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韓國近代化改革運動之研究-以甲申政變為例 |
DOI |
10.29850/LTJ.201106.0010 |
作者 |
吳慶第 |
关键词 | |
期刊名称 |
嶺東學報 |
卷期/出版年月 |
29期(2011 / 06 / 01) |
页次 |
199 - 212 |
内容语文 |
繁體中文 |
中文摘要 |
當西歐國家在十九世紀初,逐漸轉變爲近代化國家時候,東方的三個國家-中國、日本和韓國,卻仍然固執地堅持鎖國政策,在列強和外國的衝擊下,苟安喘息,停滯在傳統封建的農業經濟社會。然而,在十九世紀中期和末期,這三個國家先後被西方勢力強行開放門戶,開始與西洋各國交換文物,進行商業往來。被迫放棄閉關自守政策,這三個閉關自守的國家在門戶開放以前,都曾經和西洋的文明制度接觸,試圖吸收西洋文明的長處,同時也都受到了守舊派的阻礙。一八六八年日本的明治維新,一八八四年韓國的甲申政變,一八九八年中國的戊戌變法等等,都是這三個國家在近代化過程的重要轉捩點。韓國的甲申政變發生於一八八四年,是朝鮮王朝改革派人士金玉均、朴泳孝等人在朝鮮國王高宗的同意,並且在日本公使的暗地支援下,發動改革政變,然而在清朝勢力的阻礙下,三日之後,宣告失敗,金玉均等人也不得不逃亡日本。甲申政變雖然是韓國近代化過程中的一個國內事件,但也是一場中國和日本影響力的競爭,雖然日本早就擬定“征韓論”,對朝鮮半島的影響力卻尚未完全形成,結果讓袁世凱率領的清軍打敗,不但使朝鮮的改革派挫敗,也讓自己在朝鮮的影響力暫時衰退。但是,在“征韓論”的大前提下,日本終於在一八九五年的清日戰爭中,大敗清軍,取得對朝鮮半島的全面控制,進而在一九一0年,逼迫朝鮮王朝簽訂合併條約,直到一九四五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戰敗,撤出朝鮮半島,統治朝鮮半島達三十六年之久。 |
主题分类 |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歷史學 基礎與應用科學 > 資訊科學 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綜合 |
参考文献 |
|
被引用次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