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焦慮的視角:論郁達夫〈沉淪〉中存有的意識表述

DOI

10.6797/LTARGE.201008.0147

作者

劉益州

关键词

郁達夫 ; 沉淪 ; 在世存有 ; 空間 ; 人際場域

期刊名称

嶺東通識教育研究學刊

卷期/出版年月

3卷4期(2010 / 08 / 01)

页次

147 - 172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郁達夫的〈沉淪〉同時也是他第一本小說集的書名,這篇小說是郁達夫最著名的作品,也是其最受爭議的作品。作者以病態、抑鬱、孤獨、挫折且焦慮的視角以「陌生化」異於常人的方式進行表述,來詮釋小說主角的思維與主體存有空間,使郁達夫的小說充滿對世界表述的鮮明意識,而這種鮮明意識就是病態、抑鬱的焦慮美學,是郁達夫透過小說文字對世界的詮釋和意識表述;〈沉淪〉這篇小說也是奠基於郁達夫這種孤獨、病態的意識表述,讓我們從主角存有中看見小說主角透過病態、挫折與焦慮的視角去遭遇「一切事物、他人以及自己的那一個『環境』」,本論文即據此去析論小說主角「在世存有」所遭遇的「空間」意識與人際關係的表述。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綜合
社會科學 > 教育學
参考文献
  1. koch, Philip、梁永安譯(1998)。孤獨。台北:立緒文化。
  2. 方環海、沈玲(2006)。臺灣詩學學刊
  3. 王川岳(2001)。現象學與解釋學文論。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
  4. 王孝廉(1990)。沉倫與流轉—三十歲以前郁達夫的色、慾與性。聯合文學,6(10)
  5. 皮埃爾.布迪厄、華康德、李猛譯、李康譯(1999)。實踐與反思一反思社會學導引。北京:中央編譯局出版社。
  6. 沙特、陳宣良譯(1990)。存在與虛無(上)。台北:久大。
  7. 沙特、陳宣良譯(1990)。存在與虛無(下)。台北:久大。
  8. 沈芳芳(2007)。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浙江大學。
  9. 金健人(1988)。小說美學結構。台北:木鐸。
  10. 紀俊龍(2006)。郁達夫《沉淪》的愛情意涵。弘光人文社會學報,4
  11. 郁達夫(2005)。沉淪.春風沉醉的夜晚。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12. 馬森(1997)。從寫實主義到現代主義:論郁達夫小說的傳承地位。成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版,32
  13. 張冰(2001)。陌生化詩學:俄國形式主義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14. 張健主編(2003)。小說理論與作品評析。台北:文津。
  15. 戚廷貴(2006)。美學原理。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
  16. 畢普塞維克、廖仁義譯(1991)。胡賽爾與現象學。台北:久大。
  17. 陳榮華(2003)。海德格《存有與時間》闡釋。台北:台大出版社。
  18. 蔡英俊(1995)。比興、物色與情景交融。台北:大安。
  19. 蔡振念(2005)。郁達夫小說中的病態美學。文與哲,7,319。
  20. 戴海青(2007)。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南京師範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