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高齡化社會下台中市民對「商業性長期看護保險」購買動機、認知與消費者行為實證分析之探討

DOI

10.6797/LTARGE.201102.0123

作者

宋畹玖

关键词

高齡化社會 ; 少子化 ; 購買動機 ; 購買認知 ; 消費者行為

期刊名称

嶺東通識教育研究學刊

卷期/出版年月

4卷1期(2011 / 02 / 01)

页次

123 - 171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隨著科技發達、醫藥進步、生活品質提高等因素,國人的平均壽命不斷延長,加上少子化之趨勢,台灣社會高齡化問題日趨嚴重,老年人的生活照顧,依賴子女提供適當的照顧,已經有實質上的困難,除政府提供社會性保險,保障民眾基本生活外,個人亦必須為自己老年生活做好準備,商業性長期看護保險值得民眾考慮做為老年風險之管理工具。因此正值政府即將於2011年實施社會性長期看護保險,是否對商業性長期看護保險有所衝擊,為本文研究之目的,故透過問卷調查方式,了解民眾對商業性長期看護保險購買動機、認知及消費者行為之關係做一分析,以提供社會大眾、業者及政府參考。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綜合
社會科學 > 教育學
参考文献
  1. 宋畹玖(2009)。老年化社會下台灣商業性長期看護保險發展空間之探討。嶺東通識教育研究學刊,3(2),53-66。
    連結:
  2. 內政部統計處 http://www. moi.gov.twW3/stat/topic136.htm
  3. 行政院衛生署 http://www.doh.gov.tw/NewVersion/index.asp
  4. Agich, George J.(2003).Dependence and Autonomy in old age.Cambridge, 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5. Koff, Theodore H(1982).Long-Term Care: An Approach to Serving the Frail Elderly.London:Little Brown & Company.
  6. Meier, Volker(1999).Why The Young Do Not Buy Long-Term Care Insurance?.Journal of Risk and Uncertainty,8,83-98.
  7. Miyazawa, Kazutoshi(2000).Is Public Long-Term Care Insurance Necessary.Journal of Risk of Insurance,67,249-264.
  8. Zweifel, Peter,Struwe, Wolfram(1996).Long-Term Care Insurance and Bequests as Instruments for Shaping Intergenerational Relationships.Journal of Risk and Uncertainty,12,65-76.
  9. 史惠華(199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中,逢甲大學保險學研究所。
  10. 白滌清譯(2008)。消費者行為。台北:普林斯頓國際有限公司。
  11. 李沛良(1994)。社會研究的統計分析。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12. 李瑾玲譯(2005)。消費者行為。台北:滄海書局。
  13. 林建煌(2010)。消費者行為。台北:華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4. 邱國峰(2003)。商業性長期照護保險需求之研究─以中部為例。台中:逢甲大學保險研究所。
  15. 陳正昌編著、張慶勳編著(2007)。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台北: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16. 陳志宏(200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保險金融管理系。
  17. 陳清慧(2005)。長期照護。台北:華格那公司。
  18. 游玲娟(200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台北,淡江大學保險經營研究所。
  19. 楊維寧(2008)。統計學。台北:新陸書局。
  20. 簡明輝(2008)。消費者行為。台北:新文京開發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1. 蘇文斌(2010)。子女奉養態度、長期照護認知與分析費用之─以中部地區為例。壽險管理,23,51-76。
被引用次数
  1. 陳明國、余家駒(2012)。長期看護保險購買意願影響因素之實證研究。管理實務與理論研究,6(4),62-76。
  2. 樊祖燁,陳姳孜,陳明郁,韋智皓(2023)。醫護用品包交易平臺行銷企劃之研究。管理資訊計算,12(1),117-130。
  3. (2018)。影響購買長期照護保險的關鍵因素─以台灣為例。中華管理評論,21(2),100-112。