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從牟宗三“良知自我坎陷”論儒學與科學

DOI

10.6797/LTARGE.200802.0049

作者

朱銘貞

关键词

牟宗三 ; 良知自我坎陷 ; 新儒家 ; 儒學

期刊名称

嶺東通識教育研究學刊

卷期/出版年月

2卷3期(2008 / 02 / 01)

页次

49 - 71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自五四運動始,儒學成爲反傳統的主要對象,而「新儒家」一脈發其孤懷閎識,不但肯定中國心性之學,與西方現代化接軌之無礙,並認爲現代化可使中國人之人格有更高的完成,中國民族之客觀的精神生命有更高的發展。他們明白的說明儒家在內在的目的上,有要求科學與民主出現的需求,闡明儒家與現代化之間的內在聯繫,對於儒家能發展出現代化給予高度的肯定。 在新儒家中,以牟宗三先生對於中國傳統儒學能開出科學與民主,用力最多。牟宗三先生在透過與西方哲學的邏輯、概念、理論的疏通後,他通過「智的直覺」建構「兩層存有論」的道德形上學系統,將中國傳統儒學與西方哲學做了有機的結合,而提出「良知自我坎陷」以開出「認知主體」(科學)的學說,究竟其說是否有其可行性,或者只是個人主觀的論斷,學者探討的文字極多,有讚賞的、認同的,亦有批判的、反對的。本文欲對牟宗三先生的「良知自我坎陷」說做一番整理,以求證其是否是可行的學說,或者只是個人主觀的論斷。就牟宗三先生之理路,科學是中國現代化必須的進程,但「良知」這一道德主體,本身並不能直接開出科學,必須經由一番的「坎陷」,才能開出認知主體,而認知主體並不是與道德主體並列的主體,而是道德主體在自求實現的過程中辯證的展現出來的。牟宗三先生的理念,對中國傳統儒學而言,既不違背「內聖」之義理架構,也符合德性之知優於聞見之知的思想,對中國儒學的現代化而言,從中可以發展出近代科學,開拓了儒學在現代文化中的努力方向,給予儒學新的生命,就中國長久的立國之道而言,確有其重大的意義。對於牟宗三先生維護中國傳統儒學的努力,其融會中西哲學以發揚中國哲學的苦心孤詣,本文給予最高的肯定。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綜合
社會科學 > 教育學
参考文献
  1. 李明輝(1994)。當代儒學之自我轉化。臺北:中研院文哲所。
    連結:
  2. 李明輝(1994)。當代儒學之自我轉化。臺北:中研院文哲所。
    連結:
  3. 李明輝(1994)。當代儒學之自我轉化。臺北:中研院文哲所。
    連結:
  4. (1991)。當代新儒學論文集‧外王篇。臺北:文津出版社。
  5. 王邦雄(1983)。中國哲學論集。臺北:學生書局。
  6. 包遵信(1989)。批判與啟蒙。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7. 成中英(1985)。中國哲學的現代化與世界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8. 牟宗三(1978)。道德的理想主義。臺灣:學生書局。
  9. 牟宗三(1975)。現象與物自身。臺灣:學生書局。
  10. 牟宗三(1991)。政道與治道。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1. 何信全(1996)。儒學與現代民主。臺北:中研院文哲所。
  12. 余英時(1996)。現代儒學論。香港:八方文化企業公司。
  13. 李明輝(1991)。儒學與現代意識。臺北:文津出版社。
  14. 李明輝主編(1994)。當代新儒家人物論。臺北:文津出版社。
  15. 杜維明(1992)。儒家傳統的現代轉化。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16. 杜維明主編(1997)。儒學發展的宏觀透視。臺北:正中書局。
  17. 唐君毅(1975)。中華人文與當今世界。臺灣:學生書局。
  18. 黃俊傑(1983)。儒學傳統與文化創新。臺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
  19. 劉述先(2004)。現代新儒學之省察論集。臺北:中研院文哲所。
  20. 劉述先(1980)。中國哲學與現代化。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21. 劉述先主編(1995)。當代儒學論集:挑應與回應。臺北:中研院文哲所。
  22. 劉述先主編(1997)。儒家思想與現代世界。臺北:中研院文哲所。
  23. 蔡仁厚(1987)。儒家思想的現代意義。臺北:文津出版社。
  24. 蔡仁厚(1994)。中國哲學的反省與新生。臺北:正中書局。
  25. 謝仲明(1986)。儒學與現代世界。臺北:臺灣學生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