delinquency.Tranaction Publishers.
  6. Li, S.,Armstrong, C. M.,Bertin, N.,Ge, H.,Milstein, S.,Boxem, M.,Goldberg, D. S.(2004).A map of the interactome network of the metazoan C. elegans.Science,303(5657),540-543.
  7. Nansel, J.R,Overpeck, M.D,Pilla, R.S,Rain, W.J,Simons-Morton, B.,Scheidt, P(2001).Bullying behaviors among US youth.Jour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285(16),2094-2100.
  8. Olweus, D.(1993).Bulling at school: What we know and what we can do.Oxford:Blackwell.
  9. Olweus, D.(1999).Nature of school bullying: A cross-national perspective.London:Routledge.
  10. Rigby, D. K.,Reichheld, F. F.,Schefter, P.(2002).Avoid the four perils of CRM.Harvard business review,80(2),101-109.
  11. Sharif, M.,Hassibi, B.(2005).On the capacity of MIMO broadcast channels with partial side information.IEEE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Theory,51(2),506-522.
  12. 朱美瑰(2008)。校園網路霸凌現象之探討。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16,45-58。
  13. 朱美瑰(2008)。網路犯罪新型態—看不見的拳頭:青少年網路霸凌現象初探。諮商與輔導,268,6-10。
  14. 何進財、鄧煌發(2001)。台灣地區國小暨國中學生輟學概況及其與社會鉅觀因素之比較分析。犯罪學期刊,7,1-36。
  15.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06)。2006 年兒童校園「性霸凌」現況調查報告。兒盟資料館調查研究報告。
  16.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10)。2010 年臺灣校園霸凌狀況調查報告。兒盟資料館調查研究報告。
  17.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11)。2011 年台灣校園網路霸凌現象調查報告。兒盟資料館調查研究報告。
  18.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11)。2011 年臺灣校園霸凌狀況調查報告。兒盟資料館調查研究報告。
  19.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09)。2009 年台灣兒童快樂生活大調查報告。兒盟資料館調查研究報告。
  20.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12)。2012 年台灣校園網路霸凌現象調查報告。兒盟資料館調查研究報告。
  21.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06)。2006 年台灣地區兒童人權調查報告。兒盟資料館調查研究報告。
  22.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08)。2008「哎喲喂呀」兒童專線來電分析報告。兒盟資料館調查研究報告。
  23.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12)。2012 年臺灣校園霸凌狀況調查報告。兒盟資料館調查研究報告。
  24.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07)。2007 年兒童校園「霸凌者」現況調查報告。兒盟資料館調查研究報告。
  25.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09)。2009 年台灣校園霸凌現象與危機因素之解析。兒盟資料館調查研究報告。
  26.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13)。2013 年臺灣校園霸凌狀況調查報告。兒盟資料館調查研究報告。
  27.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14)。2014 年臺灣校園霸凌狀況調查報告。兒盟資料館調查研究報告。
  28.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07)。2007 年台灣地區兒少打玩網路遊戲行為調查報告。兒盟資料館調查研究報告。
  29. 林滄松(2010)。霸凌行為、定義、態樣與特質。教育部防治校園霸凌專區。網址:http://140.111.1.88/download。最後瀏覽日:2016 年4 月30 日。
  30. 林寶源(201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亞洲大學社會工作所。
  31. 邱珍琬(2005)。國中欺凌行為實際初探。國民教育學報,1,97-119。
  32. 施俊良、張博文、許華孚(2015)。國小校園學童霸凌行為之研究─以某國小中、高年級學童為例。青少年犯罪防治研究期刊,7(1),141-205。
  33. 洪福源、黃德祥(2002)。國中校園欺凌行為與學校氣氛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彰化師大教育學報,2,37-84。
  34. 張佩翔(2009)。碩士論文(碩士論文)。靜宜大學社會工作與兒童少年福利學所。
  35. 莊慧貞(2001)。能讓孩子一生幸福的教育。網址:http://www.yles.ntpc.edu.tw/mediafile/518/fdownload/415/644/2014-2-17-12-6-36-644-nf1.pdf。最後瀏覽日:2016 年4 月30 日。
  36. 許華孚、劉育偉(2011)。校園安全及關係霸凌之成因與防制對策之探究。教育部防制校園霸凌個案及處理專業知能研討會,嘉義:
  37. 曾文志(2004)。小惡霸與受氣包—如何與孩子談校園霸凌。師友月刊,449,60-67。
  38. 程薇(2006)。諮商與輔導—校園暴力及霸凌事件的相關輔導策略。教育趨勢導報,20,131-140。
  39. 楊士隆(2014)。校園犯罪與安全維護。台北:五南。
  40. 劉世閔(2007)。學校網路行政(cyber-bullying)。教育研究月刊,158,144-149。
  41. 蔡德輝、楊士隆(2014)。犯罪學。台北:五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