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墨子學術思想形成因素之研究

DOI

10.6797/LTARGE.201002.0035

作者

吳豐年

关键词

墨子 ; 墨子學術思想 ; 墨子學說

期刊名称

嶺東通識教育研究學刊

卷期/出版年月

3卷3期(2010 / 02 / 01)

页次

35 - 53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在戰國時期,墨子學說已經跟儒家並稱顯學,盛極一時,在當時墨子學術爲什麼能夠迅速形成完整體系,並且深入民心?這是值得我們深入探討的問題。針對這個問題,以前的學者提出很多不同的見解。這些見解雖然都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故,但都不免有所偏,未能涵蓋墨子學術思想形成的全部因素。因此本人多方蒐集資料,加以歸納、分析研究,希望對這個問題能夠作更完整、更周延的探討。本論文首先提出歷來學者的見解,並且說明它與墨子學說的關係。接著提出筆者個人的見解及推論的依據,希望對墨子學術思想的研究,及各種疑難問題的解決,能夠有所幫助。 墨子是一位博學而深思者,他學術思想的形成,大體來說必是多方承受,一方面繼承古代的道術,一方面觀察當時社會的需要,斟酌攝取各家的長處,再加上墨子本人獨特的見解而形成。因此,時代環境的刺激,各家思想的激盪,以及墨子的個性與出身等,都是形成他學術思想的重要因素。對於這些因素必須深切瞭解,才能徹底明白墨子學術思想的內容。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綜合
社會科學 > 教育學
参考文献
  1. (1965)。阮刻十三經注疏。藝文印書館。
  2. 原儒墨 馮友蘭著 清華學報第十卷二期
  3. 方授楚(1973)。墨學源流。臺灣中華書局。
  4. 王冬珍(1981)。墨子新探。世界書局。
  5. 王先謙(1972)。荀子集解。世界書局。
  6. 王讚源(1996)。墨子。東大圖書公司。
  7. 史墨卿(1976)。墨學探微。臺灣學生書局。
  8. 朱熹(1968)。四書集註。世界書局。
  9. 吳怡。墨子的功利思想。憲政論壇,6(6)
  10. 李漁叔註譯(1976)。墨子今註今譯。臺灣商務印書館。
  11. 沈剛伯。儒墨之爭的平議。食貨月刊,復刊2(10)
  12. 周世輔。墨子學說與 國父思想。復興崗學報,8
  13. 周長耀(1977)。墨子思想之研究。正中書局。
  14. 周長耀編(1979)。孔墨思想之比較。正中書局。
  15. 周富美(1987)。救世的苦行者。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
  16. 周富美。墨子的實學。文史哲學報,22
  17. 林俊哲。墨子兼愛思想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集,20
  18. 胡適(1978)。中國古代哲學史。臺灣商務印書館。
  19. 孫詒讓(1976)。墨子閒詁。世界書局。
  20. 孫廣德(1971)。墨子政治思想之研究。臺灣中華書局。
  21. 張志豪(1979)。先秦墨家思想與三民主義。正中書局。
  22. 梁啓超(1956)。子墨子學說。臺灣中華書局。
  23. 梁啓超(1956)。墨子學案。臺灣中華書局。
  24. 陳拱(1978)。墨學研究。東海大學。
  25. 陳拱。墨學之淵源。東海中文學報,2
  26. 陳拱(1975)。儒墨平議。臺灣商務印書館。
  27. 陳維德(1981)。墨子教育思想研究。文史哲出版社。
  28. 焦循、焦琥(1972)。孟子正義。世界書局。
  29. 程旨雲(1971)。國學概論。國立編譯館。
  30. 劉寶楠、劉恭冕(1972)。論語正義。世界書局。
  31. 蔡明田。析論墨子的賢治思想。國立政治大學學報,38
  32. 蔡明田。析論墨子的賢治思想。國立政治大學學報,37
  33. 蔡明田。析論墨子的神道觀念。國立政治大學學報,40
  34. 鄭康民。墨家的起源。建設雜誌,10(11)
  35. 賴明德。儒墨哲學比較研究。國文學報,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